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盘一周年统计分析_创业板论文

创业板开板一周年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创业板论文,周年论文,情况论文,开板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30日开板以来已一年有余,我们对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11月5日的相关登记结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总体情况

截至2010年11月5日,创业板市场共发行了142只股票,其中有137只上市交易。上市股票共募集资金1007.02亿元,面值160.99亿元,市值达6231.85亿元。

一、流通市值稳步增长

我们统计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每月末创业板的流通总市值,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创业板流通市值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有新股不断地发行上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市值变化的结果。其中,最后一月(2010年10月)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当月市场行情较好所致(当月创业板指数上涨12.94%)。

二、个人与机构持股占比较为稳定

我们统计了每月末机构与个人持股占创业板总市值的比重,如表1所示。

三、个人发起人股东市值规模较为分化

截止2010年10月29日(在此日期之后,有部分发起人股东限售股解禁并卖出,其持股数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以此日期为统计截至日期,以更全面地反映股东的资产规模),创业板共有134只股票上市,个人发起人股东3188位,按10月29日收盘价计算,人均市值达9061.77万元。统计个人股东在不同资产规模的户数分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到,个人发起人股东市值规模较为分化。三分之二的个人发起人股东集中于100万元至1亿元资产规模区间,而持股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个人发起人股东尽管户数占比仅有15%,但其资产总值超过个人发起人股东资产总值的86%。

申购与交易情况

一、绝大部分投资者对于参与创业板交易非常谨慎

我们按投资者参加新股申购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将其分为以下四类:只申购新股、只从二级市场买入、既申购又买入、既不申购也不买人。各类投资者的户数如表3所示。

为直观地反映上述数据,我们制作了个人投资者参与申购与交易情况的占比饼状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到,“既不申购也不买入”的投资者占比最高,达58.72%,这说明虽然有许多投资者签署了创业板风险揭示书,但绝大部分投资者对于真正参与创业板交易还是非常谨慎的。参与过创业板二级市场交易的占比不过19.93%(“只从二级市场买入”与“既申购又买入”的投资者之和),比例很低。

二、资产规模不同的个人投资者其投资行为也各异

我们统计了个人投资者在近两年(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每月末的持股市值,并取其中的最大值来近似地表示一位投资者的资产规模。上述各类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既申购又买人”的投资者资产规模最大,与之相反,“既不申购也不买入”的投资者则资产规模最小。这说明,投资者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资产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投资活动,资产规模越大的投资者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越广,而资产规模越小的则参与投资活动越是谨慎。总体来看,市场参与者还是较为理性。

三、交易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时非常谨慎

我们统计了个人投资者的平均交易经验年数(从首次交易日期距统计截至日期的年数,不足一年按一年计,没有交易经验按零计),各类投资者的交易经验情况如表5所示。

表5显示,与资产规模的对比类似,“既申购又买入”的投资者交易经验年数最多,而“既不申购也不买入”的投资者则最少,即说明交易经验不足的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时非常谨慎。这既可能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产生的效果,也可能是投资者根据自身投资经验能力而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盈亏情况

创业板问世一年以来,投资者参与此市场到底收益如何?盈亏情况与什么因素关系最大?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统计了参与过交易的全部投资者的盈亏情况。盈亏统计包括一级与二级市场交易,但不包括发起人股东卖出发起人股份的收益。在统计时段,投资者的买卖直接按成交价计算盈亏;如果在期末仍未卖出,则按期末收盘价计算浮动盈亏。

一、投资者整体盈利,其中机构投资者盈利能力最强

创业板一周年投资者整体盈利418.77亿元,盈利户数2,549,491户,比重为63.13%;亏损户数1,488,926户,比重为36.87%。表6显示了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盈亏情况,其中个人投资者还细分为交易经验满2年与不足2年两类。

我们将三类投资者的盈亏比例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按盈利比例排序,机构投资者排名第一,盈利比例高达91.52%;交易经验满2年的个人排名第二,盈利比例为64.83%;交易经验不足2年的个人排名第三,盈利比例为57.70%。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的盈利能力远远高于个人投资者,而在个人投资者中,交易经验是否满2年又有较大区别,这证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2年交易经验为标准较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

