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和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_日本工业论文

浅析美国和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_日本工业论文

美日两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状况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两国论文,发展状况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美国和日本都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它们在发展本国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地大物博,日本却资源匮乏。两个国情与民情截然不同的国家却在同一条富国之路上相继达到自己的目的,接着又在某些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美日两国在一些不尽相同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以达到我们自己加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理念侧重 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已被政治家们和有识之士所共识。早在十九世纪初期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就认为:整个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知识的进步。

基于这种共识,美国在其独立后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作为发展本国生产力的关键。这不仅表现在美国政府为适应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所制订的有关政策和所创立的有关科技管理制度上,而且还体现在美国政府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与管理上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和重大决策。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遥遥领先的,堪称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固然与美国在资源方面的得天独厚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美国政府一贯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并使其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

日本与美国不同,它的国土没有那么辽阔,资源也没有那么丰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状态,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源的国土上仅存下战后的废墟。用日本人的话说,就是:日本除了水以外,什么都没有。在国外扩张未能也不可能过到富国目的,本国资源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日本只能选择科技强国这条出路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战后20年内,日本国民忍受着战争带给他们的巨大创伤,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历程。当时间指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日本已完全摆脱了战争的影响,开始踏上了建设世界经济强国之路。

近20年来,在许多工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领域,日本已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1986年美国第一次出现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在1987年的贸易逆差中,与日本的逆差竟占了36%(约为570亿美元)。其后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一直直线上升,直到1995年开始才出现下降。如果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靠的是其优厚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那么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所依靠的则完全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

美日两国都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基础,但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两国间在经济效益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经济效益而言,主要表现在工业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上。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主要是从这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来判断。从近20年来的情况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知识本身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商品,它已远远超过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的重要程度。计算机、半导体、合成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工业必须依赖知识和快速变革的技术才能得到发展,而这些工业部门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新的基础工业。这些新的基础工业正在逐渐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失去其重要性。

这是象日本这样的资源贫国得以超越资源富国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日本在科研与发展的问题上,其侧重面和侧重方式与美国有所不同的结果。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1.美日两国工业企业对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重之比较

就研究与发展经费而言,美国的工业企业几乎将半数用于对全新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制,而日本的工业企业目前只是将三分之一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用于全新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制。与此相反,日本的工业企业用于对现有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改进的经费比重却比美国的企业高得多。

此外,在开发全新产品和发展生产技术两方面,美日两国发展经费的比例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美国的工业企业将其三分之二的经费用于全新产品的研制与现有产品的改进,而只将三分之一的经费用于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日本则相反,他们将三分之二的费用用于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只将三分之一的费用用于全新产品的研制和现有产品的改进。

日本的工业企业之所以如此强调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因为他们了解,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于一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新产品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用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经济效益,要大于用于新产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经济效益。事实也的确如此。

2.研究与发展项目来源的比较

有一句话,似乎是日本人的名言:用户就是上帝,或“用户至上”。

在日本的工业企业中,三分之一的研究与发展项目是由生产人员和顾客的建议确定的,而美国的工业企业只有六分之一的项目是由生产人员和顾客的建议确定的。与日本的企业相比,美国的企业更加强调受过专业训练、在企业领导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研究人员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顾客正是一个企业研究与发展成果的最终用户。而赢得用户,也就意味着占有市场。这就是日本人的经营观念。

有一件事情,我仍记忆犹新。有一位在日本国工作的美国博士,非常喜欢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本来是美国的产品。因其物美价廉,日本的商人大量进口,而美国也有代理商在日本出售。不知是出于感情上的倾向,还是碍于语言交流的不便,这位博士喜欢买美国直销的。然而,在一次晚宴中,当博士拿出一箱罐装可乐时,其中有些竟只装了一半。当时,我开玩笑说:“这肯定是Made inAmerica,Not Made in Japan”此后,他改换了门庭。这个小例子说明,美国企业或商业界对待顾客似乎没有日本人那样认真、负责。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纵观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从美国科学技术活动的萌芽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一直以应用研究和发展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活动与军事的密切联系有力地说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原子能的基础研究发展到原子弹的制造是当时最突出的例证。战后的美国政府和科技界对基础研究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政府和科技界开始认识到:一个依靠从外国输入新的基础知识的国家,永远也不可能使科学技术具有真正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一个国家要独立地发展科学和技术,必须首先摆脱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外国的依赖。

战后的美国对基础研究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使美国成为“发明大国”。就目前的状况看,美国是基础研究经费最庞大的国家。其基础研究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美国工业企业的基础研究较之日本更加活跃,效益也较明显。

对美日两国工业研究与发展活动进行综合比较的结果说明,日本工业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一直比美国的效益要高。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日本一直可以花费较少的经费便能对比自己先进的外国产品和技术进行引进和吸收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难怪美国“总统工业竞争委员会”在其10年前的一份文件中发牢骚说:“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的外国竞争者便能仿照我们的新产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同样产品,那么,设计和生产新产品对美国来说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美日两国工业企业对待本国高等院校研究成果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美国工业企业中的基础研究人员与本国高等院校中的研究人员之间大都能保持相对密切的工作关系,双方各种形式的接触和交流也较普遍,所以美国的工业企业从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的利益较大。相反,在日本,由于高度的商业化目的和企业研究成果的高度保密性,隔绝了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工作的交流渠道,因此,高等院校的研究工作对工业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对微弱,同时日本工业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较少,这样就使得日本企业内部的独立创新能力远远逊色于美国。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本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力,而高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尽管目前日本的效率和效益都高于美国,但从基础研究的成果来看,美国似乎更具备其经济发展的后劲。

经济本身并不带有政治色彩,但任何一种政治都无法脱离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而存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将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当今世界上,贫穷往往意味着落后与失败。企业讲经营,国家也存在着如何经营的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其政治目标的实现都要无条件地依赖于经济这个社会基础。

战后的日本,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方法而一步步发展、繁荣起来的。目前,在有些领域,如汽车和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方面已超过美国而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对于美国的崇拜和学习是公开的、无条件的,那时的日本对美国几乎唯命是从。然而,在6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30年间,日本已由学习、实践阶段进入发展和创新阶段。眼下,美国只有一家公司制造彩色电视机,组合音响和照相机的生产企业一家也没有。美国是一个拍电影的高产国家,可美国影片中只要出现照相机的镜头,细心的人就会发现:那照相机的牌子不是“尼康”就是“佳能”;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本来是由美国人发明的,然而,在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日本都处于当今的领先地位。在这样一种经济地位的上升与下降的交错中,美日两国间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已发生微妙的然而却是显著的变化。日本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在美国的强权下只能说“哈依”而不能说“NO”的国家,经济地位的改变,已使日本人敢于在美国人面前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近年来,美日两国间不断出现的贸易摩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日本在学习美国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真谛,而且在实践中成功地创造了优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例如,抑制垄断的产生,创造和维护平等竞争环境;用合理征税的办法尽量减少造成资本过分集中的因素;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两大问题:“垄断”与“贫富悬殊”。

就学习、借鉴和技术革新而言,日本堪称楷模之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

标签:;  ;  ;  ;  ;  

浅析美国和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