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忠
摘要:人文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人文教育;班级文化;学习评价
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特别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如下的人文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班级环境的人文化建设
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室的后墙上安排了一个“数学角”,把学生写得好的研究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日记放到“数学角”里,供其他同学学习。笔者还在班级中设立了“心里话语音信箱”、“数学金点子库”、“数学问题行”、“数学学习论坛”等节目,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能够把数学学习中的困惑问题、心得体会及时表达出来,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数学教师的人文化建设
1.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可以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通过蹲下来与学生交友、言传身教、仿效榜样等富有人文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
2.教师的人格魅力
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担任训导工作的人,必须自身保持高尚道德,处处地方以身作则,才能成功。这是关于训育的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丰富学识、自身积极向上的情感来影响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和学生一起去体会数学中的真、善、美,体会绚丽多姿的人文色彩。
三、学习活动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无痕的教育。现实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上,我在悉心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开发和利用好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1.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结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更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创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还增设了《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处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特征、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角度去淡化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在解决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兼顾情意目标、价值观目标等人文素养的多元化目标,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的内容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可亲、可感、可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爱学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学习相遇问题,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从甲地到乙地,丙地到乙地,汽车和轿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到乙地。孩子们会激烈讨论,设计各种方案,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策略。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也很重要。 数学是一种工具,讲求实用性。但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概括客观事实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同时又是生动具体的,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无穷的魅力。 如:《角的初步认识》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认识角的名称,知道什么是角。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立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结合学生实际,重组教材,提高效率。
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哪些内容要详细讲,哪些内容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进行重组教材,以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激起学生比较事物多少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总之,数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学习过程:美蕴含其中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蕴含在它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模型、解题方法、几何形体之中。数学的形态美、组合美以及变形美,往往会令人叫绝。学生要学得活,活要得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
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 “ 学会 ” 向 “ 会学 ” 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美的因素,把抽象的数学美的特点展现在学生面前,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王国里充满着美的魅力。
3.学习评价:多一把尺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应跳出数学学习的圈子,把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等人文因素列入评价范围,力求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西书院初中
邮政编码:262500
论文作者:袁华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人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是一种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