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婷沈林芳
江苏盛泽医院江苏吴江215226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教育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以减少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一天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常规进行术前访视。研究组手术患者除常规进行术前访视外,同时对病人进行术前宣教和有关全身麻醉知识及其配合要领的讲解,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充分理解,积极配合。结果:研究组躁动发生率为18%,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26%,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比较,其中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躁动程度研究组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术前教育可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不适感,使其能积极配合麻醉苏醒,防止因躁动而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术前教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48202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手术新技术应运而生。为了配合手术顺利完成和满足患者手术无痛、舒适的要求,全身麻醉因其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的可控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全身麻醉的常见并发症,是在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典型者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力障碍及类似偏执的思维。苏醒期病人发生躁动,可增加监测、护理难度,导致机体损伤增加,手术部位出血,延长在恢复室停留时间,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家属的满意度,对医务人员的配置产生严重的干扰。本文通过对100例择期全身麻醉手术后苏醒期躁动进行评分,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性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择期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妇科手术患者100例,ASA I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成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排除标准:长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无法沟通交流的患者,术中发生严重的系统及器官功能衰竭需要抢救,器官功能不全导致苏醒延迟或不能脱离呼吸机以及术后1周仍有严重精神状态不良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一天由专职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患者的年龄、学历、家庭背景、语言交流程度、诊断、此次患病经过及对本次手术的主要顾虑等。研究组除进行常规术前访视的内容外,针对以上内容患者所产生的主要问题进行细化沟通与交流。特别强调向患者告知全身麻醉的方式和主观感受,暗示麻醉的可逆性和安全性,帮助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里。告知患者在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会停止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苏醒时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如插管难受、口渴、体位不适、四肢无力、想活动、切口痛等需要病人配合,以尽快拔除导管,减轻不适[1]。妇科手术术前准备都需要行导尿术。导尿管的不适更需详细解释,主要表现为很强的排尿刺激及尿不尽感,而苏醒期病人的本能反应为不想排在身上,故须向患者形容那种不适感及尿液会收集到尿袋以解除其顾虑[2]。向患者讲解在麻醉苏醒期与医护人员的一些简单沟通、交流与配合方式,如:点头、摇头、睁眼、握拳等。以上内容在全麻实施前,由麻醉师再次向患者告知与复述,以增强病人记忆力,加强苏醒期配合程度。吴毅等认为,术前进行统一规范的手势指导,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高其遵医自觉性,实现成效性沟通[3]。
两组患者术前30分钟均给予常规术前给药: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及苯巴比妥钠01g。入室后给予常规开通静脉通路,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监护。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芬太尼,丙泊酚和司可林全麻诱导,配合型号适中的气管内插管,术中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和万克松泵注维持。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在缝合切口前均给予曲马多100mg静脉注射,减少因切口疼痛引起的躁动。两组患者术后均未给予阿片类拮抗药。
2评价指标
术后苏醒期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躁动评分。躁动评分:0分:安静、合作;1分:吸痰等刺激时肢体有运动;2分:无刺激时也有肢体挣扎,但不要医护人员制动;3分:激烈头、肢体挣扎,需要多人按住。0分~1分属于未发生躁动,2分~3分属于发生躁动。其中,2分为轻度躁动,3分为重度躁动[4]。
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患者均为女性,在体重指数、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5讨论
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很多,在苏醒期间的任何不良刺激,如尿管、胃气管导管的刺激,急性尿储留、体位改变、切口疼痛、低氧血症,术前焦虑、抑郁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本能的反射性抵抗和逃避反应,发生不自主运动,操作配合性差。研究组通过术前详细、周到的与病人针对性的沟通,讲解在苏醒期易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和与医护人员的简单配合、沟通要领,在苏醒期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简单易行的睁眼、点头、摇头等沟通动作,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明显减轻,能很好地配合气管导管的拔除。避免了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降低了麻醉苏醒期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同时,避免了躁动引起的手术伤口裂开、引流管脱落、静脉输液通道意外拔除、甚至患者坠床等风险,保证了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安全。对医务人员的手术工作也未造成很大的干扰。
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耐痛阈可能截然不同,耐痛阈则更多的与态度、动机等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术后苏醒期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与认知程度有关,患者术前对麻醉和手术有焦虑、恐惧,心理应激反应增强,影响大脑皮质的痛阈,导致痛阈降低,增加了其对疼痛的敏感度。有心理准备的患者,疼痛程度有所减轻[5]。本研究组通过术前与病人良好的沟通并加以正确引导,取得患者的信任,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心里,在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因躁动引起的并发症发生,增加围手术期安全性,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术前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各方面麻醉、手术等知识的教育,减轻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更好地配合,改善手术效果,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根据国家现行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使护理工作更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达到社会满意、患者满意的多重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跃仙.术前心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恶心、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7):19201921
[2]王华芳 孙灵.麻醉护士术前访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 (8):699700
[3]吴毅.成效性沟通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1):24
[4]鲍杨,史东平,封卫征.全麻苏醒期患者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2):183184
[5]韩广彦,赵砚丽,李建立,朱熹春,张东,岳立辉.全程心里疏导联合术后镇痛对全身麻醉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 (1):105107
论文作者:肖燕婷沈林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4
标签:患者论文; 术前论文; 手术论文; 全身论文; 全麻论文; 两组论文; 发生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