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本美育杂志看20世纪中国的美育进程_教育的目的论文

从三本美育杂志看20世纪中国的美育进程_教育的目的论文

由三本《美育》杂志看中国二十世纪美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二十世纪论文,进程论文,杂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创刊于1920年4月20日, 是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其创刊发端于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的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由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校的教职员工发起,吸纳各地数百名艺术教师,成立了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因此作为会刊,作为“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而创发,以月刊的形式先后出版了七期。正是作为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美育界同志”的言论机关,其编辑者、撰稿者,以及所面向的读者群,大体由艺术教师组成。刊物中征稿性质的通告以“海内外艺术教育大家公鉴”、“全国学校男女同志公鉴”开篇,面向艺术教育者,一则征集艺术教育家的理论大作,一则征集艺术教师于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以期解决艺术教学的实际问题,反映艺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五四的时代背景下,由学校艺术教师组织刊发,并主要面向艺术教师的《美育》杂志,其宗旨必然与时代相关联,落实于“艺术教育”。在创刊号之《本志宣言》中,吴梦非指出,为了响应新文化运动,美育界要尽力发展“艺术教育的运动”,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其宣言为“本志是我国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就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得到美的享乐之一种利器。”[1] 显然,美育在此被具体地定称为、落实为“艺术教育”,而倡导作为艺术教育之美育的目的在于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潮流,使各人获得美的享乐,改造人生、改造社会。

由主旨所统摄、贯通的篇章内容,一方面在具体构成上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践载体的基础性、核心性,以大量篇幅探讨艺术教学实践问题,探讨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理论。另一方面,响应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与人生的目的指向,透现于大多数文章的内涵倾向中。这一诞生在五四时代的《美育》杂志,将实施美育的目的与时代的历史使命、与时代的思想语境相联,通过美育实现的目的不仅在于美育自身诉诸审美与趣味的纯粹效用,美育及其效能更成为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中间环节,成为特定历史主题下的一种实践方式。

原因在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历史境域中,“救亡”与“复兴”成为时代主题。继洋务运动器物技术层次变革,而未能解决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层次变革,而依旧“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落实为国民思想价值层次的变革,认为没有文化价值的变革和国民心理素质的改造,则任何改革制度的尝试都难免流于形式,因而力图以人们精神和价值整体性的改变,作为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前提。无疑鼓吹和实践美育,由艺术教育而改造社会、疗救人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复兴的时代语境是统一的。不仅如此,美育在此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工具性,契合于历史的目的指向、思想脉络,体现为思想内容的一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救亡、复兴的思想内容在于倡导民主和科学,倡导以适应民主共和制的“自由平等独立”之说取代儒家的纲常名教,培养国民自由平等的觉悟,唤醒国民的自我意识,倡导以科学的精神、以“重估一切价值”的评判态度作为破除迷信和蒙昧禁锢的思想解放的理性工具,以科学作为发展工业,实现国家富强的有效手段。《美育》虽称要“改革主智的教育”,而篇章内容中所透现出来的是对于理性精神和民主观念推重,是对于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社会进步的向往与追求。并由此构成了《美育》理念的一个深层悖论。“美育”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原初的意义在于以无利害审美对抗科技理性。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提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的较之农业文明社会更为剧烈的人性的肢解以及人格的分裂,为了反对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质的裁割,反对理智过分压抑感性、肉体而造成人性的残缺,因而提倡美育,试图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而对于现代中国而言,现代化进程尚待完成,实现由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民族富强,抵御外侮,所需要的正是对民主、科学之理性精神的引介和启蒙。所以《美育》并未因倡导美育而批判科技理性,而恰恰对科技文明报以学习的态度和志向,因而在这个层次上与理性相关联。同时,如果说中国传统美育由儒家礼乐文化派生,由审美情感的教育作用服务于维系社会稳定的伦理规范,那么《美育》强调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由美育而改造道德,改造社会,并由民主的信念而探讨、倡导民主的艺术,试图由美育而为人生的、社会的改造注入民主的内涵,因而与儒家礼乐传统以情感教育服务于社会体系制度相一致,《美育》在这个意义上与德性相关联。关乎理性与德性,试图解决理性与德性的问题,且在思想内容中有其内涵,由此形成“美育”自身独立内涵的矛盾。所以,对于实施什么样的美育、怎样实施美育,《美育》杂志唯有规避与理性、德性相关联的内涵独立的矛盾,诉诸形式性、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教育”,于图画、音乐、手工的教学实践探讨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由针对图画、音乐、手工教学实践的艺术知识的引介、艺术理论的探讨,推动艺术教育。从而由艺术教育的纯粹性,保有美育的独立性。

