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18年来国企改革的历程,我们紧紧抓住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中心环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怎样进行国企改革并使之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衔接和配套,却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付出了始料未及的改革成本。当1994年国企改革由政策性调整适时转入制度性改革之后,人们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曾寄予理想期望,然而经过1995年的试点实践,发现政府和企业在权力、利益调整上的矛盾重重,阻力不小,致使企业改革步履维艰。1996年继续试点一年,这一年国企改革步伐加快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但试点企业深层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尚需在1997年进一步解决。1997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的阶段。
早在1995年春季,理论界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单纯提“搞活国有企业”不全面,要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其中还包括要解决一个国有经济战线过长的问题。这个新观点不久被中央决策层肯定和采纳。1995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1996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一般国有小型企业,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江主席这个讲话为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意义、目标和途径指明了方向。1996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1997年国有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力求取得较大的进展……继续抓好大的企业,放活小的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很明显,从1995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到1997年新的一年,国有企业改革是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与实施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或者说,在微观层次上要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在宏观层次上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近年来理论界著述颇多,本文不作论述。而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问题,研究甚少。究竟什么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某些探讨。
一、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内涵
一般讲,某个事物的改组,意味着该事物内部结构进行的调整,或称结构性调整。我们这里讲的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不是指单个国有企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而是就整个国有经济(以国有企业为基本单元)而言的结构调整。因此,所谓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质上是指对国有经济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根本改组和结构调整。
全局性改组或调整:就是立足于国有企业,着眼于整个国有经济,从国民经济宏观目标和需要出发而进行的改组或调整。它区别于某个国有企业或者某个地区的改组或调整。
系统性改组或调整:就是把国有经济这个系统放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所进行的改组或调整。以往进行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其微观经济结构调整的烙印较深,且多是从企业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企业横向组织结构)考虑的。而这次中央提出的战略性改组主要是指国有经济的行业布局调整、企业规模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当然,实施系统性改组和调整,应当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规模结构等各个子系统、分系统的改组和调整,有机地联系起来,联动运作。
长期性改组或调整:是指这次战略性改组或调整带有长期性质。它不同于以往国有企业在某一时间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所进行的适应性改革或调整。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企业经营权调整、两步利改税的企业分配权调整、承包制和股份制等企业经营制度的改革或调整。显然,这些适应性调整是单个企业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而进行的。
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
在谈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之前,我们先就国有企业的本质进行剖析,也许有益于理解战略性改组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归国家所有,是勿庸置疑的。不论社会制度性质如何,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所有的企业。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性质不同,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国有企业从根本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国有企业是为全社会的劳动者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当国家未消亡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同义词。然而,我们却不能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该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所以,认识国有企业背后的根本社会属性不能排除在人们视野之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国有经济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人民性和群众性以及它应承担的社会目标的定位。正象有的学者指出:“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其它经济成份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高效率,而在于它的特殊职能。国有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生产那些一般企业无力生产或不愿生产却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实现特定的政府目标,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王宇博士:《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企业》,《经济日报》1995年9月18日《理论周刊》。)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不仅控制着特殊垄断行业(如国防工业、造币等)和自然垄断行业(如铁路、邮电、供水、供气、供电等),而且几乎覆盖了所有竞争性行业。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竞争性领域中,又由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政府和企业二者利益调整、分配的严重阻力;以及国有产权的多层委托代理制等原因,这样有可能导致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虚置、产权约束弱化和较高的代理成本,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机制和效率,远不如非国有企业的灵活和高效。因此,要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就应当在产业布局上把国有企业有计划地、适当地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努力把该办能办的国有大企业办好办精。
(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性
