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冲突与地缘政治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科索沃冲突与地缘政治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科索沃冲突与地缘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索沃论文,地缘论文,冲突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索沃冲突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是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国,东西方都竞相拉拢南斯拉夫,科索沃局势相对保持稳定。尽管早在七、八十年代,北约在模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反核战争演习中,就已经把科索沃作为假设的冲突发源地;但在表面上,西方还是尊重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的。冷战结束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及北约的东扩,欧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欧国家加入北约,使北约的东北部前沿推进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北约的东南边界则与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接壤。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一心想早日加入北约,于是坚持自己立场的南斯拉夫成为北约东扩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则成为西方国家极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南斯拉夫由冷战的受益者变成了热战的受害者。由于地理、历史、种族、宗教、文化等原因,南斯拉夫国内一直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越演越烈,而西方国家则乘机推波助澜,导致了南斯拉夫国家的解体。

在历史上,南斯拉夫一千多年来一直处于各大民族争夺和冲突的前沿阵地。由于持续不断的外部入侵和移民,这一地区几乎没有一代人不遭到战争的蹂躏。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的争夺,天主教和正教之间的争夺,基督教的欧洲和伊斯兰教的亚洲之间的争夺,日耳曼东进和南斯拉夫向暖海推进之间的争夺,东欧布尔什维克主义和西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之间的争夺,都在这块领土上发生。南斯拉夫因此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

1914年6月,奥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00万人在战火中丧生, 大战使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起瓦解,寒尔维亚站在英、法一边,成为战胜国。 战前巴尔干有940万塞尔维亚人,但只有300万人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 其余分布在奥地利、黑山、马其顿、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巴黎和会决定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联邦,即后来的南斯拉夫。这样一个由信奉不同宗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凑合在一起的国家,很难保持和谐与安宁,种族冲突和内乱始终不断。在南斯拉夫的2370万人中,塞尔维亚人约900万,占总人口40%,克罗地亚人占20%,其他各族人占40%。 民族问题十分复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占领和分割。意、德保护下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在萨格勒布宣告成立,它还包括波斯尼亚和和黑塞哥维那。以皮特·巴维利奇为首的乌斯塔沙政权把清除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人视为头等重要的任务。黑山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一部分领土以及达尔马提亚海岸大部分岛屿都归黑山。意大利侵吞了占斯洛文尼亚三分之二的南部地区,匈牙利占领了斯洛文尼亚的一部分和伏伊伏丁那的大部分。保加利亚几乎占领了整个马其顿。科索沃和马其顿西部被划归意大利统治下的“大阿尔巴尼亚”。德国霸占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地区,并将数十万斯洛文尼亚人流救到塞尔维亚或关入集中营。数万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知识分子被囚禁在意大利,其中1万多人死于饥饿、疾病和折磨,还有数千人被处决。 根据墨索里尼的指示,马里奥·罗波蒂将军下令逮捕和驱逐斯洛文尼亚人,以使政治边界同种族边界相符合。在乌斯塔沙统治下的克罗地亚,至少有60多万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茨冈人在集中营内丧生。德国占领者在塞尔维亚境内也设立了大批集中营,杀害了70多万人,再加上流放到奥斯维茨、布申瓦尔特等地的人,总共死亡人数超过100万。

阿尔巴尼亚驻科索沃的法西斯军警和民族主义分子在1941年4 月至1944年10月几乎把科索沃的塞族和黑山族居民都驱逐干净。铁托的游击队获胜后,科索沃省重新回归塞尔维亚,但被驱逐的塞族人仍不敢回家。内政部长兰科维亚对科索沃阿族人战后初期的叛乱进行了无情的镇压。1974年的宪法给予科索沃的阿族人自治权。从1980年起,科索沃的塞族人同阿族人的冲突不断加剧,导致1989年科索沃自治权的被取消,科索沃的悲剧由此揭幕。

在最近10年内,有40多万居民逃离科索沃,其中大部分是为了逃避种族报复和贫困。在科索沃,阿族人与塞族人无法和平共处,在科索沃对立的阿、塞两族之间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从未发生过。种族冲突为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提供了可趁之机。德国是分裂南斯拉夫的罪魁祸首,它抢先承认前南各共和国的独立,并施加压力让西欧各国也这样做。梵蒂岗为了扩展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积极支持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形成一个反东正教的同盟,而德国在经济上给予梵蒂岗强有力的支援。众所周知,德国主教在保罗二世当选为教皇一事上起了关键的作用。梵蒂岗和德国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而相互勾结,共同行动。法国前外长罗兰·杜马斯认为,德国和梵蒂岗积极促成了南斯拉夫的解体。

