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 精神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71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200例老年慢性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100例。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并对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和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护理前及护理后半、一年护理干预组患者GDS评分分别为(15.9±4.1)、(9.3±1.1)、(7.7±1.0)分;常规护理组分别为(16.6±3.9)、(12.6±2.1)、(10.3±1.1)分;两组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半、一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 < 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慢性病;老年人;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of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the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20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There were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and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score and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nursing and nursing care of half a year,the patients i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GDS scores were(15.9 + 4.1),(9.3 + 1.1),(7.7 + 1);routine nursing group were(16.6 + 3.9),(12.6 + 2.1),(10.3 + 1.1);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 > 0.05);second,a year of nursin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combined with depression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depression;chronic disease;elderly;nursing intervention
老年抑郁症是指原发或继发老年期的抑郁症,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识别率、低治疗率、低治愈率的特点[1]。抑郁情绪将直接影响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2]。因此,应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的治疗和护理。现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老年病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非住院期间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为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病门诊患者200例,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60~80岁,平均(71.2±6.3)岁。患者所患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哮喘、胆囊胃肠疾病、脑卒中、青光眼、白内障、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骨关节病或风湿病。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老年抑郁量表(GDS)抑郁评分均≥11分。③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⑤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排除标准:有智力障碍、精神病史或患有老年性痴呆症及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护理组的方法
1.2.1.1 入组时的护理 首先首诊时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档案,患者入组时,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交谈,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评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1.2.1.2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病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属的支持至关重要,以便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3 个体化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区别地与患者交谈。指导患者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消除不良情绪困扰,积极参与到正常的生活当中[3]。
1.2.1.4 集体心理疏导 重视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因为他们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共同的处境,护理干预组可每月组织活动,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1.5 放松训练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步骤,保持环境的舒适和安静,拉上窗帘,调节室内为微暗的光源,并使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松开紧身衣物及领带、腰带、鞋子,去掉眼镜、珠宝首饰和手表等物,嘱患者闭上或半闭双眼,指导患者深呼吸两次,教患者进行肌肉的“收缩-放松”训练。依顺序绷紧、保持、放松下列每组肌群:手和前臂、上臂、前额、面颊和鼻子、下颌、颈部、肩部、胸部、后背、腹部、大腿、小腿和足,要患者将注意力先集中在一组肌群上,然后绷紧该组肌肉持续5~10 s,继之放松20~30 s,同时嘱患者仔细体会绷紧和放松的不同感觉,特别注意放松时和放松后温暖的感觉。训练时需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变化,并以患者不疲劳为度。可每天1次,每次20~30 min。
1.2.2 常规护理组的方法
在首诊时建立门诊病历留存档案,就诊时同样由经治医师详细地告诉患者所患疾病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估计预后状况,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治疗方式。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1.3 观察指标
1.3.1 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
GDS是由Brink等于1982年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抑郁评分判定标准: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症;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4]。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及护理半年、1年时评分比较。
1.3.2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中性回答“不清楚”,记作3分。护理半年后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DS抑郁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G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半年、护理1年时护理干预组的G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半年、护理1年时护理干预组的G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均P < 0.05)。护理半年时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1年时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半年后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慢性病增多[5-6]。老年慢性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同时伴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一般特点为年龄大、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多等。慢性病对患者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均造成负担;同时患多种慢性病者机体功能受损程度、经济负担相对严重,接受治疗的时间较长、效果较差等,老年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忧郁、固执、孤独、绝望等心理问题[7-9]。因此加强、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干预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在医务人员与患者诊疗交往中,通过人际交流,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在诸多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中,社会支持不足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0年Wabc等[10]发现,抑郁症状与较少的社会支持,较多的人际关系问题有关。2004年吕永良等[11]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度不足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包括情感、信息、实际支持三个方面,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包括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对待出现的问题和进行必要的心理宣泄,以缓解或化解不良的情绪。研究表明,保持夫妻、同胞、子女之间的融洽关系,可使老年患者保持身心健康,能有效地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放松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地被心理学、医学和护理学界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考证,其实效性得到证实[12-13]。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紧张-松弛的放松训练,教会患者有意识地控制交感神经张力,如心率、呼吸、血压、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控制中[14-16],降低机体紧张水平,使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17-18]。
本资料结果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能显著的降低GDS评分,患者满意度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梅朵,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79-782.
[2]张洪惠,李红.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95-封3.
[3]占建华,章金辉,李水法,等.心理疏导疗法在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对行为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587-590.
[4]范红艳,万巧琴.福利院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59-2061.
[5]李柏艳,于洁凡,张晓杰,等.老年慢性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9):3585-3587.
[6]程淑玲,臧小英,赵岳,等.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16-918.
[7]彭志龙.老年慢性病的心理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54-55.
[8]孙明艳,刘纯艳.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上海护理,2006,6(2):56-58.
[9]宋桂云,刘宇.老年慢性病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8):1650-1652.
[10]Wabc TD,Kendlcr KS. The rclationship belween social support and major deprcssion:cross-scctional,Jongitudinal,and genctic perspcctives [J]. J Nerv Ment Dis,2000,188(5):251-258.
[11]吕永良,吴爱勤,李呜,等.老年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06-2207.
[12]周晓荣,张尚军,李小妹,等.放松训练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9-131.
[13]张华,曹素霞,李恒芬,等.氧气吸入联合放松训练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41-44.
[14]张冉,陈春娥,来纯琴,等.放松训练改善门诊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1):1294-1295.
[15]李坤丽.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89-90.
[16]张自珍.心理干预对D型人格PCI患者术后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52-53.
[17]周策,许丽霞,杨丽坤,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抑郁症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15-16.
[18]王赛娇.心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20-121.
论文作者:董艳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抑郁论文; 慢性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抑郁症论文; 病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