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编辑要重视发展专业特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长论文,重视论文,专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敏感才能避免近视,避免因小失大,避免平庸,避免因循苟且。
——陈原
一、从令人担忧的现象谈起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营意识的加强,科技出版业在总体繁荣的好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值得关注,值得科技编辑们研究、探讨。
首先是某些类选题的跟风类同现象。以计算机应用类图书为例,计算机图书出版“四强”多年来在各细分领域展开全面角逐,推出了各自的系列图书、品牌图书,各有特色。“软件入门与提高丛书”、“新电脑课堂”、“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开天辟地学电脑”等系列品牌均在市场中赢得了读者。这些出版社也注意修订,及时进行版本更新。但是,近两年来一些出版社推出一些类似的系列图书,什么“电脑课堂”、“计算机课堂”、“基础教育系列”、“入门与提高系列”,等等,很多读者发现,这些新系列与已形成品牌的系列不仅形似,而且内容结构与叙述方式也相似,甚至发现有些内容属于改头或换尾的抄袭之作。这种跟风类同出版行为在经营管理类读物、高等学校教材中也常见。
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引进版图书的同质化重复引进现象。总体上看,科技出版单位为满足国内科技界、教育界读者的需要,积极引进外文影印版和中文翻译版科技图书、高校教材,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某些热门类外版科技图书与教材的引进上出现了同质化重复引进现象,这主要也集中在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图书,生物科技类图书此现象也存在。近两年来计算机类一部分翻译中文版和外文影印版图书大量退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据了解,部分图书的退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实际上严重亏损,少数出版社引进版图书总体退货量约占30%,外版书总体经营亏损。
再次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出版社走向市场后,也出版了一些非科技出版物进行综合经营,但实际经营效果不好。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根据市场需求,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好作品进行出版,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是完全正确的决策。但是,值得探讨的是应该如何选择新开拓的领域,如何进行有关资源的准备和配置。我们担心的是,个别科技出版社没有相应的学科编辑,就匆忙跟风开拓新学科图书的出版,带来了负面效应。
以上3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都涉及科技出版社的选题结构、出版计划、专业特色问题,涉及科技出版单位编辑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专业特长问题。本文仅就要重视发展科技编辑的专业特长问题作些探讨。
二、发挥专业特长,做足专业文章
随着出版社大都转制为企业,出版社首要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出版方向的前提下如何多挣钱的问题。每个编辑都面临经济效益的压力。实践中,科技图书或其他科技类出版物,只要编辑认真留意,一般不会出政治问题。因此,对科技编辑的考核一般主要看其实际工作业绩,特别是所负责图书的销售情况、获奖情况和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无疑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奖惩办法。但是,有些编辑不注重在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多作调查、多作研究、多作策划,却将注意力转向市场上的一些热门学科、热点问题,未作深入调研就仓促追赶热门选题,甚至跟风出版,造成在一些领域、一些读者层次上的出版物的低水平重复。这种现象刚出现的时候,市场反应还不明显,但发展得日益严重,导致图书市场宏观上品种结构失衡,新书品种数量大量增加,读者选书费劲了,也更慎重了。书店备每种书的数量则相应减少,相当一部分书退货量增加,平均每种书的年印量和实际销售量急剧减少,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出版社总体经济效益的降低。
因此,我们主张科技编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所熟悉的学科领域多调查、多研究,创新选题。比如如何应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的选题,就可以在学科的交叉与结合上多做文章,而不要去重复出版一般的软件应用操作方面的图书,这样容易做出特色。在某个细分领域或某个交叉点把文章做足,有所创新,成为该细分领域或交叉点的优秀出版物,成为该领域目标读者之首选或优选参考书。这类书可能总的销量有限,但有确定的读者,如果合理定价,也会有较稳定的经济收益。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在选题结构调整时,毅然放弃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图书,集中加强化学、化工大类的选题,细分为几大板块,做精、做细、做强,做出了特色,赢得了市场,出版社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拓展专业知识结构,发挥编辑技术优势
在新形势下,要做一名成功的科技编辑是不容易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取和积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拓展专业知识结构。
