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命运——对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西方国家论文,当代论文,现状论文,命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似乎离我们已很遥远,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明古典的资本主义,而不适用于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命运究竟如何?它在西方社会果真因过时而销声匿迹了吗?当我来到马克思生活和工作长达三十多年的英国伦敦时,就试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马克思墓前,我看见一张挂在鲜花上的纸条,被雨水冲刷过的英文字迹仍清晰可见:“真正的社会主义永存!”在海德公园的演讲角,一位社会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慷慨激昂地批判资本主义,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大学课堂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和思想被列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在伦敦的各大书店里,经常可以见到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出售。这些现象令我深思,但仍不足以提供我所寻求的答案。直到我真正接触到西方工人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时,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近两年来,西方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很值得注意的新态势。1995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以“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与会代表有上千人之众(详见周穗明等:《再次走近马克思——’95巴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2期)。1996年4月,在美国纽约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学者大会”,一千五百人参加了会议(详见段忠桥:《1996年纽约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简况》,《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1期)。1996年7月,“’96伦敦马克思主义大会”隆重召开,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议题之广,在西方社会实属罕见。——这是笔者作为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在伦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学者有幸从始至终参加的大会,目睹了与会者学习、传播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强大活力和它对工人群众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在这次大会上的所见所闻,无疑为我提供了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命运的注脚。
1996年盛夏,伦敦市中心的一些主要街道和许多大学校园增添了一道新景观:许多印有鲜艳红旗图案和“MARXISM 96”字样的宣传画格外引人注目。7月12日至19日,来自英国各地以及西欧、北美、亚洲十多个国家的六千多名代表云集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会议地点设在伦敦大学。大会每天按不同议题分近十个会场同时举行会议,前后共举行了二百六十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在众多的与会者中,工人、学者、大学生占主要成份。这次大会令人瞩目,不仅因其盛况空前,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出现在西欧特别是英国工人运动沉寂多年后开始复苏的这一特殊时期。
这次大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纯学术性的会议,而是与西方工人运动实际紧密结合,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大会由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组织发起,得到全英工会上百个分会的赞助和其它西方国家的许多社会主义组织的支持。大会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剖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总结了西方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抨击了英国工党放弃公有制的主张、奉行“消极的社会主义”的倾向,号召工人阶级及其他被压迫者团结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维护者。在大会宣传手册中这样写道:“工人阶级具有改造社会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那些认为工人阶级不再存在和除了资本主义市场将别无选择的观点相反,我们要证明:工人阶级所具有的革命潜能要比当初马克思确证的还要大;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将会被满足全社会成员需要的民主而有计划的生产所取代。”
7月12日下午,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会议大厅举行了开幕式,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托尼·克利夫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的演讲。他指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过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越来越尖锐;马克思主义是代表被压迫者的理论,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运动的正确理论。这一演讲在与会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台下的一些代表纷纷踊跃地作了即席发言。当来自伦敦西郊一家大医院的女工代表介绍她们数十位工人一直以罢工、露天静坐示威等方式反对老板的残酷剥削已达半年之久时,全场代表起立并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罢工工人致以敬意。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女工所在的医院恰好位于我所在的大学附近,我目睹了她们的罢工运动。
这次大会议题涉及面甚广,主要分为四类专题讲座和讨论会。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介绍与探讨,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门”、“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以及《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的介绍与研究。大会还专门开设了“学生课程”,向马克思主义初学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念”和“社会主义常识”等内容。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其有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和革命政党”、“托洛茨基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评对马克思主义的替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三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列宁和政党”、“工人阶级死亡了吗?”、“中间阶级的问题”、“下层阶级的秘密”、“法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与现实”、“英国工人阶级运动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的阶级斗争”等。四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政治弊病的分析和揭露,如“现代资本主义与危机”、“全球化与今日危机”、“议会民主的局限性”、“帝国主义与战争”等。此外,会议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现实,探讨了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活方式、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