1.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什么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我理解:一方面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能够起着非国有经济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即国有经济能够凭藉国家所有的所有权优势和政府的权威优势,迅速地集聚、分配资本及有效地保证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产业。而通过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调整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必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国有经济“轻装上阵”,更好地实现稳定发展。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意味着把竞争性领域一部分国有资产转移给非国有企业,国家将国有资产转让的收益投入到更急需发展的产业和领域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在改组过程中较好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负债过重、富余人员过多和企业办社会三个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且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改善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使国有经济“轻装上阵”,更好地使其得到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非国有经济获得迅速地发展。
由于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但这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发展的减弱。相反地,在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中国有经济获得了稳定地发展。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是国有资产绝对量不断增长,并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例如,1980年以来,国有资产总量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以来平均递增17.9%。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社会资产总额的65%以上,上缴财政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国有企业通过与其他经济成分合资、合作、参股以及扶植发展集体企业,实际调动或支配着40—50%的集体、外商资本。因此,国有经济必将在比重下降的合理幅度内不断发展壮大,发挥其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比重下降的另一面,就是非国有企业将获得迅速发展。随着体制的转换,在公有制经济中,集体经济不仅在速度、比重上,甚至有可能在资产规模和实力上将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国有经济通过战略调整与改组,在竞争性领域的行业退出后,必将给集体经济提供不小的发展空间。再者,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劳动者在个体经营的基础上的规模扩大,选择集体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比选择私营经济的风险要小,享受的政策优惠要多。根据专家研究结论:我国非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见《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6年)。另外,完全可以预见,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和调整,必将更好地促进和带动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股份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
1.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首先来自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亏损状况继续加剧的严峻形势。
大家知道,传统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运行机制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出现了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局面,这正是体制转变的阵痛和艰巨性。随着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入,必然使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一是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接近1/4上升到1992年一半以上;二是由市场决定的商品价格占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量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提高到1992年的80%以上。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又和国有企业内部缺乏自负盈亏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发展机制联系在一起,必然导致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利润率的持续下降。据统计: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9.1%,比上年下降1.2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6%,下降1.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21%,下降1.43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1.13%,比上年上升1.47个百分点。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净亏损额达到34.1亿元,为改革以来所未有。现在全国停产、半停产企业涉及的职工达700多万人。这种困难的严重性不容低估。面对这种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还来自于国有企业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
过度的负债、大量的冗员和企业“办社会”是旧体制下遗留下来的三大枷锁。非国有经济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从这个层面也体现出非国有经济的相对优势。
据统计,国有企业负债率,1990年为58.4%、1991年为60.5%,1992年为61.5%,1993年为71.7%,1994年为75.05%,1995年85%。这种直线攀升之势,实在令人担忧。问题的严重性不止于此,还在于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债务(包括逾期、呆滞和呆帐)。据典型调查初步估计,无论是国有工商企业的不良债务,还是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比重均高达20%以上。
再看大量的富余人员。据专家测算,国有企业改革到位时,将有2000多万富余职工下岗待业。这2000多万职工主要集中在城镇,其生存成本高出农村两倍。若按这些职工在待业期间发生的生活费、医疗费、培训费或一次性安置费计算安置成本、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则一年的安置成本就需要1200多亿元。这笔巨额费用若全部依靠政府,显然不大可能。
再看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根据典型调查,国有企业每年用于职工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占到企业全年管理费用支出的50%左右;其中用于职工养老、失业保障和保险等费用,已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45%左右。应当指出:现代企业“办社会”,随着服务业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当有一个合理的企业能够承受的限度。负担过重,企业承受不了;完全推向社会,企业不办一点“社会”,在人均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职工个人也承受不了。还应当指出:由于过去几十年国有企业职工以低工资、低福利的待遇,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国家并没有对国有职工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而是将这部分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在那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不得不以挤占企业经营性生产资金的方式,建立了各种非经营性的服务事业,承担本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职能。因此,在国企改革和战略性改组中,将这部分非经营性资产独立出来,交由地方政府或社会经济组织管理,而企业应从国有资本中扣除这部分资产。
总之,国有企业的三大历史负担,到了要从根本上解决的时候了。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良好契机,通盘考虑、妥善解决国有经济的历史欠帐问题。
3.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紧迫性,还来自于国有企业宏观布局结构的不合理。
