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理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工科论文,文理论文,浅谈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理渗透,指打破文理科界限,使文理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叉,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单一孤立的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文理渗透在理工科院校中的作用
文理渗透在理工科院校日显重要。首先,它是顺应现代科学发展高度综合趋势的一项培养人才的措施。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曾精辟地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1〕这段话揭示了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分工愈来愈细,专业方向愈来愈狭窄,定量程度愈来愈高;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分工日益被突破,专业方向愈来愈宽,模糊程度愈来愈高,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成批涌现,致使学科之间失去了非此即彼的界限,朝着全科学的整体化方向扩展,其间的联系加强了。这些发展变化,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未来,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正是这一巨大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世界一些著名大学都经历了由单科到理、工、文结合的发展过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工科向理科结合再到理工文结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尤为典型。它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基本上是单纯的工科学院。第二个发展时期是30年代以后,其特点是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实现理工结合,并设立了研究生院。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特点是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实现了理、工、文相结合。
其次,是由人文教育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美国学者怀特赫在它的著名论文《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技巧的人。现代科学技术分科很细,而各学科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教育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既精通技术,又了解社会、既懂得技术,又能意识到它们在人类一系列活动中所处地位的人。在高等理工科教育中,如果对科学技术及工程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作用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将给理工科大学生留下深深的缺陷。
当前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使得任何工程的实施不仅要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工程的整体效益。大到三峡水电建设工程,须考虑人口迁移、生态环境、船只航行等许多复杂因素;小到一个机械仪器的设计,除了机械性能之外还须考虑外观、成本、销路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个工程师只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不了解政治、经济制度,他就无法在复杂的现实中成功地运用技术。因此,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是理工科教育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
二、文理渗透是当前世界理工院校的一种趋势
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全球性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中心则是争夺技术的优势。所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理工科大学近来都比较注意加宽专业知识面,手段之一就是开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把这当作专业结构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以此扩充文理渗透学科的研究队伍,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在英国,以重视人文教育为传统,强调科技教育不应当同人文科学相割裂,不少大学实行“大文科”或“大理科”制度,以沟通文理。如牛津大学的许多课程,就是把两种科目结合起来,一门文科和一门理科的课程如“哲学和数学”、“生理学和哲学”、“经济学和工程科学”;还有三门科目结合的课程,如“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课在本科教育中约占20%。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修七门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哈佛大学在普通教育方面要求学生的必修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和社会课程,作为本科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科领域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本科生必须修满不少于八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的科目,每门学一学期。在院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中,人文社会科学占到一半以上。(参看表1)
表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的院部和系部课目课时分配表
在前苏联,1983年公布执行的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6门,共计654课时,占总课时的15%。另外,还设有这方面的选修课3门,计90学时,若学生全部选修,总学时比例占17%。
纵观以上各国高等理工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知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它是许多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础。
三、中国理工科院校中文理渗透的内涵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特别是在21世纪要创办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理渗透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政治理论知识。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思维的指南。以探索自然规律为宗旨,以增强人与自然的抗争能力为使命的自然科学,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阶级性的,理应为全人类服务。但在阶级社会中,自然科学又受到阶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自然科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就科学家本身而言,存在着如何看待科学,为什么研究自然科学和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科学家的世界观和对科学职能的认识。因此,使受教育者不仅熟知科学的职能,同时还要具有符合伦理道德原则的修养是必须的。这就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之助,需要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助,需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社会科学知识。它包括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思想史、统计学、文化人类学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最重视士大夫的修身养性,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儒家文化”圈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这些教育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树立协作互助精神,使其有毅力和勇气战胜学习、工作中碰到的困难。