科索沃的种族冲突为西方干涉南斯拉夫的内政提供了又一个借口。朗布埃依会谈本来在主要问题上都已接近达成协议,会谈破裂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坚持在科索沃领土上部署北约部队以监督和平条款的实施,而它们很清楚南斯拉夫是不可能接受这一点的,于是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1999年4 月下旬北约首脑峰会提出了北约战略新概念,即把北约的行动区域扩展至北约以外的国家。克林顿总统说:“在一个充满危险和机会的新时代,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扩大巩固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基础上的国际社会”。美国报刊公开号召推翻米洛舍维奇政权。因为塞尔维亚拒绝采用新自由主义模式,所以成为北约理想的靶子,以对其它东欧国家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这就是西方鼓励土耳其同库尔德人、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人进行和谈而在科索沃进行轰炸的原因。土耳其和以色列是西方的盟友,同时又不处于欧洲的中心。对美国和北约来说,扩展其霸权,扩大和巩固亲西方的民主社会已成为北约新的战略任务。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迄今为止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被抛弃,国家主权遭到蔑视,在国与国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似乎已经过时。人权被宣布为高于主权,协商一致的原则已经失效,联合国已不是国际事务的最高裁决者,联合国的威信一落千丈,北约内部一致同意的原则也被悄悄修改,一些大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希腊、意大利的不同意见根本无人理睬。在科索沃战争中,战略目标的设定、飞机和导弹的使用、军事行动的发动都是由美军总参谋部决定的。美国的单边主义导致它在全球范围任何威胁到自身利益的地方随意使用武力的危险。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使美俄之间产生冷战以来最严重的冲突。从法律角度看,北约的行动违背了联合国宪章和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是对南斯拉夫国家主权赤裸裸的侵犯。俄罗斯的反应是,北约将是俄国最主要的敌手,俄国最大的威胁将来自西方,而不是南方或东方,北约已变成一个进攻性的扩张的军事联盟。俄罗斯对南斯拉夫的援助必然会导致俄国同北约关系的紧张。南斯拉夫申请加入俄—白联邦为未来建立一个东正教联盟提供了核心。可以预料,巴尔干地区将变得更不稳定,马其顿和黑山将首当其冲,并将波及波斯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希腊、摩尔多瓦和土耳其。

北约期待通过轰炸激起南斯拉夫人民对米洛舍维奇的不满和反抗。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它增强了民族的团结和对西方的反感。北约的官员自己也承认,对南斯拉夫的轰炸是一次失败。美国共和党的参议员认为,科索沃战争同美国没有切身利害关系,应该让欧洲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科索沃危机为欧洲提供了一个争取更大独立性的机会,把欧洲从“美国人的欧洲”变成“欧洲人的欧洲”。法国、德国力图同俄国及联合国一起共同寻找解决科索沃危机的途径。德国总理施罗德认为:“我们必须向巴尔干人民展示欧洲的新前景,使他们接近欧洲。”法国总统希拉克公开向美国的霸权挑战,提出联合国应在科索沃危机中负主要责任,北约应服从安理会的权威。意大利则反对美国飞机从亚得里亚海岸出发去轰炸科索沃。

目前谈论科索沃的和平为时尚早。解决科索沃危机的一种可行途径是:北约放弃颠覆米洛舍维奇和在事实上把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裂出去的意图,同俄国一起制定保障该地区和平的机制,取得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族温和派领导人的合作,使科索沃在塞尔维亚的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治。

1999年12月11日, 欧盟首脑会议在赫尔辛通过一项关于筹建一支5—6万人的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决议。 法国和德国致信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表示他们希望由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从明年起开始替代目前正在执行任务的驻科索沃维和部队,这支欧洲军团将由法国、德国、西班牙和卢森堡5国联合组建。 美国表示“在理论上”不反对这一建议。此举意味着欧洲从此以后可能将在军事上与北约和美国分庭抗礼。德国国防部长沙尔平对记者说,他认为欧盟应独立于美国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总之,科索沃冲突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强了地缘政治的影响:一、柏林墙倒塌后,欧洲的中心东移,北约一些国家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已经过时,其目的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二、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开了一个不良的先例,有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导致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对西方扩张的警惕;三、美国的霸权作风,激起了欧洲国家的不满,法、德等国独立自主的倾向将进一步加强。

标签:;  ;  ;  ;  ;  ;  ;  

科索沃冲突与地缘政治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