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创刊于1927年,作为“不定期刊”,先后于1927年一月,1927年十二月,1928年十月,以及1936年一月出版了四期,由创刊到复刊,历时近十年。但由于基本为李金发一人编辑,所以杂志的宗旨和由宗旨所统摄的内容是一贯的,而且四期刊物97篇文章中,除其所编选的文章外,有40余篇为李金发自己所写作或翻译,所以这一《美育》杂志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在创刊号《编辑后的话》中,李金发表达了《美育》杂志的核心宗旨,即由艺术而使人生远离现实社会的纷扰,使人们过艺术的生命,发现美,感到留恋,并深入探索,文中写道“我们所厌弃现世社会、经济、政治的纠纷,要把生活简单化,人类重复与自然接近”;“我们崇尚享乐的人生,就是奥奈萨斯(Dionysos)的创造冲动的人生,在此乌烟瘴气中,过我们的艺术生命”。“这个杂志,吾绝不敢希望在吾国文化上,有什么影响;亦不敢望美育将来会代替宗教。但若读者读了,能觉到人生尚到处是美,尚有一息可以留恋,而来我们共同研究,则是欣幸的”[2]。李金发主张,通过引介欧美艺术,且主要是欧美造型艺术图片,以使国人耳濡目染;并鉴于中国社会美育还极幼稚,不纯粹登载美术作品,而杂以新颖的影片及小说等,以引起读者的趣味。

其宗旨和内容意味着,李金发所秉持的是纯粹性的、非功利性的艺术观,正如在刊物第四期《复刊感言》中,李金发所说,在“国防”、“抗敌”、“革命”为主题的时势中,“专研究艺术的刊物殆绝无仅有了”,“我们不识时务的谈论,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之艺术”,“不是来凑热闹,或想博取虚名”,“我们在尽我们的天职,我们有我们坚决的信仰。社会制度,政治活动,将来都次第变迁消灭,艺术才是永远,无限,我们憧憬着埃及希腊罗马的光辉”,“当此艺术变成商品,敲门砖,登龙妙品的年代,我们仍望能愚昧地,书呆子气地,高唱艺术的神圣,以达到历史上的价值,时代上的光荣”[3]。因此,或者纯粹的探讨艺术,或者趣味性的欣赏艺术,总之,时代的、社会的历史主题被蔽离,艺术因其纯粹而永远、无限,因其纯粹而使人远离现实的纷扰。在这一纯粹的艺术导向下,大量图片、文学作品的刊载成为《美育》的一大特色。刊载图片使人对造型的艺术作品有直接的感知和欣赏,文学性作品的刊载自然可以通过其趣味而扩大受众群体,从而扩大艺术理念的传播,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在作者自身亦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以不定期的形式、历十年而发刊四期刊物,对于艺术欣赏与趣味的坚持,体现了其非功利的、纯粹的艺术观。

此外在具体的艺术样式上,李金发推崇希腊艺术、欧美艺术,对中国艺术持研究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应推崇、借鉴欧美艺术,疗救中国艺术,使国民由艺术而获得美的愉悦与享受。

