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与回应_全球化论文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与回应_全球化论文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和应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个脱节的时代。”“他的时代己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存在在那儿?”

——哈姆莱特/德里达(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面临重大挑战。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当 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她的哲学世界观,究竟是“脱节时代”的幽灵,还是“与时俱进 ”的哲学?

一、新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地平线

时代性或作为地平线的言说语境是马克思的安身立命之所。要科学指认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和理论主题,首先必须科学指认“自己的时代及时代的演进” 。那么,什么曾经构成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地平线?什么又将构成其哲学的当代地平线?其 间时代在何种意义上是延续的,又在何种意义上发生了断裂、差异和演进?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其具有生命活力的基本价值 理念,还是必须加以发展的成分,都源于她是对资本全球化反思的理论产物。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世界观内容具有两个方面:对全球化一般本质、结构和发展 趋势的理论反思,以及受旧全球化时代制约而存在着严格的边界条件制约的方面。早在 150年前,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 ,以及未完成的《资本论》手稿中,就曾从“世界普遍交往”观出发系统论述了资本主 义全球化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近代资本主义借助于工业文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 生产资本,借助于武力等交往实践征服世界,促使世界普遍联系,使“历史”转化为“ 世界历史”,即全球化。交往实践到处打破闭关锁国的民族和国家的壁垒,使全世界联 结为一个整体,使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它造就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世界文化和世界 民族。这一“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是资本存在的总体方式,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的 总体存在样态,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因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共产主义 的基本条件。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围绕资本这一全球主导资源,两大全 球阶级成为全球性对抗的主要力量;两大阶级的关系,则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走向。作为这一对立的历史必然结局,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件才是可以 经验的。因此,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特别是他的历史观是对“整个世界历史”规律演 进的把握;政治经济学则直接深入探析资本全球化的本质、秘密、规律性趋势;科学社 会主义则不过是对旧全球化的一种前景和现实路径的揭示——全球性两大对立阶级的对 抗前途,用了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科学预言方式展现出来。

应当强调,150多年来,“全球化”不仅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成为突出的 主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普遍本性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基本论断, 甚至比当时更有针对性。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到弗兰克的“依附论”批判;从卢卡 奇、葛兰西和霍克海默到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德里克,等等,无不在马克思的 全球性思想资源中找到自己的理论支力点。然而,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全球 化时代。新全球化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言说语境,新的理论地平线。指涉旧全 球化语境的若干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断,遭遇“脱节”的命运。社会主义所遭受的一切 挫折和挑战,都与这一新时代的本性、特点相关。那么,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 与特点的差异何在呢?

其一,两者的产业轴心不同。300多年来,一直到20世纪中叶,资本全球化时代的产业 经济基础主要是机器-电力大工业,产业轴心即工业文明。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工业文 明,在全球建立起对落后国家的统治。马克思用“世界历史”概念科学指认的,主要是 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旧全球化时代。反之,20世纪末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 入了丹尼尔·贝尔所描述的“后工业社会”,其产业经济基础已经从工业文明转向以信 息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科技、生命科学等新科技为轴心的后工业文 明经济体系,或“知识经济”体系,并经过20年的结构调整与努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在 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后工业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控制体系的过程(注:丹尼尔·贝尔: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页。)。知识资本在全球扩 展或信息全球化取代了工业文明的世界体系,成为主导力量。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 产方式,在此基础上,由知识资本划线而产生的新社会结构——知识资本阶级(知本家 阶级)与智力劳动阶级(白领阶级)的关系,将取代原来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两 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成为全球力量的轴心。

其二,两者的结构构成内涵不同。以工业文明为基础,旧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建立了“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结构为基础的“中心-边缘”发展格局。作为以工业文明为主 导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极,而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欠发达国家则成为依附于 发达国家的边缘极。边缘国家要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即所谓现代化,就是完成向 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反之,新全球化时代的轴心原则是后工业文明原则。它的基 本结构是“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从工业文 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变,以知识经济、后现代主义与全球互联网为标志,在金融资本之 上建筑起新的知识资本帝国,成为后工业(后现代)化全球新霸主。知识资本正在崛起成 为所有生产要素中的主导的和占支配地位的要素。知本家阶级正在全面取代资本家阶级 而成为新霸主。阶级关系正在发生新的重大改变。全球生产总值的一半是由世界总人口 不到1/6的人创造的,而世界总生产的一半以上都是由占世界面积不到1/10的国家创造 的。以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力为经济主干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生产总值当中的比例在下降 。全球性生产网络中,资源优势、简单低价劳力优势越来越丧失殆尽,而科技、信息、 知识的价值却大幅度攀升。两极化趋势相当明显。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是在全球多元化 的格局中实现的。全球化时代的实质和主要矛盾已经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 格局转到“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结构平台上来。