科技编辑的专业知识结构,大体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所负责某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二是出版学、编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三是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等。
科技图书编辑具有所负责学科领域的知识背景是起码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学科领域主要指大类学科而言,比如信息科学、生物科技、机电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医学、数理科学、化学与工程,等等)。而且,编辑要密切注视学科发展动态,和该学科的专家交朋友,参加学术会议以补充新知识,能够和专家交流讨论新的选题策划意向,物色主要作者。如有机会,科技编辑应有计划地进修该学科的一些新课程,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科技编辑如果缺少某大类学科的教育背景或知识储备,就不要接受该学科图书的编辑任务了。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出版社的声誉负责。
科技编辑的出版学、编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一般作者所缺少的,是编辑专业特长的重要方面,能够给作品增加价值。这些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来自专门的培训和自我学习,另一方面则靠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和积累,包括自身的积累,也包括向老编辑、有经验的编辑学习。根据国家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8月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又发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凡在正式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者方可上岗。因此,已在岗位工作的青年编辑要积极准备,尽早通过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按照规定,2007年6月以后未取得证书者,将不得在相应岗位上聘用。实际上,编辑业务技能强的编辑,对作者帮助大,更受作者的欢迎,更容易策划、组织到好选题,
对编辑人员第三方面的要求对于转制为出版企业的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显得格外迫切。过去,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有专人负责,编辑可以不管,而现在不同了,很多出版社都在实行以责任编辑为主要责任人的出版项目负责制。编辑不仅要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帘稿、编辑加工工作,而且要负责该出版物的营销策划、成本核算、生产协调和协助发行等工作,所以急需补充市场营销、出版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在一些编辑人数较多的大出版社或主要从事某专业领域出版业务的出版社里,编辑工作一般进一步细分为策划组稿编辑、审稿编辑、加工编辑、营销编辑等。不过,有发展潜力的编辑都应努力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能成为适应力强、适应面较宽的具有多方面业务专长的优秀编辑、骨干编辑,以至能逐渐成长为负责更多工作、承担更多责任的编辑室主任、事业部主任,甚至成为具有良好素质、能够承担全面责任的社领导。
四、考核奖惩要区别对待,鼓励编辑发挥专业特长
科技出版单位对编辑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与奖惩办法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对编辑人员的导向——是否鼓励编辑发挥专业特长,关系到能否调动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因而关系到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和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出版界近年来所出现的少数低俗、重复出版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有宏观决策方面的失误,另一方面也与奖惩办法设计考虑不周有关。如有的出版社实行在码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基础、不同学科的编辑人员,导致编辑人员不顾自身条件去开发其他学科的所胃畅销选题,追求高码洋,结果造成出版社选题结构失衡,选题重复现象严重。也有的出版社只强调团队精神、集体成就,而缺少激励个人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政策,实际上仍是一种“吃大锅饭”的做法。还有的出版社奖惩办法不明确,实际上是年终时领导说了算。我们比较赞成根据出版社近几年实际经营业绩和年度发展目标,合理设计考核指标及奖惩办法的指导原则,然后考虑各部门的资源、条件、历史业绩和当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制定奖惩考核细则。各部门之间有可比较的内容,也有个性化的不可比的内容。各部门奖酬的总额取之有道,部门间人均数的差别也有其原因。因此,对部门和个人的奖惩办法,既要考虑码洋、利润总额及增长百分率等硬性的经济指标的差别,又要从全社平衡发展考虑各部门选题结构、重点选题任务和创新、整合等方面软性指标的差异,考虑编辑是否发挥了专业特长,做出了专业特色,具有了相对优势,力求调动每个部门、每位编辑的积极性,做到公平、公正,相对合理。
总之,科技出版单位要引导鼓励科技编辑在出版社的总体规划下,充分发挥、拓展各自的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新性的选题,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有差异性的特色,以利进一步繁荣科技出版。
标签:科技论文;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