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熏陶提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通过艺术熏陶提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的探索与实践*

李 叶**刘东杰**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北京 065202)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物质帮助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对于金钱、物质的正确价值观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必要的物质会帮助他们解决生存、生活的困难,但是过多的物质会让他们失去节约意识甚至养成浪费的不良习惯。让这些儿童在社会资源对口支援下实现自我素质的挖掘与发展,进而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生存、生活的困难将更有必要,艺术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精神教育形式,既容易被儿童接受,又具有对儿童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艺术熏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

一、研究背景

根据相关权威部门及媒体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总数极有可能达上百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比较庞大。南方法制报2016年6月20日报道:“我国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中,82.43%在其父(母)入狱后辍学,70%走上犯罪道路”。他们是弱势群体,也是一个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群体。这些孩子懵懵懂懂不能自我分辨父母的行为,不能理解政府、社会对其父母的改造;甚至,心底意识里会有怨恨乃至仇恨父母或社会的思想萌芽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一旦出现后,如果不能得到修正、帮教与引领,就容易形成错误行为,这样一是危害了社会,二是改正起来难度很大。在出现问题之前,根据他们思想的情况,进行人文关怀,正确引导,未雨绸缪,防止未来之病,即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实现了效果,这是现代社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十九大“以人为本”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价值体现。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的提升,虽然,社会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注逐渐增强。但是,关注还更多地以物资的捐赠为主。就以北京太阳村为例,每年社会各界对其物资的捐赠很多,但是很多物品并不一定是他们需要的,并且就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北京太阳村闲置的社会人士捐赠的物资较多,为了将暂不需要的物品变为儿童生活所需必须用品,太阳村只能采取义卖的形式将闲置物品转变为这些儿童必须的生活物品。同时,由于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对于金钱、物质的正确价值观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必要的物资会帮助他们解决生存、生活的困难,但是过多的物资会不利于他们形成节约意识甚至养成浪费的不良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现阶段处于“弱势”水平的儿童来说,就因该是以“帮”的手段,实现“不帮”的目的,让这些儿童在社会资源对口支援下实现自我素质的挖掘与发展,进而提升自身社会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生存、生活的困难。一些研究也显示:“由于社会对服刑人员普遍存在偏见,使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烈、过分敏感、人际交往困难等[1-6]”。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艺术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在他的《五指活动实施大纲》中指出“艺术能启迪儿童的审美感、欣赏力、创造力”,并且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也提到“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其趋于崇高,能培养人的道德,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创造性”。为此,研究者以北京太阳村(无偿代养代教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非政府机构)的小学年龄段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艺术熏陶的手段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人格,提升社会融入度。

药物开发,尤其是手性药物的开发是极具个性化的,外消旋体药物的手性转换无论在医药行业还是临床治疗中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消旋体和单对映体作用进行长期临床前及临床评估之后,单一异构体药物才能够被开发。在手性药物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立题依据,结合药物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二、通过艺术熏陶手段提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的探索及实践过程

(一)理论指导

经过前期对北京太阳村小学年龄段儿童的实地访谈调研,没有发现这些儿童有明显的智力缺陷,但是,这些儿童大多敏感、自卑、攻击性强或较同龄正常家庭的儿童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且很多孩子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因此,研究者确定了以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苏格拉底“产婆术”理论作为艺术活动实施的理论指导。

图1

(二)艺术内容

艺术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精神教育形式,既容易被儿童接受,又具有对儿童的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项目在综合考虑被帮助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艺术在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方面的不可取代价值的基础之上,将帮助活动的内容定位为以乐器、语言、书画、话剧、舞蹈等艺术为主要载体,以语言、动作、思维、审美等的发展为主要手段,以过程性活动与项目成果为主要抓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被帮助儿童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创造力等潜能。

(三)艺术熏陶过程的组织形式

基于“最近发展区”指导原则,过程性成果以多个形式相对独立,内容完整且关联的子成果或子活动作为主要展现形式,整个活动的项目成果以静态的作品展览和动态的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

(四)艺术熏陶活动实施原则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将秉持“人格平等”的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朋友”的身份、彼此需要的伙伴、商量的口吻,遵循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产婆术”理论(即启发、引导,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逐步掌握明确方法)的引导方式,引导被帮助儿童积极、乐观、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给被帮助儿童以任何“被施舍”、“被特殊”、“被不平等”之类的负面感受,不让被帮助儿童因为获得帮助而在心里留下“低人一等”的心理阴影。

(五)活动成果展现的形式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遵循“脚手架”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导,以专家前期点拨、过程指导;组织者组织实施、后期反思,不断改进;志愿者协助完成的整体思路为框架,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琴声书舞”几类内容同时开设,儿童自主选择为手段,活动基本组织形式及活动过程如下图1所示。

(六)活动频次

三、艺术手段提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的初步效果

(一)艺术活动满意度反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拥有日常业务管理模块,还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岗位评估,决策分析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及以上规模企业已经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功能应用主要集中于人事、薪酬、招聘、考勤等事务处理,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自助服务、决策分析中心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往往成为鸡肋。

