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教学质量论文,过程论文,评价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1-0030-02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何正确评价教学质量及改革效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实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意义重大。

一、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特性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依赖于对教学质量特性的正确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特性是由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特性,“职业性”特性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过程性。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些事件表现出来。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取决于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事件)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连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把握应当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开始,经过组织、实施、监控、分析评价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从传统的针对结果的指标统计、“打分”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重视过程质量的设计、控制、分析、评价,过程的质量决定结果的质量。正如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所认为的,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因而无须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这类活动有固有的完美标准,能够由这些标准而不是由于其导致的后果而被评价。

2.实践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必须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加专业实践(习)教学时间;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行“课证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能力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操作能力。

3.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职业领域及岗位特点,培养的人才必须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设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和深入细致的经济形式预测分析。课程目标应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地域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4.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学生思维习惯、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同,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在资源利用上应扩大实训实习场所的开放时间,为学生个性发挥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条件。

二、基于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其质量如何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水平。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与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核心是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是专业开设必要性论证。高等职业教育是贴近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提是其设置的专业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社会用人单位代表共同进行广泛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该经济领域在技术工艺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期望等。二是课程体系科学性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质量决定着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课程体系设计是由专业所服务的岗位(群)决定的,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并参与下进行能力分解,以此确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模块。三是实行“课证融合”制度。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策划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所掌握的内容,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设计质量的核心是其贴近岗位实际生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分析课程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应承担的任务、课程应解决的岗位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根据课程的任务和实现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一项完整的企业工作过程是由劳动者、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因素构成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其独立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应根据各因素的特性、工作要求、标准及相互作用关系明确课程应实现的岗位能力的要求,提炼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三是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每项典型的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工作要求、标准和操作方法,这些工作要求、标准和操作方法的驾驭能力的实现过程应是教学方法设计的基础。

3.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学习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课程任务的具体组织形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应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其核心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教学过程即为工作任务的实现过程。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实习基地是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学习模式的重要保证;以对产品实现技术、实现方法、实现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决定教学过程;以对产品标准、技术工艺标准的掌握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行为者和实施者,现场化的情境学习应成为教学组织的典型特征,学习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学生在生产任务实现过程中知识、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三是确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以生产任务实现过程的咨询者和师傅身份组织教学,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播转向为师生针对生产任务的共研、共做。

三、强化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要求教学质量观的建立必须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学科本位的质量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念,由学术性导向质量观念转向职业性导向质量观念。教学质量的把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就是根据评价目标将构成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人员、标准、程序、方法各因素以制度、组织形式维系成有机系统,从而达到正确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目的。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习模式等实施情况进行真实的评判,是学校保障教学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机制的运行是以制度和组织为载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是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一是应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应处理好约束与创新的关系。制度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不应阻碍和影响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三是要透明、公正。评价标准、办法和结果必须公平、公开,以事实服人。

组织是活动的执行与保障系统,应根据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特点构建组织机构。一是组织机构设置应实行分级管理。要明确学校、系部、教研室各级直线机构的工作职责、评价内容及权限。二是要强化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保障工作。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由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要求与内容建立决策指挥系统、执行系统、督导监控、评价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并依靠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组成联合的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标准、方法,指导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四是注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的评价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公正有着不同的影响,科学地确定评价主体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发挥各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是保证评价全面、准确、有效的基础。学校应根据教学具体环节的内容及要求正确选择评价主体,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方法和程序,及时征求、收集、整理、归纳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组织体系。

3.重视过程教学质量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注意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各环节设计与衔接的合理性,从整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质量评价,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设计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方法和指标。三是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一致性。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的一致性及相互关系,防止二者割裂;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学生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等教学活动作为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合理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重视企业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意见,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4.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把握教学方向,使教学不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十分重要。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正确把握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要充分反映时代性、规律性、科学性和相对性的要求。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一是要紧密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与标准,根据实现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设计,有利于学生真正达到“应知应会”“真知真会”的目的。二是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与“双证书”制度相结合,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相关职业证书取得的要求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使专业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实行以证代考制度。

5.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质量评价的职业性特性其内涵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思想品德素质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评价内容上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共用,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评价可以使定性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评价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标签:;  ;  ;  ;  ;  ;  

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探讨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