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_素质教育论文

论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大面积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我国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转变与调整,而且涉及到教师素质和教育管理等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价值取向的转变、劳动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从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首先遇到的便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可以说,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核心,它既是改革的先导,又贯穿于改革的始末,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败。那么,我们将从哪些方面,依据什么来建构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呢?

一、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从战略高度抓教育的思想,认识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特色是着眼于全局和未来,从战略高度看待教育。首先,邓小平同志把教育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地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在思想认识上解决了教育的“服务与依靠”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基础,是根本;其次,邓小平同志把中国教育的发展摆到世界的背景上来考虑,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他认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再次,邓小平同志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特别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可见,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特点而形成的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精辟论述始终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总方针、总指导思想,由此使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及其紧迫性,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指导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正确认识教育整体功能,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提高基础教育“转轨”的自觉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失之偏颇,带来了教育实践上的诸多偏差。文革时期,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大谈“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重大转移,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又有人片面理解“教育是第三产业”的涵义,力图把教育纳入经济发展规律,结果带来忽视教育投入,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在不断地回顾与总结中,人们对教育整体功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即教育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功能,同时具有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本体功能。然而,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为社会服务的,育人是源,其它功能是流。按照这样的理解,素质教育这一命题循着的逻辑,将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联结起来,使社会的要求、教育价值与人的发展打到了最佳结合点,使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纳入了同一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过程。

全面认识了教育的整体功能,还要进一步区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所具有的性质与任务。作为教育事业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基本规格教育,它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宗旨的,也就是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目的的。或者说,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实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制定的“两基”、“两全”目标,最根本的途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胜利完成基础教育90年代至下世纪初的艰巨任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提出基础教育有两大任务,即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为大部分学生就业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冲击,两大任务成了一项任务,即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走上了片面和极端。其实,基础教育为升学和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远没有涵盖它的全部内容。它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为少年儿童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区域的教育质量。那么,如何认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我们说,只有正确认识教育的功能和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才能树立起全面的质量观、人才观,才能彻底摒弃“应试教育”中那些片面的、陈腐的观念,端正办学方向,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实践,并使教育由功利价值转向人文价值的实现。

三、深入探讨“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推动基础教育“转轨”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的命题产生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它不是自上而下提出来的,也不是哪位专家提出来的,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对教育进行不断改革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但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对素质教育进行概念上的科学界定,仍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长期探索的重要任务。尽管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但是经过十几年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与大胆实验,人们对此也形成了诸多共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3)教育要求的基本性;(4)学生发展的和谐性。

第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应试教育”是对目前基础教育弊端的概括,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也是站在这个高度提出的问题,因此,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提高民族素质固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还包括优生优育、优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但是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此,素质教育至少包括三层涵义:(1)培养高素质的国民个体;(2)人才结构合理,提高民族群体素质;(3)塑造新的国民精神。国民精神是民族人格和凝聚力的象征,是民族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国民精神的竞争,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一代新人的国民精神,其首要任务是让少年儿童学会做一个现代中国人。

第四,素质教育为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但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应试”问题。素质教育是在“三个面向”战略思想指导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换与社会发展需要而构建一个现代教育体系,它包括新的教育观念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制度等等,建立一个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实施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它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宝贵的经验。

四、引进系统科学,运用整体思想指导改革,保证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序性与高效性

80年代初,系统科学被引进了教育改革领域,以此为方法论指导的教育整体改革应运而生,为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了有效途径。十几年来,以学校改革为对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的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蓬勃发展,为促进基础教育转轨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的深入,不管是以一所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是在某一区域内多所学校参与的整体改革,都是以学校内部结构优化为手段,在解决教育全局性问题上便遇到了很大局限和诸多矛盾,也使学校内部的整体改革难以再深入下去。因此,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向区域性发展便成了必然发展趋势,素质教育的大面积、整体性推进也成了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学校为单位实施素质教育与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整体改革,但它们有着内在联系与共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是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来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教育要素的,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整体改革来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最具有借鉴价值的是整体思想原理,包括以下内容:

1.层次思想。系统科学指出,整体世界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素质教育目前正是由学校层次向区域层次推进,但不同层次的改革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保证,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它们在并存中发展,在联系中前进。我们既应该从宏观着眼,解决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大气候,又要从微观入手,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教育的每一方面、每一环节上。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实,抓好试点,逐渐推开,认真研究不同层次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把改革引向有序发展的轨道。

2.结构思想。从宏观教育结构到微观课程、教材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以至学生的品德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等。运用结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就是要研究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层次上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优化的效果。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把区域内的基础教育看成是一个整体,以其范围内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这就要通过区域内教育结构优化来实现。包括学校布局的合理、薄弱学校的治理、各级教育的衔接、教育内容改革与评价制度的建立等等,总之,就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调整基础教育内部各要素,使其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形成地区教育的整体优势,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效益。

3.优化思想。系统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整体功能,绝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所能取代的,如果整体得到优化组合,其功能大大超过部分功能之总和。那么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如何使区域内教育系统得到整体优化呢?(1)优化核心要素。抓住那些牵动全局的改革内容,如政府行为的到位、行政领导的高度认识与具体领导、教师队伍的大幅度提高、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等等,就是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将无法进行;(2)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教育内部与外部之间各种关系。整体优化不等于每个局部都优化。因此要树立一种全局观念,紧紧把握住改革的总目标,对教育要素、结构进行调整,在一定时期,要允许部分的损失来促进整体的优化。因此要统筹规划、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3)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有无系统或系统性强弱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效果。从优化的要求出发,在进行某一方面改革时都要考虑到对相关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可顾此而失彼,避免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历史的教训至今应记取,最重要的是以综合方法推进改革,突出某一改革要素时,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

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还需要必要的法律基础、机制基础、实践基础、人才基础、社会基础,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坚定支持,需要全社会的理解,需要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与艰苦探索。这既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又是一场伟大的实践运动。随着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一定会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开,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一个新天地。

标签:;  ;  ;  ;  ;  

论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