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课堂”课程之教学实践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第一小学 付成
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有相对应的课程、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来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近年来,康县城关第一小学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倡导幸福教育,全面进行幸福大课堂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幸福教育课程”就是要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幸福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菜单,不断丰富学校课程门类,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并立足于人一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培养面向世界、有创新能力、具有开阔视野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让学生在学校有可供选择的多元课程而感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业的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创建“幸福大课堂”课程,是“幸福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全县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并在改革实验中不断发展,废旧制、兴教改,在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形成了一小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在康县所有小学中,首先起草了学校章程,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富有一小特色的幸福课程,即“幸福大课堂”课程,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广泛的兴趣培养、教学与活动,统考科目与非统考科目有机整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在以“幸福大课堂”课程为特色的优势课程资源的幅射下,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使学生更加喜欢学校、热爱学习,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强势发展。
二、 创建“幸福大课堂”课程,为每个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要让学生过上幸福的学校生活,必须要为他们更好地体验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对强化国家课程更加有效地实施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传承和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幸福课程在三年来的发展,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同时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 “幸福大课堂”课程建设的目标:“一个中心,两翼齐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良好习惯养成和广泛兴趣培养为两翼,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德树人,为他们未来幸福的人生奠基。
(二) “幸福大课堂”课程建设的原则:一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课程;二是为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课程;三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课程;四是面向未来设置课程;五是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编排课程。学校的每个老师在熟知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编排、授课和评价。从而达到事事是课程、师师编课程、生生有课程、学校皆课程的全课程教育。
(三) “幸福大课堂”“8+n” 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和我县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基础上提出了8+n校本课程建设框架:“8”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德8门国家课程,“n”是校本课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包括以下课程:
“语文+”幸福阅读、幸福大讲堂、每周一诗、天天故事会、课前黄金三分钟、幸福作文、主题手抄报、单元主题及综合实践活动。
“英语+”趣味英语、英语故事会、一二年级英语幸福教育绘本。
“数学+”趣味数学手抄报、数学阅读。
“科学+”科技创新大赛、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劳动实践。
“音乐+”舞蹈、电子琴、竖笛、合唱。
“体育+”足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棒棒鞭。
“美术+”素描、绘画、毛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手工制作。
“品德+”“我们的节日” 、一月一习惯、城关一小一日常规、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
(四)“幸福大课堂”课程的实施与保障:
时间的保障:课外活动时间、周三下午2.30-5.00三节课、班队会课、每日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习会时间。
内容的保障:教导处监督、任课老师通盘规划,按计划实施,做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
学生的保障:周三下午打乱原有的年级和班级,在老师和家长建议下、根据学生的兴趣走班,两年内不得更换班级,两年后可以更换一次,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要求。
教师的保障:周三下午校内外整合授课老师,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各尽其能;还聘请其他学校和社会机构中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辅导教师,目前学校请了书法、围棋、绘画、电子琴、足球、竖笛等15个校外辅导老师。
授课地点的保障:校内与校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旧城关中学活动教室)结合使用,校内一室多用,活动时是活动室,平时为教室。
经费的保障:把乡村少年宫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乡村少年宫活动经费,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当中。
(五)“幸福大课堂”课程的评价:
国家课程以上级组织的测试成绩为主,占80%,相应的校本课程成绩(20%),两部分合成学生最终成绩。非统考科目采取过程性的等级(A、B、C、D)、十星级、成长记录等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的分数评价到多元化的过程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每人的长处,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了学生他们的健康发展,让所有学生收获多元评价带来的幸福感。
如今,“幸福大课堂”已经成为我校立体互融的“课程立交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为每个一小学子量身定制独特的“个性标签”:一人一课表(课程)、一人一名片(特长),成就了他们的幸福人生。同时积极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受到中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小学课程的供给形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幸福大课堂”给予了孩子们更广阔的天地、更多样的舞台,点亮了他们的梦想,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多彩的幸福童年。
论文作者:付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课程论文; 幸福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城关论文; 英语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