二、盈亏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1.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我们统计了投资者在近两年(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每月末的持股市值,并取其中的最大值来近似地表示一位投资者的资产规模。然后,我们统计了各类资产规模投资者的盈亏情况,如表7所示。

我们制作了资产规模与盈利账户占比关系的折线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总体来说,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账户占比越高。即证明资产规模越大的投资者,其盈利能力越强,这与市场上普遍的看法相一致。但资产规模在“0(含)至5万”的投资者其盈利户数占比反而略高于资产规模在“5万(含)至10万”的投资者,是曲线走势上的异常点。经查,原来这部分投资者中盈利账户的17.55%是资产规模为零的投资者,而这部分投资者基本上以“打新股”为主要投资手段。由于申购新股的风险远远低于二级市场交易,所以这部分投资者的盈利账户占比才出现了趋势上的异常。

2.两三年的交易经验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很大

我们统计了不同交易经验投资者的盈亏情况,如表8所示。

统计显示,交易经验与盈利账户占比之间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但如果将相邻的几个年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联系,即交易经验在2007年及之前的投资者,其盈利账户占比都要远远高于交易经验在2007年之后的投资者。这证明两三年的交易经验对于一个投资者的成长是非常有用的,也再一次证明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中标准设计的合理性。

签约账户情况

创业板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首次引入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要求投资者必须签署风险揭示书成为签约投资者后,才可参与创业板的交易。截至统计期末,共有1549.8万户投资者成为创业板的签约投资者。

一、签约投资者中交易经验满2年的占比大幅下降

我们按签署类别,分别统计了截至2009年10月29日(创业板开板前一日)以及2010年11月5日的签约投资者数量,结果如表9所示。

可以看到,在创业板开板之前与开板一年之后,签约投资者中交易经验满2年的占比大幅下降,从68.57%下降到54.24%,适当性管理的作用在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下文将通过数据来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开户的签约账户中绝大部分为开户同时签约

对于创业板签约投资者中交易经验满2年的占比大幅下降的原因,我们估计是市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证券公司在为新开户投资者开户的同时就让其签署了创业板风险揭示书,因此,这一部分没有交易经验的投资者数量的不断累积而降低了上述交易经验满2年的投资者的占比。

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将新开户的签约投资者分为两类,即开户同时签约与开户后再签约,判断标准为:签约日期不超过开户日期之后的五个工作日,为开户同时签约,否则为开户后再签约。

按此标准,我们统计了2009年8月28日(创业板的首批签约日期)之后新开户签约投资者中两类投资者的户数与占比。统计显示,新开户的签约投资者中,开户同时签约的占比高达90.56%,正是这部分投资者的不断累积降低了交易经验满2年投资者的比重。

三、从统计数据角度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评价

根据本文上述的统计数据,我们对目前在创业板实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作出如下一些评价:

1.“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标准设置得较为合理

我们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得知,交易经验对于提升一个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交易经验在2年以上的投资者,其投资盈利的可能性要相对高于交易经验在2年以下的投资者。因此,目前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2年交易经验作为门槛,这一标准确实能区分开经验丰富与经验欠缺的投资者。

2.“适当性管理”对投资者参与创业板交易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从本文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缺乏交易经验的投资者,即使获得了创业板的交易资格,但实际真正参与创业板交易的比例非常低。这表明,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实施以及证券公司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投资者风险意识大大增强,投资行为具有相当理性,能够谨慎地对待参与创业板的交易。

3.应进一步深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证券公司在实务中会为新开户的投资者同时开通创业板交易资格,这造成了交易经验不足2年投资者的占比不断上升,而满2年的占比不断下降。我们认为,证券公司的这一做法在未来仍会延续,因此,预计交易经验不足2年的投资者的占比还将持续上升。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作用在未来可能会不断弱化,故需要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如加强交易服务、深化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揭示、完善交易行为管理等,以进一步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在资本市场上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创业板开盘一周年统计分析_创业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