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带脉穴是所有腧穴中唯一一个以经脉名称命名的穴位,其命名特殊性从经脉循行来看带脉循行为全身唯一横行经脉,而又无隶属于自身的经脉,且带脉穴的起止点并不明确,需要固定穴位明确其循行,从功能上来看带脉穴定位为带脉经气汇聚之处,约束诸脉,位于中焦,为协调先天后天之枢纽,并且与其他脏腑生理功能密不可分,以及带脉穴与带脉之间的多种生理病理联系可得出带脉穴以带脉经名称命名的缘由。
【关键词】 带脉;带脉穴;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27-02
引言
在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有且只有带脉穴一个腧穴是以奇经八脉中带脉这条经脉的名字命名的,这是在穴位命名中十分独特的,带脉穴并不归属于带脉,而属于足少阳胆经,而在足少阳胆经中出现了以带脉命名的腧穴,更加凸显了带脉与带脉穴之间及其密切的联系,也显示出带脉穴的特殊性,在沿用至今的清代李学川所著的《针灸逢源》中所定穴位361个中只有带脉穴是以经脉名称命名的是很值得我们思考,探究的,对于其命名的特异性,分析如下。
1.带脉循行的特异性
《说文解字》言:“带,紳也。”带脉的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带脉的循行,并不像十二正经一样,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部,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走向胸腹部。也不像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那样,循行于身体的一侧或正中,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走形,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记载:“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乾坤言;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从中可以看出带脉循行的特异性,带脉为全身唯一的横行经脉。
2.带脉中无隶属于带脉的腧穴
在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中,均有隶属于本条经脉的腧穴,而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但在经络循行中除带脉外,其他五条经脉均与其他有本经腧穴的经脉相合。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行至胸中而散,并上达咽喉,环绕口唇。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与颈部。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至髋关节部,经季肋后侧,从腋后上肩,之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阴跷脉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内踝的上面,沿小腿,大腿的内侧只上,经过阴部,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经人迎上面,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跷脉相回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夹口角,进入目内眦,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而其与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相合的足少阴经,足太阴经,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均有属于自己本经的腧穴。而带脉起于季肋部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虽然交会于胆经,但并且不与任何经脉循行相合,所以在经络循行中带脉也是独一无二的。
3.带脉循行起止点不明确
《奇经八脉考》中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与五枢,维道。”《灵枢·经别》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由于带脉为环身一周,如束带装,其起止点并不明确,根据章门,带脉,维道,五枢,气街等腧穴可推论带脉的循行应当从带脉穴起始,过五枢,维道,气冲,沿耻骨上走行至另一侧气冲穴,再上行经过维道,五枢,带脉,穴后至同侧章门穴后行至十四椎再到对侧章门穴后回到始穴,环身一周。据《难经?二十八》所说“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已不是“环腰贯脐一周”所能代替的概念。身不等于腰,身应包括腰且超过腰的高度。按一般常识,躯干为身,而又有上半身下半身之分,区分胸腹与区分中、上焦,习惯上皆以膈幕为界限[1]因此带脉穴则具有特殊意义,为带脉的起始,故称为带脉穴,而十二正经,和除带脉穴以外的奇经七脉由于经脉起止循行并不相连,则未有用其经脉名称命名的腧穴。
4.带脉穴所处位置为带脉经气汇聚之处
清代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定经学361个,沿用至今,而其书“足少阳胆经考”中所言: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脐上两分旁开七寸半,足少阳,带脉之会。而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中记载:“其脉气所发,在季肋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针灸聚英.带脉》曰:“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胁下带脉(在胁下一寸八分)维道。”之说也印证了带脉穴为带脉的经气汇聚之处,因而此腧穴被命名为带脉穴。
5.带脉的生理功能的特殊性
带脉为先天之根,后天之本。带脉生于先天,禀赋元精,元气,元神,出于奇经七脉而充,先与十二经脉而成得交通脾,肾而蓄其精微而充盛,在整体系统制约下主司人体的生脏发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带脉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和生长发育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取代的,带脉的独特生理功能,使得其经气汇聚的腧穴有为重要,因而以带脉命名。带脉为天癸之源。当人体生长发育充盛之期,带脉与冲任二脉协调制约肝,脾,肾及生殖器官,而主孕育。带脉穴所在位置为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与深部脏腑肾相对应。同时,带脉为天枢之机,沈金鳌所著《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到“是知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带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经带脉不和,约束失司,固束不力,那么十二正经与其他七奇经脉之气妄行,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交。人体的气机升降枢纽所在与中焦:脾气主生,胃气主降。带脉连于少腹气街,是协调先天,后天之枢纽。因而带脉穴位置与脐相平,位于人体的中焦,为天枢之机,故此经气汇聚之腧穴以带脉名称命名。并且带脉的生理功能在<奇经八脉考>以:“总约诸脉者也”冠之,可总约诸纵行之经脉。李时珍在阐述带脉之起止循行后,即引《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及《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之论。前者论带脉所从生,贯肾系,当是属肾;后者论腹满,弛缓倦怠之貌,又当属脾。肾脾为先后天之本,身之维系,且带脉环腰一周,犹如束带,诸身前、身后、两旁、上下之阴阳经络,无不受其制约,故日“总约诸脉”[2]。