其三,全球化时代的内在张力发生重大转换。旧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主要是以民 族国家为基点、以大一统的抽象理性与殖民主义为工具来实现的“全球一体化”,以西 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一个模式、一个范式、一个标准来剪裁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内在张力 十分有限。反之,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化”是以全球性公司、跨国公司、族性与多元 文化为基点、以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媒介所形成的“一体化”与“多元化”并存 格局,两极之间保持很大的张力。任何全球性的或跨国的公司都不能无视各民族国家与 地区的差异,因而他们的策略大多是所谓“全球化战略、本土化执行”,两者之间保持 相当的张力。欧元区、东盟、北美等各种经济共同体间的差异与碰撞显而易见,一体化 与多元化并行不悖。同样,在全球政治-文化层面上,既存在着日益紧密交往、对话与 合作,又存在着差异与冲突。两极张力密切相关。

其四,全球化的控制方式发生重大转换。在旧资本全球化时代,其主要控制方式是实 体性的,即以民族国家为基点,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与武力征服等实体手段来建立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反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中心极对全球的控制方 式主要是通过人才掠夺,或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大众传媒等控制,造就全球“新 殖民”与“新帝国”结构。全球互联网、话语生产、知识经济及其文化传播,成为其借 重的主要手段。全球冲突将越来越从实体层次向信息文化层次转变。亨廷顿《文明的冲 突与世界体系的重建》,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利奥塔德的《后现 代状况》,尼葛洛庞第的《数字化生存》,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这一全球图景。

其五,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即从旧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所谓旧全 球主义是旧全球化时代的思维方式,它是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精神。它依靠启 蒙理性,即抽象的、同一的、唯一的、整体的理性,将西方的启蒙思想奉为唯一的真理 ,将西方的工业文明视为唯一的文明,并以此为尺度,来剪裁和规范全球化结构。它成 为全球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在托夫勒看来,这也是工业文明社会的逻辑。“标准化、专 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成为其现代主义统治的精神指征。反之, 后工业文明在深刻变革旧全球化时代实践结构的同时就深刻变革了旧全球主义,造就出 一种本质上是后现代思维方式。它主张多元文化而反对单一文明,强调差异政治而否认 单一正义观,指认断裂而蔑视同一整体,消解思维等级和中心性而主张“平面化”,解 构先验的理性或本体意义的决定论、唯一论而推崇全球话语的众声喧哗。差异、断裂、 冲突、矛盾,这些在福柯、德里达、亨廷顿、贝尔及其利奥塔德等后现代主义笔下的词 语,越来越经常地成为新全球主义的理论范式,进而成为新世纪的思维向度。

总之,新全球化时代在深刻改变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的同时就深刻地变革着 人们的全球化观念,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与时空结构;在超 越旧全球主义的单一主体性及其“主体—客体”模式时,我们必然面临一个重大任务: 即发展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新全球化时代理论,将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理念推到历史的前台。

二、当代问题学:新全球问题的哲学反思

“脱节的时代”之断语表明:新全球化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世界观具有多 方面的挑战性。由于言说语境的转换,时代问题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和“断裂”难以 避免;冲突与挫折也时有发生。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世界观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高度关注“全球问题”并成为“反思的问题学”,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 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新全球化问题谱系对我们的挑战主要表现 :