作为以一人之力编辑并撰稿的刊物,这一《美育》杂志的宗旨与内容,无疑与李金发个人的经历和思想相关。1900年生于广东省梅县侨商之家的李金发,少年时代在家乡私塾及中学接受传统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由于身居南地,李金发所受影响极小。在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之际,19岁的李金发离开祖国,赴法留学,直至1925年归国。因此,五四思想启蒙,由思想文化的改造而改造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由文学艺术而疗救人生、社会的思潮,对李金发影响极小,他甚至并未处于这一思想潮流的中心,而且远赴西方攻读艺术达6年之久。所以,他抱以较为纯粹的艺术观,并未将艺术与社会的、 民族的历史主题相联系,艺术的终极指向在艺术自身,而非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旁的目的。在法国留学期间,李金发以雕塑为主业,雕塑作为发源于西方的造型艺术,其表现理念和驾驭材料的方式,与中国流行数千年的以宗教偶像为主体的石刻木雕艺术,有显著差异,因此近现代雕塑之于中国,主要成为一种西方艺术的引进,对于李金发而言,无论自身的学习还是向国内的引介,都需要学习、取法希腊艺术,学习和取法欧美各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由学习、欣赏、领悟而崇尚、推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继而在整体的艺术理念上推崇西方艺术,译介其理论,刊载其图片,希望使国人耳濡目染,生成艺术之功效。不仅如此,李金发留学法国期间,取法法国象征派诗歌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在文学这一具体的艺术样式上,所取法的依然是原发于西方的象征主义。对于西方艺术的接受和效仿,使之在艺术观念上具有强烈的西方倾向,而对于中国艺术则抱有较大的排斥性。由此,李金发所主编的《美育》杂志,因其从艺术纯粹性出发的美育理念,以及推崇和引介西方艺术,而具有鲜明特色;并因其面向大众,发挥富于趣味的、纯粹艺术的作用,实现美育效能,而在中国现代美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20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美育》杂志,创刊于1981年,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由朱光潜、王朝闻、蔡仪、李泽厚、蒋孔阳、洪毅然等担任顾问。创刊之初,《美育》杂志以季刊的形式出版,一年后改作双月刊,至1988年终刊时共出版了46期。

在创刊号的发刊词《致读者》中,编辑部就发刊《美育》杂志的原由和宗旨做出说明。指出创刊的原由在于美育的意义和时代的需要,即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文革十年“美”被践踏、美育被毁弃,正是基于清除不良影响的需要,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而创办这一《美育》刊物。因此,刊物的宗旨是“以普及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广大青少年、中小学教师、文艺工作者、美学爱好者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联系实际,干预生活,从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提出人们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4]。并且在风格上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强调平易亲切,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以“发扬真美,以娱人情”为“崇高使命”。这一于文革后创刊的《美育》杂志,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首先将美育作为“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与文革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相联系,基于时代的需要和美育自身的内涵,以美学知识的普及,以学校美育等与现实相关的美学问题的探讨,以及审美欣赏、教育为基本内容,面向青少年、面向中小学教师、面向文艺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并因而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力求平易亲切、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虽然文革结束初期思想文化解禁、百废待兴的特定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思想文化的渐趋繁荣,发生着改变,但是在经历了封闭和停滞之后重新以“现代化”为目标进行变革的历史主题,是整个八十年代的时代主题,倡导美育、发展美育因而直接地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发刊出版了八年的《美育》杂志,基于时代需要和美育自身意义而提出的刊物宗旨因而获得一贯性,其关于美育的目的、关于读者群、关于内容、风格的定位也因而是一贯的。