在近年来经济总量矛盾明显缓解的情况下,经济结构性矛盾愈益突出。“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问题相当严重。国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除了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不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外,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带有战略性的宏观布局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国有经济效益低下产生的(除体制和机制外)又一个结构性根源。当前,国有企业宏观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行业布局分散、战线过长、大量的国有企业分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二是规模布局集中度低、国有资产在大型企业的占有量是61.7%,在中型企业为20.6%,在小型企业为17.7%,加之“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导致过度竞争、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资源损失浪费严重。三是地区经济布局趋同。
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是改革以来国有经济面临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必须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行为的合力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改组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坚持主导、发挥优势;收缩战线,扩大规模;市场导向,政策引导;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1.坚持主导,发挥优势。这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坚持主导,就是说,战略性改组必须服从和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所组成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讲国有经济应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支配和引导的作用。国有经济的调整和改组不论怎么变化,都不能偏离这个原则。发挥优势,是讲要发挥国有经济的相对优势,国有企业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目标,如平抑物价、调节供求、扩大就业、稳定经济、保障国防、扶贫援助等方面,是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所不能代替的。国有企业生产那些非国有企业无力生产或不愿生产的社会公共产品。国有企业在实现宏观计划职能方面起着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作用等等。所以,从国有经济的相对优势看,国有经济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的特殊经济成份。这里顺便说一个问题,评价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不能仅看利润这个指标。实际上,国有企业创造的纯收入中,有一个“新价值转移”的问题:向税收转移,向银行利息转移,向折旧费转移,向各种社会福利支出转移,向各种基金转移。这些“转移”远远高于非国有经济。仅有帐可查的国有企业转移给13项基金收入,1995年就达1260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国有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特殊贡献。
2.收缩战线,扩大规模。这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主要目标。收缩战线,就是要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战线过长、行业布局过宽的状况,使国有经营性资产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和产业集中。根据国有经济的特殊性质和职能,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建议在专门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形式对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规模和企业组织形式进行规范,可考虑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行业:国有经济独占垄断,只能由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如国防、造币、航天等,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第二类行业:国有经济寡占垄断或控股、国有资本占主体地位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大型交通运输设施、大型水利设施、邮电通信等产业,采取国有独资、若干国有股股东联合持股、国有资本控股和非国有资本持股等形式;第三类行业:国有大型企业进入的部分基础产业(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支柱产业(如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采取国家控股和持股等形式;第四类行业:一般性竞争行业中为国家创造大量财政收入的某些特殊行业,如烟草、酿酒等。对于一般竞争性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国有企业应当逐步退出。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还包括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针对前述“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的现状,要扩大规模,就是要求在大幅度减少国有企业数量(主要是小型企业)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使其能成为国有经济的顶梁柱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有条件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应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其迅速地向跨国公司发展,更好地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国际经济中的巨人企业。
3.市场导向,政策引导。这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针。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决不是一项单纯的政府行为,即使采取政府行为也决不是唯一的行政管理方法。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日本市场经济,就是以独特的计划诱导和产业政策诱导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方法仅为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产业政策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动员企业、地方与群众统一于产业发展目标的行动纲领。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非行政手段的应用,由有限的选择性干预转向功能性干预,包括需求预测、政策倾斜和利益导向。产业政策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引导和对市场作用不足的补充。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4.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主要途径。盘活存量,就是通过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向垄断性、公益性行业和支柱产业集中;从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集中;从“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向“少而精”和“大而专”的企业集中。盘活存量,要同“壮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具体途径是:组建集团、兼并联合、拍卖转让、破产重组、合资嫁接、股份改造、承包经营、委托代理等。优化增量,是讲新增投入的合理和有效。要广辟投融资渠道,实行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外商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培育资本市场;硬化商业银行的信用机制;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投向。盘活存量是增量投入的基础,增量投入在某些情况下,是带动存量调整的启动器。单靠盘活存量或单靠增量投入都难以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只有把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有资产在流动和重组中实现保值和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