挑战之一:由新科技革命引导,作为新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一的网络全球化的主 导趋势和哲学意义问题。这种挑战不仅通过极大地改变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世界图景进而 改变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而且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导致知识经济 生产方式,变换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平线,从而发展其哲学观。然而,在对这一革命的 内涵和意义的哲学理解,长期以来被限定在“主体—客体”两极结构之中,认为是人类 主体以扩大的智能方式来有效地改造和把握自然客体,即速度更快,选择度更大,能力 更强,范围更广,等等。像以往人类用“手的延长”即蒸气机、精密机床来征服自然界 一样,今天,人们用电脑来替代部分人脑,不过是使之成为主体征服自然客体的新工具 而已。狭义的实践观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在这里便成为电脑应用开发研究的界限 ,成为人们理解微电子技术革命的界限。其实,微电子技术革命对于实践方式实现了变 革,关键在于建立了全球互联网,将交往实践提升到电脑化的水平,即创造出一个电脑 化交往社会的生存空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在全球性交往实践中的方式、时效、价 值、内容和意义。在网络化交往中,每一个参与者决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具有 主体际关系的交往者。任何主体在实施“主体—客体”实践关系时,就同时将自己拴系 在全球性交往网络之中。这一网络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空间,是一种重要的交 往实践方式,它还创造了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拟生存空间,即一个具有可能态的“ 世界普遍交往”结构,从而将全球化交往实践二重化为现实的与虚拟的世界。网络全球 化的实践象征并指认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转向的前景。

挑战之二:知识经济的本性及对全球性生产方式的变革,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阶级 论部分内容的变革问题。作为后工业社会与新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经济基础,知识经济是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 费)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时代。它不是在工业文明框架内实现“高新科技如何直接产 业化”等层面的问题,而是对工业文明结构的总体超越,它以知识资源来取代劳力与自 然资源,以高科技体系——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科学技术,海 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保科学技术等——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第一生 产力;对知识的生产、占有、配置和使用构成新型的生产方式,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新生 态的交往实践。这种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以往关于劳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阶级 论的若干内容。

从实践模式观来看,知识经济是对以往现代主义“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与知识论的 否定,形成了交往实践的知识语用学。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当代交往实践的基本 特征——交往性、实践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所谓交往性,是指知识经济在知识的创新与 使用的结合上产生的,知识的本性具有强烈的交往性与共享性。它寻求高科技在交往结 构中迅速转化为经济效果的途径,它要求创新主体与使用主体之间的最佳结合,它在知 识交往活动中转换生成。没有知识交往,就没有知识创新与生产,就没有知识转化为生 产力的可能性,也就没有知识经济。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 不仅仅需要建立以知识为中心的交往实践结构,即“知识创新主体—知识(中介)—使用 主体”,而且在运行中不断使它达到最佳融合。所谓实践性,是指知识经济结束了技术 发明与科学知识发现的二元对立的历史,知识直接导入实践,知识创新能够最终形成经 济创新的结果。所谓主体性,是指知识经济弘扬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主体,认为创新知 识集团是未来历史发展的动力。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作为新生态交往实践,它极大地提升了交往实践的整体结构和层次 ,使之从实体结构转变为知识结构。它包括三重变革:首先,交往实践(劳动)主体的变 革。原先在工业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从事物质生产的交往实践主体,让位于为创造知识 、传播知识、配置知识和使用知识并形成经济创新的主体。其次,占支配地位的劳动方 式的转变。物质资本甚至货币也电子化、“信息化”了。知识、信息成为交往实践的新 中介。一切知识经济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必须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过程 来进行;知识成为一切经济过程的灵魂和支配者。再次,交往实践结构的变革。知识经 济自身构成了双重的交往结构;科技交往结构与经济交往结构。前者是以知识的创新、 传播、配置和使用为轴心的知识流程和知识交往结构,以知识为中介客体而构成“主体 -客体-主体”的交往结构,充分展现知识的共享性和公共性。后者是知识的经济交往结 构。知识作为替代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而成为国际经济的中轴,全球性知识市场将成为 市场经济中关键市场。知识富有与知识贫穷成为阶级和国家间关系划分的新标准。“知 识资本”(知本)取得了支配所有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的权力。正像当年工业资本来到人 间,夺走了封建土地占有权对生产的支配地位一样,今天,知识资本正在全球取代物质 资本的权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社会基本矛盾也在悄然改变:知 识占有问题已进入全球的中心问题圈;知识生产、应用的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与私 人、集团占有的矛盾将取代一般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而上 升为全球性社会主导矛盾。在新全球化社会分层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贝尔都曾经指认 的“白领”与“蓝领”、知本与资本、资本与蓝领等多重阶级(阶层)间的差异与矛盾将 更为突显。这一复杂状况,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世界观的构筑了新理论问 题域。

