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罗嘉亮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罗嘉亮

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由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以及生态的破坏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新型城镇必然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建设的生态化,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

引言

城镇化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趋势,因此顺应我国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已经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所以我国政府提出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作为,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城镇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提高增强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环境的索取力度也不断增加。成正华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胁迫性,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有更多的垃圾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压力。城镇交通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空间压力,尾气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次,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生态环境的恶化境地了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也对企业资本的投入产生了限制性,造成了资本外流现象的发生。生态环境的降低对人们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例如水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建设,因此无论是政府或者地方,为了提升城镇化建设都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1.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首先,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的建设带来了人口密度的增加,绿地建设相对缺乏。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不断下降。而园林绿地是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中生态价值最高的部分,在日益扩张的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生态效也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绿地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次,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空气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建设,空气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最大的问题,由于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人们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气体,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也会造成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

2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1城镇用地失控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开发区大片土地荒芜,引起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危机现象的发生。在我国耕地面积的红线是18亿亩,但是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我国土地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以至于接近于红线面积。这正城镇化造成的土地危机是较为严重的,有些地区侵占的都是一些更适于农耕的土壤肥沃的土地,为了能够保证不违背国家的土地政策,开发出来的基本都是荒地和生地。更有甚者,到外部地区的偏僻地方开荒撂地。

2.2环境污染的加重

传统工业社会带来的经济模式是线性的,是以耗用大量资源为前提进行的。各个产业之间基本是无联系,而且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巨大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城镇化进程,严重破坏了环境也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各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煤电油运矛盾的日益突出,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劳动力和市场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利用化学用品,加重了环境的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环保意识欠缺以及环保制度的缺乏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城镇建设从功能区扩展到整个城市中,环境以及空气和公共空间都成为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重点,但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程度不足,教育事业中对环保的教育力度不够,造成了我国环境保护中缺乏更加专业的人才,缺乏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当代人缺乏高素质的理解性,尤其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也并不完善,环境保护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规范,造成了人们对环境的忽视。

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带来各种问题,同时引起了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深环境保护的意识方针。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更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进行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加大陈业结构的调整,深化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通过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型产业的发展步伐。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大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3.2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通过各项经济制度的改革来完成,通过对人类生产要素的不断转化,实现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要构建一套健全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监管。在开展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环境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要掌握当地的无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自然生态保护区要加强其功能性的监控和重点防范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有效避免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各项违规操作。另外,要不断完善和修改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利用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经济发展的指标考核标准,量化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

3.3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设计者以及实施者,因此在对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加强设计开发者的生态环保意识。许多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决策者以及管理者缺乏应用的环保意识而造成的。因此在城镇管理部门要不断对广大市民以及生态环境的执行者进行圣爱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以及广播影视文化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有效的解读,同时还要对资源浪费的行为进行曝光,倡导节约文明的社会风尚。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另外还要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普及生态科学以及生态美学和哲学,将城镇建设成为适应生态发展的宜居城镇,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镇。

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深化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通.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2]金娜.生态伦理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3]荣宏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3,29(09):78-82.

[4]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08):5-9.

论文作者:罗嘉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罗嘉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