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构成与教育机械理论分析_科学论文

人的素质构成与教育机械理论分析_科学论文

人的素质构成与教育机理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1)03-0127-04

如今,人们为了使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成功率更高,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无不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人的素质的高低,教育事业发展得快慢,是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讨人的素质构成要素及其同教育机理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素质内在的有机构成

人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感情、有意识的存在物。但人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而是“有意识经过思考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因此,人的素质由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它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索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与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人的素质的内涵及其潜在性

所谓人的素质,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身所具有的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的、潜在的能力。它是在先天(遗传)资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发展并潜藏于人自身内部的能力。有人把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等同起来,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能力。事实上,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虽然联系密切,但并不等同。人的能力包括显能力和潜能力。所谓显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技能,是一种表现于外的现实力量。所谓潜能力,是隐藏于人自身并未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人的素质是人自身的内在品质和特征。它虽然来自人的实践活动,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成果的历史积淀,但它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过程发挥作用之前,只能是一种可能的力量。所以,人的素质,只能属于人的潜能力,具有潜在性的特征。当然,潜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能力。人的素质作为一种潜能力,一旦同人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就转化为显能力,成为现实力量。

2.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人的素质是一个内蕴丰富的综合性范畴。这种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素质主要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在群体中的整体素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就是国民素质(人的素质的综合性)。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人总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群体由个体组成,并包含个体。因此,人的素质既包括群体素质,又包括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是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辩证统一。第二,人的素质又是多种规定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素质不是指人的某一方面、某几方面的素质,而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素质之总和,即素质的综合性。

关于人的素质的综合性,古今都进行过积极的探索。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时,就十分注重从德、才、学、识、体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孙子兵法》中就曾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意即五德皆备者,方能为将。党和国家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也很注重综合素质,曾先后提出教育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并坚持把提高群体和个体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3.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要素

——身体素质。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发育状况、体质强弱、耐久力好坏、动作敏捷程度等。具体表现为:体魄和体格达到的强度、基本活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它具有多因素性、多层次性,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们常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状况。具体说来:认知,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形式;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好恶倾向,它包括心境、激情、热情等;意志,是指人自然地确定目的、目标,并自觉地支配、调节自身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或阻力,以实现预期目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信心、决心、恒心等形式。凡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必定是思维敏捷、热情乐观、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富于自制的人。

——科学文化素质。即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人的文化知识、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受教育程度等状况。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口文化水平构成、受高等教育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受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标志着这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状况,也是人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精神面貌的标志。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区别。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最根本的在于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诸如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问题总的根本的观点。正确人生观的核心,是把个人的一切都融合在祖国利益、人民利益之中,是为人民谋利益。道德观,是指人们对于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道德问题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正确的道德观,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4.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

人的身体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首要的、基础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产生、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载体。有了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强健的体魄,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为其不断增强,提供了优越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着根本性、主导性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其他素质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崇高的思想道德,有力地推动人们自觉的锻炼身体,帮助人们形成坚强的意志,使人们在顺利时奋发前进,在遇到困境时,甚至在挫折中百折不挠。崇高的思想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并运用它去观察、研究问题,获取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增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例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壮,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不一定是高水平的;反之,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高的人,其身体素质也不一定是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也不一定就高,反之亦然。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高而科学文化知识贫乏,或者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而思想意识堕落、心理变态的人,是屡见不鲜的。

二、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机理分析

影响、制约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先天遗传的,而且受后天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因此,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和质量。就个体而言,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表明其素质的高低。这里主要探讨德育、智育、体育对改善、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1.体育对人的素质的作用

体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培养人的运动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运动生理学超量恢复原理,人体是由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实现自我更新的。人通过体育活动,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贮备就比原来的增大;人体的内脏器官、运动器官、感觉器官都得到锻炼,使之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人的体力、反应力、耐久力、抗疾病的能力等也都显著增强。

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也是明显的。它可以有效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保持大脑的健康、清醒、活泼,有力地促进了人的智力发展,为学习、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生理保证。体育活动能够培养人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培养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体育活动还能磨炼人的意志、品格、情操。例如,长跑不仅能够磨炼人的耐力,而且能够培养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英勇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

2.智育对人的素质的作用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包含丰宫的内容,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文化知识。智育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为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的教育活动。显然,智育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发展、提高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事实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一部分是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但绝大部分是接受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要使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主要是靠智育实现的。通过智育,人们不仅掌握了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创造并积累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和社会变化发展规律,形成新的知识,从而使人们的知识更渊博、更丰富。

人的智力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所谓智力,就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等。人的智力虽然与先天遗传有关,但是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不是先天遗传因素,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智育等因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接受智育的程度、层次愈高的人,知识就越丰富、越渊博,智力也就越高。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没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发展智力和发挥智力。事实表明,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具有较强的判断力、深邃的洞察力及较强的想像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所谓思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人的思维最活跃、思维力最强的时期往往发生在有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之时,而不是刚刚涉足社会之日。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虽然知识多,并不一定创造、创新就多。但是,创造、创新必须是在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上产生的。不掌握大量的知识就缺乏创造、创新的原材料,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创新。泰勒说得好:“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贝弗里奇也说:“知识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丰富的知识来自实践和智育,智育借助于知识这一中介,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智育不仅直接影响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也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智育,使人获得生理学、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起居饮食、医疗保健、防病治病,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人的身体健康。通过智育,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懂得心理卫生理论和心理卫生的意义,就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性格,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形成、发展积极的情感。通过智育,有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通晓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列宁所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2]

3.德育对人的素质的作用

正确有效的德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改善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正确的观念和高尚的品德却不能在社会实践中自发地形成,它们必须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所谓德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活动。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德育,都把德育作为重要手段,来培养、塑造与本阶级的统治相适应的人才。思想道德是人的灵魂。因此,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德育。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在我国现阶段,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使之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明确前进的方向。思想教育,主要是向受教育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科学理论的武装,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进行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教育,进行爱劳动、守纪律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养成崇高的道德行为规范。

德育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何人,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有一个目的、方向的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就会激发人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拓进取,顽强拼搏。

总之,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是全方位竞争的社会,但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3]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把握人的素质构成要素,以及教育机理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标签:;  ;  ;  ;  ;  

人的素质构成与教育机械理论分析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