挑战之三:在知识经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新全球化时代中,所谓“后(新)资本主义与 新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社会形态理论的挑战(注: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 》,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新全球化时代一个基本的状况 是:工业文明生产方式已不再是先进的,其历史主导地位已经或正在被知识经济生产方 式所取代;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大工业生产,而是由知识 (复杂劳动,即多倍地或自乘的简单劳动)经济生产方式承担,价值分配也在工业文明和 后工业文明间此消彼长。工业文明变成“夕阳工业”,因而与机器大工业相联系的已不 再是先进阶级,而是日益落伍的阶级;相反,与所谓“朝阳工业”即后工业文明相联系 的“知识工人阶级”——知识产业中的知识分子共同体则变成先进阶级和领导阶级。他 们不再是无产者。他们拥有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核心资源——知识资本,进而掌握和支 配物质资本;他们代表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社 会发展的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由知识鸿沟划定的社会分层正在日益取代传统的由工业 文明造就的两大阶级的对立,正像当年工业文明生产方式覆盖了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的矛盾一样。

作为后(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然转换,为首阶级已然转换,阶级结构已然转 换,那么,社会的性质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是否可以认为:在全球知识经济和后现 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主义,即知识主导型社 会主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三个代 表”,即她不再将正在落后的工业文明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力基础,而是努力将先进的 “科技第一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基础,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努力成 为先进文化——正在不断进行知识与理论创新——的前进方向的代表;进而成为最先进 阶级——知识工人集团利益所启示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新社会主义在生 产方式、阶级结构及相互关系、社会目标、发展阶段等一系列问题上将远不同于传统工 业社会主义。这正是今天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之脱节、需要回应的重大时 代课题。

挑战之四: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格局的挑战。今天,知本全球化对物质资本全球化的叠 加和覆盖造就的全球格局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对于工 业无产阶级来说,是更深层次的灾难。在他们头上压迫他们和统治他们的,不仅仅有传 统全球资本的力量,现在又叠加和覆盖着知本全球的力量,这不是同层次的统治,而是 在历史阶段上高于他们、并将他们挤到历史边缘的统治力量;他们现在不仅要为自己的 生存而斗争,而且要为保卫整个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而斗争。历史在无情地抛 弃工业文明时代的同时,也就在无情地抛弃传统工业无产阶级,使他们边缘化。他们正 在沦落到与当年法国小农一样无助的地位上。美国劳联、产联在资本和知本双重强大压 力下早已溃败。西方工会再一次失去政治意义而蜕化为单纯的经济组织(注:诺姆·乔 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176页。)。在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格局总的趋势是:两极的张力在拉大,阶级的层级 在增加,社会结构在复杂化。另一方面,这一叠加和覆盖也是加速资本主义灭亡和催生 新社会主义(知识主导型社会主义)的时代基础。知本全球化也在根本上取代资本全球化 ,正像当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时与工人阶级有共同利益一样,今天的知本主义在 反对资本权威过程中也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崛起。在知识产权共享和共有为基础建立起 来的知本社会主义,将代表着未来人类的远大目标。这一趋势,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给 予说明和解释。

三、交往实践观:研究新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

虽然“全球化”观念伴随着“世界历史”进程而生,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对全球 化的系统研究却起步于本世纪70年代的“全球问题”,经过80年代全球发展理论的中介 ,直到90年代才真正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在笔者看来,在当代,研究全球化的理论范 式,存在着从现代主义经后现代主义到交往实践观的转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向的 回归点。

现代主义全球化观念即旧全球主义,其特征表现在:以国家为基础构筑全球化图景的 “基础主义”;以启蒙哲学为思维基础,即将“全球化”等同于“全球一体化”,即认 为超越国家主权的全球一体化关系正在主宰着世界;以线性决定论思维方法为基础,将 全球化概念限定于更狭窄的“经济全球化”范围,而相对忽视文化、科技、政治等因素 对于全球化构成的关键性作用;以及统一的制度-规范体系等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观 念则本质上是一种新全球主义。其观念范式表现在:

