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几方面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案例过程:
场景:
师:“狗咬人”这件事的责任应该在谁身上?
生(齐):赫留金。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从第三节中对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小狗是三条腿,应该是很弱小的,所以它不太可能去主动咬人。
生2:在第五节中,作者写到小狗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说明那个时候小狗是特别可怜,特别害怕的。
生3:在第十一节中,有人说是赫留金把雪茄烟戳到它脸上,拿它开心,是赫留金先逗狗的,而且前面第八节里也写到赫留金说要赔给他钱,说明他就是想乘机讹人。
……
师:奥楚蔑洛夫处理此事反常的地方在哪里?
生4:他的态度一变再变,反复在变。
师:请大家拿出预习作业,我们一起来检查下和奥楚蔑洛夫变化有关的这个表格。
……
师:XX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法律?有什么用?请大家一起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法律,并结合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内容,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反复提法律,说说你的理解。
生5:其实奥楚蔑洛夫一开始就站在赫留金这边的,因为在第八节就提到那些老爷既是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
师:为什么一开始是站在赫留金这边的?
生6:在第十二节;里写到他是知道赫留金的弟兄在当宪兵。说明他不是真的按照法律办事,也是根据人的身份来办事的。
生7:我认为这里的法律其实不是为普通人服务的,而是专门为当权者服务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
案例反思:
一、教师要以文本为抓手,挖掘文本内涵。
教师是学生学习文章的领路人,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首先需要教师研读文章,挖掘文本内涵,特别是对于文章中某些细节的把握,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需要教师关注指导。在深入研读文本后,再根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能够通过不断地品读探寻文章的内核,和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产生碰撞,激发他们的深层思维。例如,在《变色龙》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能够通过预习认识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变”是奥楚蔑洛夫最突出的形象特点,在对话过程中“怎么变”是教学重点,却不是学生的难点。教师在上课时,先解决了整个事件中的责任归属问题,让学生关注到了受害者小狗和施虐者赫留金,作者对“小狗”这个意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暗示赫留金并非真正的受害者,反而是伤害小狗的人,他如此兴师动众,只是为了讹钱。“小狗”是整个事件的引发者,它的身份是奥楚蔑洛夫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讨论责任究竟在谁时,就为学生铺好了思考的路径,包括对赫留金形象的分析,也为后面认识整个社会环境做了铺垫。教师不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还注重形象特点形成的原因,奥楚蔑洛夫的变也是为了自保,而这又能帮助学生从小说中了解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因此,教师的思维广度、深度和学生的思维培养紧密相关,只有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才会让学生由浅入深沉浸文本。
二、教师可以尝试另辟蹊径,设置新颖的问题一以贯之。
学校一直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只有多思、多说才能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高度,那么,如何使学生能有话可说,能让思维相互碰撞出火花呢?教师设置的问题就尤为重要,既要新颖又要有张力,给学生尽量大的思考空间。在课堂上,教师放弃了试上课上使用的找出奥楚蔑洛夫的变化这个常规问题,而是用“文章中的反常之处”为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迅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能够思考在预习中忽略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发散开来,从多个角度或者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不仅关注到了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在语言中的体现,还能关注到他穿脱大衣的细节。此外,这个问题虽然覆盖范围广,但并不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除了主问题,教师还辅以各个小问题,由主到次,循序渐进,指向明确,也让学生的答题思路更清晰,也因为问题设置的恰到好处,让学生的思考有了不同的丰富的层次。
三、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质疑,拓展思维的空间。
如果整堂课上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还是容易让教学变得死板,课堂缺乏活力。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定势思维容易束缚学生的思考,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词语、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在本次课堂上,学生读到了文章的第十七节,教师顺势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来解决对“法律”的理解,在处理案件时,警官本应按照法律行事的,但是法律在文中形同虚设。除了第十七节,文章还有几处也提到了法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文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无不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也体现了利用质疑让学生深入文本,主动求知,拓展思维的益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避免教师代替学生分析文本,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也要避免模式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消除思维定势,形成开放式思维,这样才能达到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琼.趣味教学法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27):52.
[2]罗爱新.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J].中华少年,2017(07):49-50.
论文作者:佘骁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学生论文; 洛夫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文本论文; 小狗论文; 法律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