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人性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09)06-0041-05
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本身等诸多涉及人的管理的学科中都广泛应用到这一思想。正如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所说:“在管理者的心目中,总有一个个体的模式和基于人的假定的组织行为模式。这些假定和它们的有关理论影响着管理者的行为”,“一个管理者的人性假设如何,将会影响着激励和领导方法”。20世纪以来,西方管理理论从“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几乎“每一个新的人性假设的提出都伴随着核心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伴随这些理论设计的不断演进,人们对人性假设意义的认识也逐步成熟起来。从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人”假设的创立者麦格雷戈以及此前的管理学者那里,人们对人性假设的认识还仅是作为理论设计的一种隐含前提被提出的,“每一管理决定或行动背后都隐藏有关于人的本性和行为的假设”,并且“这些假设通常是隐含的、没有被意识到的、自相矛盾的。”到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已不再满足这种对人性假设意义的简单理解,而试图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进行概括。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学者库普曼借鉴西方科学哲学的思想,认为以往包括经济管理在内的管理思想演进的动力机制,正是在“价值观假定与形式逻辑推理之间形成的”,并且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价值观假定+形式逻辑推理”的结构。在这里,人性假设的意义被提升到方法论层面,具有了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管理理论重在内容研究,而对隐藏在其后的方法问题往往重视不够,这种偏倾对于我们有效地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优秀成分是不足的。资深媒体人郭宇宽先生曾针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弊端指出,传播先进理论有“两个启蒙”要求,一是思想内容的启蒙,二是逻辑方法的启蒙,前者的启蒙只是表层的,后者的启蒙才是深入的。但是,“我们轻易地、实用导向地引进理论,引进主义,却没有用心体会这些理论背后的思想方法”,这种观念十分不利于先进理论的学习、消化和吸收。事实上,就包括人性假设在内的不少理论而言,方法与内容的价值是等同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内容的意义。内容是具体的,其指导价值是有限的,但方法则不同,它比内容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更强的科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承认人性假设在西方管理科学中的价值,承认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有益性,那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就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内容方面,而应更看重方法问题,努力从方法论层面上加以把握。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人性假设概念和特点
关于人性的讨论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在真、善、美判断基础上,以人的本质为目标进行的哲学层面的讨论,二是建立在行为观察基础上的关于现象中的人性讨论。人性假设应当属于第二层次的人性讨论,它是基于某种价值判断,而对大多数人在某一领域所具有的状态和资质的一种设定。之所以要做这种设定,在于管理理论遵循的一个基本逻辑:任何一种管理行为,说到底都最终集中于对人的有效管理上,而要说明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对人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人性假设正是基于对人的有效管理这一目的,而对人的认识的一种设定。与哲学意义上的人性论相比,人性假设的目的指向性很强,设定人性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人性本身,而是由此出发“将假设视为一种公理性的东西,从而推导和构建成一整套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之中。”正是这种目的指向性,使人性假设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并与哲学层面上的人性讨论区分开来,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方法视野中的认识。正如哈耶克所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
第一,具体性。任何科学假设都是基于特定条件和特定边界的,脱离了条件背景和边界,假设便失去了任何意义,人性假设也不例外。与目的指向性的特点相适应,人性假设所提出的人性概念一定是具体的。一是边界清晰,即概念所表达的内容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性和排他性,在现实上所指明确,不与其他概念产生混淆。二是由繁入简,即概念的确定采取“重点突出、忽略其余”的原则,以管理中所要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为重点,舍去其他不必要的内容,以使概念不至过分宽泛而失去操作性。这一点在西方的诸多人性假定中,无论是经济学上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经济人,还是管理学上梅奥提出的“社会人”、沙因提出的“复杂人”、马斯洛提出的“自动人”假设等,都表现得很明显,所有对人性假设的讨论都集中于人性的某一方面,即使是“复杂人”的假设,其变量也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第二,客观性。假设方法原本是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假设物只有真假判断,这是假设研究的一个前提。社会科学在引入这一方法后,也自然需要遵循这一定则,否则,这种方法就会失效。因此,人性假设对人性所做的设定只反映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普遍行为,在这里,人性是一个中性概念,而不存在哲学层面上所做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人性假定所反映的人性问题只说明“有”、“无”,而不说明其“善”与“恶”。正如有学者在分析经济人概念时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完全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因此,它具有比较强的客观性”。理解这一点,对于准确把握人性假设方法十分重要。