第三,相关知识。即与各专业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如果单纯接受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其结果是知识结构上必然存在欠缺。为了弥补这一欠缺,相关的文科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如水利系学生要知道为什么须开凿运河,就必须了解历史上的治水、治河政策。除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一系列的文化、环境、人口、伦理道德等知识,三峡工程就是一个例子。各门学科之间往往具有相通之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科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有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第四,音乐、戏曲、美术等知识。培根说过:“史益人智,诗令人慧。”〔4〕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音乐、美术等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意象、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立,加上理科、工科、文科有着明显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各学科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打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壁垒,不仅有利于各科内容的交叉融合,而且在对学生心智的训练上更有相得益彰之效。通过交叉,促使他们思维的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他们不拘一格的想象与联想,常常能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科技史上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酷爱音乐,他的相对论就曾从音乐中得到启发。
四、中国理工科院校中文理渗透的现状及对策
从前面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文理渗透的重要性。但是,应当承认,我国理工科大学的课程和专业设置,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虽然有些学校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但总的看来,人文、社会科学在一般理工科大学中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主要原因是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沿袭苏联办学模式,经院系调整(1952—53年),大多成为文理学院(如北大、复旦、南大等)和工程技术学院(如清华、上海交大、浙大等)两类。源流分离,导致学科相对萎缩。改革开放后,两类学校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增加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文理类的新设了若干工程学科,工程类的增设了若干文理学科。但由于基础差,且遇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惯性阻力及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具体困难,投资不足,缺乏对学科结构和文理共生规律的研究,这些新设学科或处于辅助配角地位,或发育不良,难以与原有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上又大多采用自助餐形式,形式上是加强了,但科目庞大,单凭学生任意选修,缺乏精心设计和指导,再加上讲授平平,效果欠佳。另外,这些高校由于体制诸方面的原因,内部联系障碍重重,学科综合优势远没有发挥,交叉科学,边缘学科也难以生长。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中国一流的工科学校,尽管许多方面走在别的学校前面,有些基础课甚至可以和世界各牌大学媲美,但在文理渗透上仍做得不够。与上述英、美等几个国家的情况相比,我们在强调“工”的特点时,忽视了“文理渗透”的重要性,这种状况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精神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文理渗透的精要在于“渗透”,既非机械地相加,也非平分秋色,旨在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障,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而知识象个多面体,其中有三个方面:一是纵向,即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横向,即广和博的知识,如美育、生理、心理、卫生、生态、仿生、历史、文学、艺术、法律、经济管理等等;三是轴向,即马列主义理论课。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方向”,即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范围,使结构综合化。第一是系科专业结构的综合化。人文社会科学院的各专业要体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工技术的结合和交叉,如外语系的科技英语专业,中文系的科技编辑专业,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的科技与哲学专业。第二是课程设置综合化。这些课程不是纯粹的人文学和社会学课程,而是要能够吸引理工科学生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其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课程。如《技术与人类价值观》、《文学与机器》、《人文学和工程》、《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
2)“纵横结合”,即改革课程体系,开设文理科的边缘学科、综合交叉学科,由“纵向深入”型向“纵横结合”型发展。发挥学校多科性特点,建立新兴学科或课程,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提倡采用新的计划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成为全校的必修课。因为适应工程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已不是传统的学科课程,而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美学和哲学为一体的现代文明课程。
3)“纵横双跨”,即设置文理双跨的双学位课程以及实行主辅修制,这也是促进文理渗透的一条渠道。双学位制是学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学位学习的同时,又攻读第二学位,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习潜力,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既为国家节约了资金,提高了办学效益,又培养了跨学科、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清华大学已建立双学位制度,但参加第二学位学习的人数不多,且以工科为主。应积极引导并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就学期间,攻读两个学位,特别是文科的第二学位。再者,让学生跨系、跨专业乃至跨校选修课程,这也是增强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途径。
4)“纵横轴整体化”,即采用矩阵管理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科学课程之间强化逻辑的联系,使其同步整体进行。就是说,不但在讲授自然科学课程时,要注意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要通过开设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指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如学心理学时,应用有关记忆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记忆;学习外国文学时通过对外国社会生活状况、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通过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课,运用所学基本原理,与生产实习、生产劳动、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调查研究;如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写出经济研究文章或经济调查报告,文章结合社会、工厂实际,总结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论述经济规律,有事实,有理论。这些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培养现代高级理工科人才,不仅要有社会主义觉悟(政治头脑),能够掌握先进科学、驾驭尖端技术(技术头脑),而且还要善于经营管理(经济头脑),因此,马列主义理论课应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理性教育和感情教育统一起来,在质量上下功夫,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普朗克,《世界物理图象的统一性》,转引自《光明日报》1984.8.17。
〔2〕《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17—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46页。
〔4〕高健编译,《英美散文六十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