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法人离任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难点论文,企业法人论文,实际操作论文,过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进点时间难以确定和把握
由于审计部门在审计立项过程中处于被动方,主动性差,往往出现原任领导离任后很长时间,甚至几年,后任领导上任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接到审计指令的情况,使审计不能及时进行,不仅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使审计结果做为企业领导人的调任、免职等方面的参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从审计实践看,由于现在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性,企业管理水平还不高,财务资料披露的不充分、不完整,隐含的经济事项过多,造成了有些经济事项产生的后果,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这样如果法人刚一卸任就去审计,可能存在审计误差,对被审计领导人业绩评价不全面,增加审计风险。如99年对某国有企业法人的离任审计,尽管是在其已离任两年之后才进行审计的,但在我们现场审计已结束,出具审计报告阶段时,收到被审计单位报告,又一宗对外担保事宜被发现,银行通知扣款。再比如,对该法人任职期间的一项技术改造的审计评价在审计报告已作出数月后出现了尴尬,从所提供的资料看,该项技术改造自投产以来,未取得应有的效益,反而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并在该法人任职期间就停止生产了,由此审计作出该项技术改造形成的损失是该法人决策失误造成的结论。但是,2000年该产品市场形势好,该法人所改造的生产线又从闲置状态转入生产,成为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没有科学规范的易操作的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规定颁布后,相关的制度规范没有及时制定出来,特别是对法人经济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未制定出来,使得在审计工作中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常常陷入财务收支审计的框框中,使得责任审计显得缺乏针对性、全面性,给全面评价法人业绩带来困难,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领导人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不好区分
如对某国有企业法人的离任审计中发现的该法人应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要求为某单位贷款担保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问题,如何界定该法人应负的责任的大小成为下审计结论的难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不断大规模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国家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市场变化大,法人对企业经营控制能力下降,这些不可避免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效果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法人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难以准确描述,企业领导人的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难以量化。
四、债权债务确定困难
一方面,审计经费和人员是有限的,不能充分投入人力和财力对债权债务一一进行核实,另一方面,目前很大一部分国民和企业的素质还不适应审计函询的要求,审计采取函询的方式核实效率低。
五、前任发生的应收款在现任发生坏帐责任认定
难如果确定由被审计法人承担,继任者则面临着帐务处理,债权的消失不利于继任者积极催收,而且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如果确定继任者负责,显然有失公允,很难被继任者接受。
解决上述难点提出以下意见:
1、建议设立有关职能部门的联席制度,以便及时把握审计进点时间,使离任审计切实做到先审后任,保证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第二,实行离任审计追踪回访审计制,确定第一次审计后间隔一定时间(如一年、半年)进行二次审计,以充分披露审计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又暴露出法人任职期间所做的决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对法人进行公正评价。
2、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
3、对被审计法人及其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推行承诺制,除法人需述职外,要求上述人员也对其分管工作进行述职。进点后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发动群众,设立审计接待组,接待群众来访,以便尽可能多的掌握审计线索,减少审计风险,更好地明确法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4、建议全国审计系统建立协查制度,以便对经济事项,特别是往来款进行核实。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审计体系,为建立协查制度提供了可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企业跨地域经济事项核实,不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5、对法人任职期间内发生的应收帐款在继任者任职期间可能形成坏帐的确认,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确定为损失外,建议仅做为不良债权认定,以保证债权对外不能消失,避免国有资产人为流失,并便于继任者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