第三,经验性。所谓经验性,就是指人性假设所提出的相关概念一定是与人们普遍存在的行为相联系的,是可观察、可验证、可感受的人的外在具体行为。与哲学层面的人性讨论相比,前者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而人性假设则是一种量的研究方法。这一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假设与人的需求和动机相联系,对人性的假设基本都以大多数人在某种条件下的需求和动机等具体问题表现出来;二是建立与需求动机相应的行为变量体系,这些行为都是可观察、可统计和可验证的。正是因为需求、动机以及行为的可经验性,才使得人性假设具有了实证的可能,才有了走向科学的可能。同时,这种行为与另一种事物间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管理理论正是在这种联系中,来寻找刺激或控制人的和行为的因素,并以促成此因素的形成来构造其理论。
功能的改变与视阈的确定,往往会使同一问题具有不同质的价值。作为一种方法论的人性假设,正是由于功能和界域上的差别,与哲学层面的人性理论出现了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研究人性假设中,必须确定讨论范围,不能简单地用哲学层面的人性理论批判人性假设的结论。那样,我们除了会得到人性假设的肤浅,恐怕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如果抽取了人性假设的有效性这一前提,西方管理理论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二、人性假设的理论构造逻辑
假设研究是西方科学哲学所倡导的基本研究方法,其核心是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优势,将两种方法统一应用到具体研究活动之中,并由此构建理论。人性假设由自发到自觉体认,最终在假设研究的框架中,逐步完善起自身的研究方法。“西方的人性假设及其管理思想从头至尾都渗透着西方科学理性思想,这是一种反映人类实际需要的思想体系。”这种方法基于需要激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的一般逻辑,人性假设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需要所导出的行为为着力点,以行为控制与激励为根本点,以制度安排为落脚点,经过三个步骤进行理论构造。
第一,由人性特点导出需求、动机与行为变量的假设。人性假设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人的本性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本性,就必然有与此相适应的需求与动机。一定的需求与动机必然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是动机的反映和外在表现。人性的相同性,必然产生相同的行为。从这一思想出发,首先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归纳方法以需求为变量,形成关于某种人性的理论。如“经济人”理论在借鉴享乐主义人性说的基础上,将人性特点概括为“自私”与“自利”,“自动人”理论则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性概括为一个由满足生存到追求自我实现的分层递进的变化过程,自我实现是最高追求。其次,进行概念操作化。“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基本判断来展开和演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代理人行为或管理对象行为”。也就是将形成的人性定义与人的具体行为变量相联系,通过演绎的方法,形成行为变量体系。如在“经济人”那里,多数人都具有以下行为倾向变量: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不愿负责任,情愿受别人管制;都希望更多地得到金钱和物质财富等。
第二,由人性特点导出控制或激励人的自然行为的相关变量假设。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如果说上一步假设是对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描述的话,那么第二步假设,则是对什么因素可以导致自然行为改变的假设,这是人性假设理论的重要步骤。无论哪一种管理理论,其核心都是通过对被管理者行为的有效激励或控制,使其向着组织设定的目的靠拢,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人性假设论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在加入一定的因素后会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因素符合人的本性特点,人的行为则向正向方向发展,否则,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这一思想出发,首先确定对自然行为的管理目标,也就是通过管理,被管理者应当具有的最佳行为。其次,从人性特点出发,寻找能够产生这种最佳行为的刺激因素,并建立起“自然行为——刺激因素——改变了的行为”的假设。如在“经济人”那里,这个假设为:其一,人具有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的倾向,如果加入监督式的严格管理,则人会按照规定进行工作;其二,人具有不愿负责任、情愿受别人管制的倾向,如果加入明确的工作规范,则人们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其三,人具有希望更多地得到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如果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则产生工作积极性。在这里,“监督式的严格管理”、“明确的工作规范”和“必要的物质奖励”等,都是控制或激励人的自然行为的相关变量,在这一变量基础上形成的人性假设,便是制度安排的依据。
第三,由控制或激励变量假设导出制度安排。人性假设是基于管理为目的的理论构造活动,人的分析和解读是基础,管理制度的制定则是关键。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行为,改变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激励,即对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必要的鼓励,使其进一步向着正向方向发展;二是控制,即对不利于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实施约束,使其向着反向方向改进。人性假设第二步骤的意义在于确立了这种能够激励或者控制人的行为的因素。所谓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安排则是对这些具有激励或控制效果的变量规则化,以规则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之中。在变量假设转化为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对称问题,也就是说制度能否准确地反映变量的本质要求,如果能够反映,则是制度有效,否则,则是制度失效。因此,在制度安排上,西方管理理论十分重视假设验证的过程。正如麦格雷戈所说:“没有对理论假设进行过明确检验的实践,必然会导致管理行为显著的混乱不堪。”人性假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构造方法,它由人的本性所表现出的需求与动机特点,导出人的行为特点,使人的行为有了可追溯的终极根据。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从人性特点导出影响人们行为变化的变量,使管理所要达到的控制与激励目的深入化、深刻化,对行为的管理不再停留在行为表面,而与人的本性特点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其实践成分和科学成分自然是相对充分的。
三、人性假设方法的思考
