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定位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定位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资源丰富、基础宽厚的学科,也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综合的学科,还是一个学科点多、刚刚建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联系,其内容与边界与其他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广泛的交叉,学科的“位”是什么,“位”定在哪里,这是新学科建设初始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并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三个体系”的关系,确立学科定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所属二级学科体系建构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的,决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实践来建构学科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而是指导所有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所有学科都应结合本学科实际,学习、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并从整体上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这个学科,就是要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在一切领域都学科化与科学化,学科与科学范式成为全社会通用范式的背景下,仅仅满足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而不在学科领域确立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往往容易被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排除在学科领域之外而否定其科学性。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是适应社会通用范式并推进学科发展的定位,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展开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横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纵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两个层面综合起来,并面向实际进行运用,推进发展;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个别结论与基本原理区别开来,形成综合的、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把学科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用于学习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从名称到内容是比较稳定的,而教材体系则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进行教材名称和内容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调理论体系的综合性、系统性、逻辑性,而教材则要根据实际需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既要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的非学科化倾向,也要避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简单化倾向,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的学科地位。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是确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科学地位,弥补只把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内容纳入学科范围的不足,克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在学科领域之外的举措。这是社会领域一切学科化和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学科体系建设丰富与发展的一个创举。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概念体系,确定范畴定位

任何学科,都要针对该学科特定研究对象或领域,运用特定概念、范畴表达或反映本学科的本质特性、功能特性与社会特性,建构学科概念体系,形成学科标志。没有或缺乏概念体系,学科的内涵难以揭示,边界无法确定,是不可能真正形成和发展独立学科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办到现在,经过20余年的探索、研究,初步确定了学科的概念、范畴体系,尽管在探索过程中有不同思路与表述,但经过争鸣、交流,在主要概念、范畴上基本达成共识,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都是新建立的二级学科。这些二级学科的概念体系是什么,过去缺乏专门探讨,现在必须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是,从事这些学科建设的理论工作者,都只有另外学科的知识背景,许多人习惯于运用原有学科的概念体系从事研究。如果在方向设计、研究成果上仍然沿用原来学科的概念体系,事实上就是固守原来学科的范畴而忽视、放弃新的学科领域的开发、研究,这样必定使新的学科成为一个形式或空壳。因此,从事新的学科建设的学者、教师,应当借鉴原有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成果,立足新的学科领域,建构新学科的概念体系,确立新学科的边界与范畴。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已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层面的二级学科,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体系中的有些概念是可以运用的,但不能因为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在方向设计和研究上完全照搬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概念体系。忽视新学科的概念体系建构或照搬原有学科概念体系,事实上也会造成种别人的田荒自己地的结果,使新学科徒有虚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概念体系,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建构。这些学科与原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即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包括从纵向层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横向层面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极其丰富的体系,在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中,在发挥指导作用的过程中,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专门性;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基础,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在各个学科领域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样,都是必要的。而且,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出了指导思想上的全面、协调要求。因而,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综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综合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综合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已经提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可围绕学科名称展开社会发展原理(包括生产发展原理、文化发展原理、阶级斗争原理等)、人的发展原理(包括人的认识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关系理论、人的异化理论等)、思想形成发展原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思想文化继承发展理论等)等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可围绕学科名称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等概念。根据学科的综合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概念可向新的研究领域拓展,如意识形式与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主导性与意识形式多样性、世界观与方法论、主体性与社会化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综合性概念,更加丰富多样。新的学科需要研究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概念外延与概念内涵、概念形成与概念发展,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认真深化研究,概念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定位,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二级学科的概念体系,明确学科边界以区别其他学科;确立学科研究领域以形成本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开发学科前沿以拓宽学科的发展空间。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取向,发展功能定位

事物的价值与功能是事物的本质表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与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功能的科学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从价值与功能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将面临面向与取向的定位问题,即是主要面向实际还是主要面向理论,是主要取向理论研究还是主要取向指导实践,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与价值性的关键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曾经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反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①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体现这一本质特性,坚持两个坚实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从理论基础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社会、人与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性,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社会、人与思想发展的本质认识,为我们把握自然、社会、人与思想发展的趋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它不能代替我们在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同时,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主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自然、社会、人与思想发展的状况更加复杂多变,新的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理论成果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转化为人们把握发展趋势、预测发展前景、预防发展风险、优化发展资源的方法论。因而,发展预测预防和优化整合的综合性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导向功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担负的职责。

从实践基础层面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全面、协调、和谐是我国当代社会实践的突出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有体现这一特点,才能与实践发展相一致并推进实践发展。但是,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主导,遭受着以物为本、以器为本、以神为本发展取向的冲击;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趋向,面临着社会诚信缺失、自然环境污染的挑战;人的眼前与长远、身与心、主体性与社会化、德与智的和谐发展状况,承受着片面追求经济、业务指标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与眼前利益的压力。这些困境与难题,是当代不少青年思想迷茫、精神困惑、理想信念难以确立的现实原因。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忽视和回避这些实际问题而限于理论研究,就会使这一学科脱离实践基础而丧失功能。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发展综合教育功能,这种新的综合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多样化、个体特色化发展的主导功能;坚持全面发展、进行正确辨别选择的批判功能;增强人的主体性、推进个体社会化的沟通功能;寻求和而不同、兼顾利益关系的协调功能。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定位旨在全面、充分地发挥学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发展其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其实践功能,即要为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提供科学理论、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新问题、新领域的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发展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明确发展定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时俱进,就是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依据。批判性与革命性,是理性怀疑的体现与延伸,新的理论,总是在对旧的思想怀疑、批判和否定中形成的,没有批判性与革命性,不可能有科学的建树,也不可能有学科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过程中诞生的,就是在批判形形色色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理论中发展的。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创立自己理论的过程中,都坚持了批判性与革命性。毛泽东还从理论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述了批判性与革命性的作用:“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面临着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且面临着各种文化和不断兴起、更迭的社会思潮的激荡与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开放视野,对各种文化与思潮进行分析、鉴别,借鉴、吸取其有益的成分,批判、排斥其有害内容,在辩证扬弃的过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的先进性与主导性,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引导非科学性,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克服思想文化的落后性来实现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其他社会文明对话,必须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汇。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建构,把多元文化与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排除在学科建设之外,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封闭起来、孤立起来。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存在的。它不仅消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在客观上为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提供了空间。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说到底,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合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判断和取舍,坚持科学的、先进的发展取向,克服非科学的、落后的取向;就是坚持列宁主张的“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邓小平提出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论断。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所要坚持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而是建设性与批判性、继承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辩证的扬弃。

注释: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681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5页。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定位研究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