会议气氛热烈,场面感人。许多大学生身穿印有“马克思主义”字样的T恤衫,来回奔忙,义务为大会服务。这次会议吸引了不少群众。不少经济拮据的青年人身背不轻的行李风尘仆仆地从国外赶来赴会。上百位妇女每天把小孩托付给大会专设的幼儿园而抽身出来出席会议。在与会者中,还不时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在大会举行期间,不时传来地铁工人和邮政工人罢工的消息,引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大会专门设点出售各种理论书籍,包括数百种正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研究的书刊。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工资、劳动和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和《帝国主义论》等。研究性的专著有:《阶级问题》、《卡尔·马克思的革命观念》、《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起作用的》和《马克思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等。此外,还有英、德、法等国社会主义组织出版的《社会主义者评论》、《共产主义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报》等数十种期刊出售,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代表们较为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科技的迅猛发展、资本的全球化和福利国家的出现等等。不少学者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性,并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向工人阶级灌输革命意识的重要性。英国《社会主义工人报》主编克雷斯·哈曼指出,马克思提出的思想仍然与我们今天的现实密切相关;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50年前为由而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是很愚蠢的;事实上,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所有观念至今仍广泛传播。他还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有“过时”之处,那么决不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比马克思当初所批判的制度要合理,而仅仅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性估计和揭露得还不够。在谈到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的特点时,他专门分析了“全球化”现象。“全球化”是目前十分流行的词语,其本质涵义是:资本主义制度正越来越被相对少数的大金融资本财团或机构所控制,这些财团或机构已从国内控制转向控制许多别国的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西方国家“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剥夺别国的财富并促使它们落后,一些穷国甚至比三百年前还要穷。
一些代表在强调向工人群众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重要性的同时,对脱离社会现实和工人运动而把马克思主义“学究化”的倾向提出了批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论,它必须随着变化着的现实而不断发展。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方面存在两种理论倾向。一是像卢卡奇、葛兰西等人那样结合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虽然提出了一些非正统的观点,但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明显的贡献。而另一种倾向是关在大学校园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纯学术的东西来发展,其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少数学者的“专用品”,变成了晦涩而乏味的教条。
如何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的关系?不少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决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有人认为,苏联自从列宁逝世后就逐渐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因而苏联的解体恰恰意味着资本主义道路在苏联最终是行不通的。也有人认为,苏联的瓦解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放弃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论怎样,人们都在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
二、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这是本次会议的热门话题。在西方社会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工人阶级消失了”;“传统的阶级概念过时了”;“我们都变成了中间阶级”。这些观点遭到与会代表的反驳。代表们普遍认为,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仍然是分析当代西方社会阶级关系的正确理论。英国《社会主义者评论》月刊主编、《阶级问题》一书作者琳西·杰尔曼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一是出现了一个占社会成员总数15~20%的“中间阶级”;二是工人阶级本身似乎根据性别、民族或种族而分解为不同集团,以至于工人阶级不被作为一个统一的阶级来谈论。这就需要人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此进行研究和说明。较有争议的问题是“中间阶级”的现象和性质。“中间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马克思曾经把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起直接作用的小店主、农民等小资产阶级称之为中间阶级。现代社会中的新“中间阶级”与马克思分析过的老“中间阶级”不同,他们是拿工资的雇员,有特殊的职业,居于社会的中间地位。有人根据“中间阶级”拿工资这一特点认为它是一种新的工人阶级。也有人根据“中间阶级”的职业特点把它视为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职业——管理阶级。琳西·杰尔曼则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和“中间阶级”所固有的两重性或矛盾地位,“中间阶级”并非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带有中间性质的流动性阶层。例如,其中一部分高级管理者有可能成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而有的普通经理却面临失业的可能,甚至流入工人阶级队伍之中。