6.带脉与其他脏腑联系密切
唐容川指出:“带脉虽系与腰肾,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故又属脾土。”又提出“带脉出于肾,以周行脾胃位,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带脉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水谷之海胃密切相关,带脉穴位置与脐中平齐,足少阴肾经的肓俞为脐旁0.5寸,足太阴脾经大横脐中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天枢,脐中旁开2寸,其穴位均在脐水平线上,然而带脉的走形并没有经过肓俞,大横,天枢等穴位,也没有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相交,但带脉“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说明带脉穴所在位置极为特殊,起到了先天后天相互交汇贯通的作用,要以带脉来命名。《素问·痿论篇》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若带脉生理功能失常,带脉失约,则会引起宗筋迟缓,痿软不用。然而根据治痿症独取阳明的理论基础,足阳明经和带脉在病理上联系十分紧密,在带脉失约的情况下可取阳明经进行治疗。带脉起于季肋,季肋为少阳所主部位,同时章门穴又是足厥阴,足少阳二经之会穴,因而带脉与肝胆相关,而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在腹部入体腔,并未循行于体表,但带脉在腹部体表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故带脉穴隶属于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中说带脉临泣,即胆经俞木穴,主治:“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肢偏”。实际上就是说,它町以治疗肝气上逆,肾阴虚,相火风热上扰兼有瘀血的疾病,也就是肝肾的病邪满溢,形成带状发作的病证。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只要是肝肾的疾病,呈环周状发作,都可以考虑为带脉的疾病[3]。
7.带脉与带脉穴联系十分密切
带脉与带脉穴的联系十分紧密,从生理上来说,带脉穴为带脉经气所汇聚之所,并且带脉穴是带脉和足少阳胆经相交穴位,沟通了带脉和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联系,同时,带脉穴的定位也体现了带脉沟通先天与后天的枢纽。
在病理上,带脉穴与带脉密切相关,唐代杨玄採注释《难经》云:“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说明了带脉生理上主要是约束诸经,并且使各经脉调达柔顺,《灵枢·癫狂》记载:“脉癫疾者,暴扑,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此处所指“带脉”原文中并未明确指出是带脉经还是带脉穴[4],但通过原文的分析,癫狂等病症灸膀胱经夹项,由于膀胱经循行至头顶并入脑络,而灸“带脉”,则可以推论带脉的主病就是“癫疾,暴扑,四肢之脉皆胀而纵”,然而根据原文记载操作方法—“灸带脉”,若此处指带脉经,但无法操作灸一条经脉,故推论此处所指应为带脉穴,灸带脉穴而治疗带脉之病。
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皆络带脉,带脉虽未起于胞中,但其循行所过却与胞宫临近。因此在妇科疾患中,多数与带脉功能失常为基本病机。《傅青主女科》云:“肝之性即违,则肝之气必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以停于中焦之间,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由此可见带下病症其根本为肝气上升太过而至,肝经与胆经相表里,而带脉穴归属于胆经,根据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腧穴主治基本规律,带脉穴是治疗带下病不可或缺的穴位。
8.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361个所定腧穴中只有带脉穴一个腧穴以带脉一条奇经的名字命名并不是偶然,这是由于带脉本身的一些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带脉是全身唯一的横行经脉,带脉中并没有隶属于带脉本经的腧穴,并且带脉不与任何一条经脉循行相合;在经脉循行中带脉的起止点并不明确,并且其经脉之气汇聚于胁下一寸八分,故此处命名为带脉穴,除此之外,带脉的生理功能也十分特殊,交通脾肾,联系先天与后天,交通脾肾,并为天癸之源,为一身上下之机关。带脉与其肝,胆,脾,胃等腑联系亦十分密切,其经气汇聚的带脉穴位置更显关键;在临床治疗中,带脉穴与带脉的病理关系也是休戚相关,例如在癫狂,妇科带下等疾病中取带脉穴治疗带脉疾患效果显著,并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综上所述,带脉穴以带脉经的名字命名是极具特殊性的,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带脉和带脉穴提供了研究方向。并且在探究中发现,在治疗临床上一些环绕躯体一圈的疾病时,可以进行取象比类,将其以带脉的理论来进行解释,治疗,是值得我们进探究的。
【参考文献】
[1]王联庆,王瑞道.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J].中国针灸,1998.6:339.
[2]洪亚群.奇经八脉辩证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177.
[3]蔡坤坐.对带脉的理解与临床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4):49.
[4]郗亚薇,杨晓倩,汤立新.带脉理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2):58
论文作者:殷赫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9
标签:带脉论文; 经脉论文; 穴位论文; 少阳论文; 起于论文; 督脉论文; 起止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