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公司东滩煤矿医院 273512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血糖控制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助于糖尿病人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达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个体化;健康教育;糖尿病;血糖;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便要求患者遵照医嘱终身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我们对10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强化对观察组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9.90±10.03 岁,病程39.25±19.18个月,所有患者诊断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入院指导及宣教,给予生活照料及护理,进行饮食指导,按医嘱分发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指导,科内成立健康宣教小组,小组的护理人员通过培训,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方法,由护师职称以上人员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出院时均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评估。
1.3 健康教育内容
1.3.1 饮食教育 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不规律的饮食及过度饮食是引起血糖升高、低血糖反应甚至并发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1],告知患者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给予纠正,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型以及活动量计算所需热能,采用教具示范,吃多少,如何吃,合理搭配,保证每餐都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三餐食谱内容搭配均匀,确保合理的热量摄入,鼓励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3.2 用药指导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向患者说明规律用药的意义,采用卡片式教育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时间,用药剂量,并说明理由,然后让患者复述,强化患者对用药时间、剂量的把握,同时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护士用注射工具做示范,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教会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告知病人胰岛素的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糖尿病患者用药的遵医行为,避免血糖过度波动,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1.3.3 运动保健教育 指导患者选择不受时间、条件、地点限制,符合自己爱好,可操作性强,能达到运动目的的运动项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处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由易到难,使身体逐步适应,指导患者运动宜在进餐1小时后进行,并嘱咐患者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如饼干、糖块、巧克力或含糖的饮料或水,鼓励患者坚持长期运动,确保运动的有效性[2]。
1.3.4 心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终身服药,对患者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呈现复杂的相互关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胰高血糖素分泌,使血糖升高。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性格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治疗,通过关心、体贴、知识讲授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心理健康卡,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出现烦躁心理的患者要及时与病人谈心,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指导患者主动分析不良心理因素的来源,消除不良影响。
1.3.5 血糖监测 指导病人定时监测血糖,提高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意识及技能。
1.4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出院时让患者填写自行设计的问卷,比较2组患者心理情绪改善率、患者满意率的情况;遵医用药情况、饮食控制情况;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2 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情绪改善率、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遵医用药、饮食控制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见表1,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大多数患者倾向于使用自我管理,由于疾病性质的不同,自我管理的重点不同,对于糖尿病而言,则强调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以及压力的管理,通过个体化指导,能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3]。本资料研究显示,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具有显著的意义。
3.1 通过对患者个人资料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形成了近似于“量体裁衣”的健康教育内容,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能够注重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教育,让患者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坚持合理运动,按时服药,血糖水平得到了控制,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表1观察组的遵守医嘱用药、饮食控制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需要护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促使护士不断加强专科学习,有利于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与层次的提高;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及关心,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3.3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4],个体化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患者的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从而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总之,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从而改变不良行为,达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秀菊,杨金娟,方群.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6(27):58-59.
[2]伍琦.循证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6(27):20-21.
[3]林春芳.家属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27):71-72.
[4]郑淑君,李思勤,叶晓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自我管理的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6(23):7-9.
论文作者:刘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患者论文; 血糖论文; 个体化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饮食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