引人注目的是,琳西在她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报告中,披露了一些情况,反驳了否认工人中存在绝对贫困现象的观点。恩格斯曾在150年前以曼彻斯特的工人生活为例,写下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今天由于福利国家的存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比起150年前有了许多变化。但近年来随着福利国家制度的衰退或福利政策的削减,有许多迹象表明一部分工人的生活状况又趋于恶化。例如,英国工人失业人数又回升到三百万,而失业救济金仅为普通工人工资的14%;据住房机构调查统计,一百七十万人没有正式住房,另外有五十万人被当地政府作为无家可归者所安排;1994年约40%的全职就业工人的收入低于欧洲委员会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贫富悬殊在扩大,80年代初英国人口1%被划定在贫困线以下,而今已增至21%;英国5%的成年人拥有75%的社会财产,5%的成年人的个人收入占英国总个人收入的50%。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来自法国社会主义组织的代表介绍了1995年12月在法国爆发的大规模的反对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计划的群众运动。数百万工人群众举行示威、罢工,席卷法国各大城市,迫使法国政府对工人特别是铁路工人做出重大让步。这是1968年以来法国最大的一次社会风暴,对西欧工人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社会主义者评论》称:“这次斗争重新把工人阶级的政权问题明确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这次代表主要是社会主义者的聚会上,未来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的手段自然成为代表们关注的又一问题。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著名的政论作家和记者帕尔·福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相反的社会制度,并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计划、平等、民主。”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由生产资料私有者为生产利润而相互竞争所驱动的市场力量基础之上的,是受少数人的财富积累这一目的所控制的制度。社会主义的计划是指按照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需要来进行生产;对社会资源的有计划的控制取决于对生产这些资源的生产资料的公共占用,即剥夺剥夺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张平等,就是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分配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现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的产品应该由社会来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若没有民主就不能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并没有真正体现“人民的权力”,而仅仅意味着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建立在民主选举出来的委员会的基础上。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上,存在着“积极的社会主义”和“消极的社会主义”两种主张的对立。以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员为主的代表抨击工党奉行的主张是“消极的社会主义”。工党主张通过议会来改造社会,因而把力量集中在选举上,对选举以外的政治活动持消极态度,甚至不惜拿原则作交易,以修改党章放弃公有制主张来迎合资产阶级的口味,以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与此相反,“积极的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工人阶级不可能指望资本家老板和改良主义者来解放他们,工人阶级只有自己解放自己。工人必须寻求不断地扩展政治理解和历史知识,提高阶级意识,积极采取各种斗争形式包括革命来反对资本主义。
7月19日下午,在位于伦敦尤斯顿大街的伏伦兹会议大厦举行了集会和闭幕式。会场四周挂满了写有各个工会组织或社会主义组织名称,以及反对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标语的彩旗。在大会总结发言之后,全体代表起立高唱《国际歌》,随着高举左臂有节奏地齐呼三遍:“工人工人,联合起来,战无不胜。”高昂的口号声在会场上空久久回荡。
会期是短暂的,然而给人留下的思考确是长远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当代西方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性,其内在根据在于它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特征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认同。美国杜克大学学者弗莱德里克·杰姆森比较客观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更深刻地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本身意味着:一方面,声称资本主义和市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据此断言‘马克思主义死亡’是不符合逻辑的。资本主义与市场的胜利似乎在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占卜,但殊不知这种胜利如何可能会是‘决定性’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矛盾”并非内在地无形地消失了,而是相对地合法化和规则化了……。”(杰姆森:《关于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五个课题》,载于《每月评论》,纽约,1996年4月,第1页)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被克服,马克思主义就依然适用于资本主义。至今人们还没有发现用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当代西方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厚的阶级基础。在存在劳资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马克思主义是最能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学说,同时也是资本家阶级最不能接受的学说。只要雇佣劳动还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会作为社会批判的武器而存在。纵观国际工人运动史,不难发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一旦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就会促使工人运动的发展或复苏,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会在工人群众中升温。如果脱离了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就不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在“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尝试中,如果把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历史作用置之度外(如那种被称为“没有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构建出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都将失去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不会具有真正而长久的生命力。
再次,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劳永逸地解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矛盾和问题。当代资本主义毕竟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有着无尽的活力和魅力。我感到,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在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理论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或理论家较多关注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还提不到他们的议事日程上来。而生活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人们,只注意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制度性危机,从而导致怀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的情势下,有必要全面地认识西方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以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沟通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研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