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数学题谈起
◇ 李为民
(四川省蓬溪县任隆镇小学校 蓬溪 629100)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巧妙、简捷、多样;思路算理上的求异;数学知识运用上的求新求活,是教师发现学生闪光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极好机会,可时有教师错失良机,给学生误判,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教师足够重视、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能力训练——求实;知识运用——求活;解题思维——求新;解题方法——求巧;解题思路——求异;运算技巧——求简。
正文:一位教师在复习“工程问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项工程甲独做5小时完成,乙独做6小时完成。若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学生做后,教师抽了几位同学上台演练,其解法:
了另几种解法(见图五、六、七)
对于图五、图六的解法,教师给予了肯定,但对于图七的方法,教师产生了疑虑,指着图问此种解法的学生(为了方便表述,我用字母在图中标注):“AE的延长线为什么一定会和C相交呢?”此学生看着图摸摸头……无语,教师接着说:“答不出来了吧,所以这种解法是错误的”。
这种解法果真是错误的吗?否。只要我们能证明AE的延长线必经C,那么这种解法就是正确的。证明如下(见图八):延长线段DE至F,延长AE与DC相交于G,那么∠AEF=∠GED,EF=DE=6,∠AFE=∠GDE=90度,即△AEF≌△GED(角边角),于是:AF=GD=5cm(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因为:DC和DG在同一条边上,且同一个起点D,长度都是5cm,所以G点和C点必然重合,也就是AE的延长线必经过C。证明图七所示解法是正确的。
当然,这种证明方法超出了小学生所学知识范围,但作为教师至少应该知道这种解法是正确的,应鼓励学生解题思路上的求异,应引导学生绕过证明这一障碍,用直接观察法,沿着正确思路想下去,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随着知识的增加,总有一天他能证明这样做的缘由),但遗憾的是教师当场轻率地否定了学生的思路,在学生创新的“火星”上浇了一盆冷水。
又如:求阴影部分面积(见图九)《遂宁市八八年小学毕业升学试题》,一教师选作练习时,学生多数采用了上下两部分分割求解,列式为:
这样思维复杂、步骤繁多、卷入了繁杂的圆面积()的计算,可有一学生主动举手到黑板上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2)×(8÷2),教师见后疑惑地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作了回答,思路如下:(见图九、十、十一)
教师听后只是简单地说:“这种方法是对的”,结束了此题的教学。
这题前后两种解法稍作比较就不言而喻,后面这位学生用变化运动的观点进行观察思考,解题方法上求巧,知识运用上求活,大大减小了解题思维和计算的难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大力提倡和推广,是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可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却被教师给轻易忽略了。
再如:一教师在教学“三轮车5小时行25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用不同方法解)”时,学生列式为:
①25÷5×7 ②25×(7÷5) ③7÷(5÷25)
④25÷(5÷7) ⑤25×7÷5 等,教师将③④⑤误判为方法错误,(以上5种方法全是正确的,析略)。
像上面学生在解题方法的巧妙,简捷,多样;思路算理上的求异;数学知识运用上的求新求活,恰是教师发现学生闪光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可常被教师“判死刑”,丧失了创新教育的良机,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虽是个例,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改进。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把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应有的位置,教学还是囿于常规旧法,以我为主,不让学生跳出拟定的“圆圈”,以至错失教学良机,造成失误;二是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备课欠认真周密,对课堂估计不足,以至面临突如其来的问题束手无策,只好敷衍了事;三是教师知识贫乏,欠缺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体系缺乏完整的认识,这种状况在教学中怎能左右逢源引来“活水”运用自如呢?当然会在不经意中“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现行数学教科书,留给教师和学生思考拓展的空间很大,它重点致力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相信他们在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知识运用上都会有大的飞跃。
论文作者:李为民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3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解法论文; 思路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智力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7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