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滞留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段学英论文_段学英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 对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IUD)滞留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选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76例围绝经期非IUD避孕以及1224例围绝经期IUD滞留女性进行围绝经期症状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及健康检查,运用多元回归Logistic的方法分析围绝经期IUD和滞留IUD有关因素。结果 围绝经期女性非IUD组与IUD组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血红蛋白水平、附件炎和阴道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UD组 BMI及体重平均值均低于非IUD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女性非IUD组与IUD组腹痛比较:两组围绝经期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UD组痛经明显少于非IUD组,而腰腹痛高于非IU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滞留IUD并没有使得妇科疾病增加及贫血、围绝经期症状和月经改变的发生,应当进一步研究围绝经期IUD种类的匹配情况对上述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围绝经期;IUD;生殖健康;影响

1.前言

女性节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并且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所采取的主要节育措施为宫内节育器(IUD)。由于IUD可复性好、安全、经济及简单,近年来受到了广大女性的欢迎。目前,节育器种类的迅速更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探寻副反应更低、避孕效果更好的可靠且安全的新方法,应用IUD的远期安全性已经逐渐的引起了接受者、医务人员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当前有超过千万的宫内放置IUD的女性已经进入了围绝经期。女性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特定时期便是围绝经期,此时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不但有月经不调的出现,而且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障碍和血管运动障碍。为了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殖保健及避孕措施进行正确的指导,并且向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研究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滞留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用的是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社区内年龄介于45周岁至55周岁的妇女进行调查,并且登记造册,抽取20%的调查对象于每个行政街区,其中非IUD避孕和IUD滞留各占一半,最后样本量为1076例非IUD避孕,其中67.8%的输卵管结扎,而1224例IUD滞留。

2.2方法

2.2.1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

参考《绝经与健康》,对问卷进行自行设计,同时检验效度及信度,由调查地计生技术人员对问卷调查加以承担,培训调查人员,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注意事项及调查内容,将技术标准统一,对查体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

2.2.2健康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由所在地计生技术人员对妇科检查、盆腔B超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等身体检查加以承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CA-900、溶血素、稀释液测定血红蛋白,采用型号为LOGRQ-180进行盆腔B超检查,检查器官为卵巢和子宫,采用双合诊对患者的附件和子宫进行检查,使用窥阴器检查宫颈和阴道。

2.2.3诊断标准及方法

10至55毫升为正常月经量,量少为低于10毫升,量中为10至55毫升,大于55毫升为量多;月经期腰部及下腹偶发疼痛或症状较强的患者为轻度,虽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但能够承受的为中度,严重疼痛需用药治疗且影响工作的为重度,无症状的则为无痛经;以自述有无情绪改变和燥热为围绝经期症状的标准;围绝经期腰腹痛是以自述腰部疼痛和下腹疼痛为标准。

2.3.4统计学处理

录入资料采用软件FOXPRO构建数据库录入及核对,运用软件SPSS15.0完成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或者卡方检验,以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围绝经期女性非IUD组与IUD组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月经周期、月经量、血红蛋白水平、附件炎和阴道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UD组 BMI及体重平均值均低于非IUD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围绝经期最早明显出现的症状为月经的改变,严重者甚至会有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贫血的出现。本研究结果充分的表明,IUD较少造成女性生理紊乱,对女性生殖健康没有增加不良的影响,因而围绝经期宫内滞留IUD是安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IUD滞留的种类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积极的关注围绝经期女性的IUD种类和子宫腔的匹配情况。

研究表明,在宫腔内滞留IUD并没有导致不良的身体生理改变,也没有增加任何异常的生殖系统疾病及贫血,同时随着延长累计IUD的放置时间,围绝经期女性的子宫排异性和敏感性下降,不良反应率也逐渐的降低,有着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调查表明,围绝经期仍然可能发生意外妊娠,因此在围绝经期使用避孕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围绝经期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没有受到滞留IUD而增加不良体征。

参考文献:

[1]唐筱球.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取出时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0(6).

[2]张金枝.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在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取出时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0(6).

[3]于春玲.探讨妇女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滞留对自身健康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4).

[4]关莉茹,杨文,崔红.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取器44例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2).

论文作者:段学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围绝经期宫内节育器滞留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段学英论文_段学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