其一,全球化趋势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差异化。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观念认为:以工业 文明和启蒙理性为轴心建立的现代主义全球化观念已经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失去了生存的 基础。过去那种单一主体性的基础主义、单一规范与单一尺度的全球化已经为多元化和 差异化趋势所代替。(1)民族国家再也不是全球化时代唯一的实体基础,而为多元的国 际化存在方式如族性、跨国公司,绿色和平组织,文明共同体,互联网族,世界贸易组 织与国际金融体系等等所取代。民族国家正在熔化(meltdown,雅克魁斯Jacques语), “全球场”将由“民族社会”而不是“国家中心”作为总体分析的参照点(罗兰·罗伯 逊,1992)。(2)全球化的同质结构——西方中心论所推崇的单一主体性霸权已经为多元 主体的网落结构所消解。应当把全球共同体看作一个由众多网络组成的大网络,在其中 ,个人和团体被吸纳进一种更加全球化的存在之中。多样的网络持续流动使全球化的整 合过程不是更统一,而是更加多元化、分散化和变动不居(海纳兹,1992)。(3)全球化 的单一规范和世界体系已经为多元差异的规范所取代。女权主义、生态主义、黑人政治 、族性革命、克隆技术甚至同性恋都在冲击着旧全球化时代世界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明 观念。再也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全球规范底板。不同力量、不同存在的高密度地相互 作用和整合构成了新的景观。(4)多元化尺度,使参与全球化的主体多元化。新全球化 决不是由那种按照启蒙哲学构造的单一价值尺度支配的,而是由多元价值标准差异地重 合的。具有多元差异内质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选择性。

其二,强调全球性多元文明和文化、信息交往的优先性。全球社会经历了工业文明的 洗礼,在迅速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同时,就使得全球化的主导方式由经济层面向文化化、 信息化和知识化转变。弗里德曼将所谓“霸权周期”、“积累中心的转变周期”、世界 体系的变动、“文化身份的周期”结合在一起,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加以分析。他认为 ,随着霸权周期的转移,全球体系的中心也发生断裂式改变,各原有成员的身份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现代主义走向衰落,族性凸显,传统与后现代主义并存。现在的全球体系 已经无法维持一元化的文化逻辑,多种文化的共存是体系衰落的必然结果。全球体系内 部的异质化和文化多元主义是全球化的必然逻辑。斯克莱尔则认为,全球化超越了“国 家中心”。“跨国惯例”造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等三个层次的全球体系。 其中,文化-意识形态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大众消费主义文化“是将体系捏合在一 起的螺栓、螺母以及粘合剂,没有它们,体系就会七零八落。”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体系的建构》中认为,在冷战后的全球化体系中,其主导范式不是经济,也不是 国家间政治利益的关系,而是全球化文明间的冲突。世界体系就是由八种甚至更多的文 明形态相互冲突造成的因素。

其三,分散化、动态化和过程化。新全球化时代再也不是一个由统一规则统治的全球 性整体,而是由多元规则、多种向度和多重力量交织的总体,就每一个层面来说,是整 合中的分散,分散中的整合,或是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是一种德里达笔下的“撒播” 状态。这一状态是一种流动的、变化的、网络化的,而不是实体性的存在。它并非是等 级森严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体系,而是平面化网络式的结构。

在我看来,上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观念虽然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因素,但是 在总体上却是各执一端,皆有偏颇。现代主义全球化观解释视界基本上还停留在旧全球 主义的地平线上,带有浓厚的启蒙哲学的意蕴,具有单一主体性、单一理性、单一规范 等缺陷,强调一体化、经济化和规范化而无视多元化、差异化、文化化,与新全球化时 代的本性相悖,因此有待变革与转换。反之,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观强调多元化、差异化 、变动性等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相对忽视规范化与整合化,因而也难以科学 把握新全球化时代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性交往实践。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 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而交往实践 观,即运用交往实践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观念,认为当代社会的本质是全球化社会 ,这一社会由多层次的交往活动即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话语交往等构成,人们的交往 实践即物质交往无疑是交往社会的基础。在交往实践观看来,以往学界在理解马克思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时对实践结构作了有局限的解释,将之归结为“主体—客体”两极 模式,忽略了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关系和运行机制,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单一主 体性、单一实践关系(只见“主体—客体”关系,没有“主体—主体”关系)、偏狭实践 运行机制和片面的实践动力等缺陷。反之,交往实践观则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体— 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 交往实践作为新全球化的本质、基础和动力,其特征表现在:

