摘要:“装饰”是许多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精雕细琢,在理论阐述中三缄其口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人类对于精致的细节设计、有序的重复和有规律的变化、取之于自然的有机形式的亲切感是与生俱来的,而上述三者恰恰是建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也是最常见的装饰形式。换句话说,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建造之时起,装饰就已经相影随行地伴其左右了。从西班牙北部阿尔泰米拉洞穴中的岩画到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从帕提农神庙的浮雕“向雅典娜献新衣”到圣家族教堂的立面雕塑“受难”、“重生”、“复活”、“洗礼”;从哥特教堂轻盈灵动的飞扶壁到密斯的十字形钢柱;装饰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含义在建筑中存在着。
关键词:装饰风格;建筑文化
1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起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例如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3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住处社会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4结束语
我们通常这样来定义一个优秀的建筑:它需要拥有正面的审美属性,如优美、典雅、精致;它需要具有情感表现力;它需要能够对既有观点和思维模式提出质疑;它要能够表达错综复杂的含义,展现某个人的观点;它必须是运用高超技艺完成的工艺品。而以上所有这些属性按照前面所提及的先验论的定义方式,都并非一种源于内在的形式,而是一种质料,对于建筑而言,就是一种装饰。这也正是建筑之所以被归纳为艺术的原因。由此可见,建筑师如若还怀着对艺术的追求就必须正视装饰的意义,推敲适当的装饰方法。且不可因为一句“装饰就是罪恶”与其楚河汉界、赫然相恃。
参考文献:
[1] 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争论》.周计武,周雪娉 译.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汉诺-沃特尔・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王贵祥 译.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彼得・科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英若聪 译.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韦秋琳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风格论文; 内核论文; 外缘论文; 形式论文; 艺术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