总之,“文革”后中国开启新一轮现代化进程,发展美育被纳入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发展美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美育自身的内涵与意义,而是指向社会总的历史主题。因此,不仅在八十年代初,将发展美育与“清除林彪、‘四人帮’遗毒和旧社会影响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相联系,在八十年代中期,所刊发的全国美育座谈会的《倡议书》中依然倡导以美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这一推动作用的生成,基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主要地是从高尚情感的培养,崇高理想、道德观的养成被认定的。发展美育的终极目的指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目的指向中,美育与善相关联,并因而具有服务于伦理规范、服务于社会体制的功利性。总之,基于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一实践美育的目的,美育要面向广大青少年,通过审美教育“使他们的爱美心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美育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爱好”[5]。因此,刊物实践其美育理念时,注重普及性和引导性,从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出发探讨与审美相关的主题,于“雅俗共赏”中,实现其向善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美育。

分别刊发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育》杂志,所反映的正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育初创,以及八十年代历经政治动荡之后,重新为美张目,进一步确立美的观念、普及美的观念的历史进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两本《美育》杂志,作为中国现代美育初创时期的刊物,呈现出现代中国美育创立的两个基本成果,其一为德、智、体、美并立的教学体制基础上,美育作为学制的建立;其二为两个层次的美育观念的现实施行,即美育活动性质上无利害性的美育观念与具有新民、强国目标、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的“美育救国”观念。形成美育初创成果的深层动因,一方面在于西学东渐,对于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吸收、借鉴,因为服膺于西方哲学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知、情、意的深层区分,将美感教育列为五项教育主张之一;因为接受其对于审美特性的界定,即区别于伦理实践的“无利害性”,而倡导由美育去除个人私欲的功能,倡导超越现实的功利目的,达到高尚的道德和情感境界,达到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协调和谐,成为超功利的、无利害的美育观,并于实践中有所体现。第二,基于现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现实,现代化进程尚待完成,实现社会转型与民族富强,抵御外侮,需要对民主、科学之理性精神的引介和启蒙。因此与西方现代美育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不同,中国现代美育虽强调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但其现实性主要不在于像西方现代美育理论那样,试图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而恰恰要引入科学理性、制度理性,实现以理性主义为内核的现代性启蒙,所以倡导学习西方之进步、文明,倡导美育亦将美术与科学并提,以求强国。第三,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化,从儒家礼乐文化派生的中国传统美育,是“礼”、“乐”相联的,具有审美情感教育作用的“乐”,与内含着宗法伦理关系的典章仪式之“礼”相联,审美情感的教育作用在于服务于维系社会稳定的伦理规范。中国现代美育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无利害”性规避传统美育所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用了儒家礼乐传统以情感教育服务于社会体系制度的形式、功能,通过情感教育,甚至通过注入科学、民主内涵的情感教育,改造人生,改造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形成了美育救国的观念与具体实践。

20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美育》杂志,体现出经历了停滞之后,在八十年代重新发展的美育,是基于20世纪初所建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基础的。就基础的贯通性而言,八十年代,美育在价值指向上体现为,美育服从于、服务于理性主义强国的目标,由人格教育而服务于社会发展,由德、智、美的均衡全面发展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协调、并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五四时期新民、强国的内涵相一致,美育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针对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内在地与真、善相关联,呈现出中国以科学理性为发展主题的现代化进程中,美育之经世致用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上,八十年代,重新确立了德、智、体、美并立的教育体制。

另一方面,正如当代《美育》杂志所体现的,八十年代美育的发展,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上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加具有丰富性。如刊物宗旨中所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时期的美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美育内涵的理论命题,得以确立和阐发。《美育》杂志不仅围绕艺术美展开艺术教育,而且强调联系实际,干预生活,从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提出人们感兴趣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因而广泛涉及自然美、生活美的主题,探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美”的问题。这也反映了美育发展过程中,美学学科由对美的本体的逻辑思考而贴近现实社会人生的转型。因此,美育的发展历程既与学科性的建立与发展相关,也受到社会历史进程的深层作用,具有自身的逻辑结构,也具有历史的、民族的特质,呈现出“立人教育”的整体趋势。

收稿日期:2006—03—01

修订日期:2006—11—04

标签:;  ;  

从三本美育杂志看20世纪中国的美育进程_教育的目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