1)多极主体性。全球化是由多极主体间交往实践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形态。多极 主体性指在全球性交往实践中共同操作者和交往者,他们是一些具有社会差异和特质、 彼此处于世界交往关系中的个体和群体,民族国家和族性共同体,直至全球共同体。他 们彼此即相互差异,造成多元化、异质化和差异化,又在交往实践中通过改造共同的物 质客体的中介而彼此相关。

2)社会交往性。任何社会实践都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 ,因而都是交往实践。从新全球化内在结构来看,任何发展主体的实践都与他者的实践 衔接,以客体为中介,任何民族面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关系即“主体—客体”关系 都成为全球性“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环节,而它自身同时就在世界范围内实 现着主体际关系。

3)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所谓双向建构,即指交往实践一方面在多极主体基础上建构 全球性交往共同体,另一方面,以交往实践的返身性而达到主体的自我重构和创新,构 建具有独特个性的多极主体形态。所谓双重整合,即一方面在交往整合中产生主体系列 ——参与全球交往的多极主体,另一方面按对应整合生成交往关系系列——全球经济、 政治、文化等新秩序、新规则和新格局。根据这一原理,新全球化时代一方面在交往实 践中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整合成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新秩序,即 一体化格局;另一方面就必然会对应生成多元化交往主体——各交往主体将从交往中获 得的内容内化为个性化主体的建构。多元化、差异和断裂,是后现代社会的必然特征。 即便在全球经济领域,也不仅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关联性影响,而且存在着各种区域合 作的个性化趋势。欧元的启动,地区共同体的崛起与功能强化,使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化 、多极化格局,这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和促进全球经济结构的整合。因此,超越旧全球 化时代的单纯一体化特征,新全球化时代必然是集一体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4)综合创新性。即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历史性。所谓广泛性,即全球化是交往实 践的社会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关系日益缜密的产物:从各个“孤立的点”走向民族 共同体、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网络。所谓综合性,即新全球化是一个集经济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科技信息全球化为一体的综合过程,是交往实践的层次、水 平和方式不断递升的结果。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将交往实践提升到信息化、电脑 化和知识化的新水平,进而使全球化展现出新的境界、新的层次和新的存在形态。在新 全球化视野中,一体化与多元化是存在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各个层面的整体特征,而不 限于经济层面。无论在经济层面上,还是在政治层面或文化层面上,都是如此。为此, 我们应当反对单纯的经济全球化观念,因为,在以后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时 代,全球化的基本媒介已经不再限于、甚至主要不在经济层面,已经上升到信息与文化 局面。脱离了信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就无从理解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和文化霸权 主义并不亚于后殖民经济体系,发达国家在文化科技上对全球的优势地位正好是经济全 球体系的基础。同时,在全球政治与文化层面,应当摒弃单纯的多元化观念,而强调多 元化与一体化两极并存的观念。其实,人们所指认的多元政治或多元文化,本身就是构 成全球性交往共同体的各个因素或方面,它们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发生返身积淀现象, 即“挑战-应战”促使各种不同类型的政治与文明对之发生不同的反应。然而,无论如 何,在它们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关联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与整合化(整体结构化)趋势 相当明显。此外,从历时态来看,占据主导地位的交往实践随着时代的嬗变而转换,因 而导致全球化结构的改变,从旧全球化时代走向新全球化时代。

5)系统结构。实体结构(“主—客—主”结构,从自然交往转换为生产交往、生活交往 、政治交往等)、意义结构(交往实践对于全球交往的各极主体的意义不仅迥异,而且相 互关联和缠绕)、辩证结构(历时态交往实践存在着肯定-规范向度与批判-否定向度), 构成全球性交往实践的系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超越了传统实践观的狭 隘眼界,为新全球化的趋势、对新全球化时代问题提供了科学解释范式。交往实践是新 全球化时代的本质、核心和动力机制,而新全球化是交往实践的必然结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与回应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