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荣
(泰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 介绍自拟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的体会。其病机为脾肾阳虚。自拟温阳健脾汤,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有明显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床治疗160例,治愈36例,显效1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
【关键词】 慢性泄泻;脾肾阳虚;温阳健脾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10-01
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多是因脾胃虚弱,运化水湿无权,饮食不化,下趋肠腑发为泄泻,临床上多数脾肾阳虚的病人,由于素体阳虚,加之过食生冷油腻,致使脾胃更伤。日久不愈,后天气血生化无源,使先天肾阳失养,久之导致肾阳虚衰,脾阳得不到温煦故而腹中冷痛,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等。本人自拟温阳健脾汤,临床治疗160例,确有良好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60例,男性64例,女性9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2岁,29岁以下12例,30至39岁24例,40至49岁32例,50至59岁48例,60岁以上44例。以主诉为依据,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40年。其中1年以内32例,2至3年48例,4至5年20例,5至lO年48例,10年以上12例。
1.1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饮食不当、受寒凉可诱发。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或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治疗方法
治则:自拟温阳健脾汤药物组成:附子15 g-60 g (先煎l-3h,口尝无麻感为度,并根据病人脾肾阳虚的程度相应调节用量),干姜20g,党参15g,补骨脂15g,肉桂5g(后下),吴茱萸5 g(后下),五味子10g,白术10g,砂仁5g(后下),茯苓10 g,炙黄芪30g,炙甘草4g。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腹胀者加枳壳10g,厚朴10g;气虚下陷的患者另加升麻lOg,葛根15g;完谷不化的患者另加炒神曲12g,炒山楂12g炒麦芽12g。每天1剂,水煎饭前半小时分3次温服,1个疗程10天,治疗1-3个疗程,生冷油腻忌食。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
160例中临床治愈36例,好转116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95%.
4.病案举例
刘某某,男,82岁。2013年3月18日初诊。自述病史十余年,曾经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未治愈。发作加重3月,日行大便3~5次,泻下稀溏便,受寒凉后加重,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身困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辨证: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健脾。处方:附子30g(先煎2h,口尝无麻感为度),干姜20g,党参15g,补骨脂15g,肉桂5g(后下),吴茱萸5 g(后下),五味子10g,白术10g,砂仁5g(后下), 炙黄芪30g,茯苓10 g,炙甘草4g。药进7剂,1剂服1日。
3月25日二诊:诉大便日行1—2次,间或成形,诸症减轻,脉舌同前。药已中病,前方附子加量至50g(先煎3h,口尝无麻感为度)再进7剂。
4月01日三诊:诸症明显改善,纳谷有味,大便日行1次,已成形,自觉精神好转。效不更方,再进7剂。
4月07日复诊:诸症改善,纳谷有味,大便日行1次,已成形,自觉精神佳。停服汤剂,改口服附子理中丸以善后。
此后一年中,常因饮食不节而有小发2~3次,但采用本方加味1~2剂,均能控制,嘱其注意忌口,忌进食生冷油腻,并常服附子理中丸。随访1年,基本痊愈。
5.体会
慢性泄泻属中医“久泄”“久痢”“休息痢”范畴。脾主四肢,主运化,肾藏元阴元阳。脾胃输布运化水谷,有赖肾阳鼓舞升提,如肾阳不足,衰微无力,则阳气衰败,肾阳无力温运脾土。脾肾阳虚泄泻.多是因脾胃虚弱,运化水湿无权,饮食不化,下趋肠腑发为泄泻。方中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吴茱萸,补命门之火,助肾阳,意在“补火暖土”,干姜温中散寒,砂仁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五味子温敛收涩,固肾益气,有收涩止泻之功;白术、党参、茯苓、炙黄芪健脾补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具有温暖脾肾,补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使脾气健旺而阳气自复,脾气健旺肾得以充养,肾气旺盛,脾阳更得肾阳温煦,水湿得以运化,泄泻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 何泮,郑粤文,游敏玲.和中方递减法配合心理疏导治疗老年难治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4):22-23
论文作者:潘建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大便论文; 附子论文; 健脾论文; 肾阳虚论文; 脾胃论文; 吴茱萸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