(二)行为表现效果

因此,在活动初期,经过对这些儿童的行为观察发现,近70%的儿童对于研究者们(项目实施者们)持不配合、排斥甚至抵触的态度。但是,不论这些儿童的态度如何消极,研究者们依然按照之前设定好的活动内容和理论指导原则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一直坚持以“儿童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经过多次、持续、“用心”的艺术活动之后,在项目结束前期对这些儿童再次进行了行为观察后发现,这些儿童对待研究者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排斥、抵触的态度逐渐转变为近距离、拥抱、思念和感恩的态度。

回国了,在家又过回没有暖气的日子。冰岛虽然连夏天都穿羽绒服,屋里却可以无法无天,穿短袖,吃西瓜,而回到家乡,只能窝在沙发上,裹毯子,喝热水,瑟瑟发抖。作为一个孤陋寡闻的南方人,自从享受了暖气的小确幸,发现再也离不开这项神奇发明。毕竟到了冬天,这条命是暖气给的。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萍萍和林孟在一起生活了两年以后,她对丈夫的胡说八道也就习惯起来了,当林孟信口开河的时候,她不再对他说:“你别说了”,而是低下头去摆弄起了自己的手指,似乎她已经接受林孟的随口乱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对于艺术活动本身的满意度,整个项目在每一场活动后都对儿童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通过儿童满意度反馈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儿童对艺术活动的满意度都达90%以上,有些活动的满意度甚至可达100%。从儿童对项目中各项艺术活动本身的满意度反馈可以发现,儿童对于艺术活动的兴趣整体都很高,对于各项活动指导教师和志愿者的满意度几乎都为100%。90%以上的儿童希望能在活动中展现自己,并且从活动中获得了自信。由于研究者们在活动中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导原则,让儿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因此,从儿童的反馈中发现,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的收获几乎都在100%。在艺术活动中,儿童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1.“感恩”意识逐渐增强

经过前期向北京太阳村相关负责人的调研发现,现阶段社会对于这些儿童的关注和帮扶绝大部分还是以短期或单次捐赠为主,以长期、持续、系统和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且尊重儿童自主选择的方式展开的长久教育帮扶活动则很少。因此,由于这些儿童年龄较小,尚不懂得“感恩”的意识,并且与施助者的接触与情感的交流很少,加之无家长引导教育,长期以来,这些儿童已经习惯了别人的“帮助”,甚至对于帮助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漠视”。

传统的统计学(也称为记述统计)通常是对所搜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通过图示、列表和数字,如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计算各种特征数等,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描述.

研究者经过长达近半年时间,每周固定时间、固定时长、持续的艺术熏陶活动之后,对于这些儿童的行为进行了前后的观察对比后发现,这些儿童的行为较之前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学会了用多种积极的方式表达情感

研究者初期与这些儿童接触后发现,这些孩子在情感表达方面大多以极端、消极的方式展开,且情绪自控力较差,多采取暴力、哭泣、逃避、沉默、我行我素等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因此,本项目中,研究者以艺术的形式、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小步子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会如何运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整个项目结束后,经过对儿童的再一次观察调研后发现,这些孩子学会了运用口风琴、书法、朗诵、舞蹈等艺术方式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3.主动意识逐渐增强

由于一直被身边的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因此,这些儿童大多做事不够积极主动,自信心不足。在项目开始前的调研中也发现,这些孩子的主动意识较正常家庭的儿童相对较弱,几乎80%多的孩子都表示老师强制要求才会去做一些事情,只有不到20%的孩子愿意主动做事情。因此,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以苏格拉底产婆术理论作为指导,引导儿童主动做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面奖励。并且,在项目结束前的再次调研也证明这些孩子的主动意识已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近60%的儿童愿意今后主动做事情,并且觉得主动做事情能够活动的情感和物质方面的收获也很大。

综上所述,不论从直接反馈数据还是行为表现观察结果来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对于艺术活动的整体兴趣较高,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都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活动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逐渐增强,在集体中的自我表现欲望逐渐增强,自信心有了较大的提高。这说明,艺术不仅能让这些儿童获得具体的艺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地还能通过艺术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孩子们对于社会及周围环境的正面感受,进而提升他们今后的社会融入度。

[ 参 考 文 献 ]

[1]阡陌.“太阳村”托起失落的爱[J].人民公安,2007,24(5):34-36.

[2]谢启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与救助[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0(1):44-46.

[3]周涛.谈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保护[J].辽宁警专学报,2005,8(4):67-69.

[4]古峻杰,赵晚星.“法律孤儿”温暖的家[J].人权,2007,6(1):38-42.

[5]郭欣.浅谈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保护问题[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89-92.

[6]陆阳,杜桂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23):53-54.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关于使用枢纽型社会组织专项工作经费购买2017年度公益服务项目(004)。

**作者简介: 李叶(1985-),女,内蒙古人,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讲师,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本项目负责人;刘东杰(1983-),女,内蒙古人,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讲师,从事学前心理教育教学研究。 翟羽佳 王培勤 张 群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8-0013-03

标签:;  ;  ;  ;  

通过艺术熏陶提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融入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