管理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之一,人们在从事管理研究或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不管主观意图如何,都是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作为理论前提的。如果说西方管理理论有其科学的价值,那么这种价值与人性假设方法是分不开的。任何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必然建立在牢固的起点上,缺乏起点,理论则无法建构。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对人的分析是建立科学管理的起点。在诸多的人的分析方法中,人性假设方法无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法,而正是这种方法的日趋完善,才使得西方管理理论不断精深化。把握这种方法与思维,对于推进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增强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提高各方面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人性假设方法是一种一元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所有管理活动的重心在于人的行为,无论是对思想的引导,还是具体事件的管理,最终都落在对行为的管理之中。管理见之于行为,要求预设行为的相对完整性。只有充分考虑到管理过程中人可能发生的大多数行为,管理活动才是全面的。人性假设方法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人性假设方法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是通过假设人的需求和动机特点,而后导出人的行为的。它是基于演绎逻辑的一种方法,而演绎方法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内涵的设定,获得较为全面的外延变量。它将行为的分析都统一于一个人性假设的内涵之中,无论管理的行为分布在哪些层面,也无论不同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对立,所有行为都预设于一个人性设定之中,使无序、杂乱的行为得到整理,成为有层级的、有序的行为排列。即使是那些非预先设定而出现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人性设定的进一步分析,寻找到问题的来源,从而实施有效的管理行为,以使变化着的行为得到掌控。这种“由繁入简”的方法,“将人性简单化后做出一定预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与社会,促进制度安排的有效性。”
第二,人性假设是一种终极分析方法。管理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激励或控制人的行为向着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而激励和控制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如此一来,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就成为管理活动的关键。有效的制度必然是能够充分引起人们回应的制度,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引起人们的回应,则不可能达到激励或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人性假设方法在这方面的价值在于它的终极性,也就是它能够把这种制度所涉及的激励或控制因素与人的终极因素,即需求和动机直接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如果人性假设没有大的偏差,得到回应则是肯定的。这种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把握激励或控制中的关键因素,使制度安排便于操作,任何制度当它所涉及的管理变量越精练,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可能越高,如果一项制度要针对多个变量进行设计,其精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从人性假设出发的分析是终极的,它可以确定导致行为发生的最终原因,因此,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管理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第三,人性假设是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科学研究所追求的境界是精炼与精确,人性假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遵循这一定则,但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使这种简单化的概括常常引来人们的质疑,这种质疑暗含着人性假设方法能否成立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需要我们从人性假设的现实针对性上去把握。人性假设是一种基于对现实的人的假定,而体现这种现实性的根据则是人在现实中的需要,所以,人性假设中关于人的表述总是与一定的需要和动机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这种方法与马克思的人性分析思想具有相一致的方面。马克思关于人性研究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我们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在这里马克思就人性提出了两个概念,一是“一般本性”,二是“变化的人的本性”,前者是一般的、抽象层面上的人的本性,后者则是具体的人性。而具体的人性正是通过需要体现出来的。显然,马克思并不主张将人性的分析停留在一般、抽象层面上,而强调把人性放在特定历史的或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环境中来分析。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总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人性假设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伴随其不断成熟,人们对人性假设的现实性问题也给予了进一步充分的说明和发展。20世纪中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新经济制度理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显然,正是现实针对性为人性假设方法的成立确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人性假设方法问题的讨论想要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理论的引进总是在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内容的引进固然重要,但对方法以及形成这种方法的思维的把握和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要比内容的引进更加重要。只有通过方法的研究,我们对理论的把握才能更深刻;也只有通过方法的研究,理论的实践价值才更高。
标签:人性论文; 人性假设理论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控制变量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