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流中才会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合法利益、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关键词: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课堂 法制教育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初中实际的工作中往往重道德教育而轻法制教育,集中体现为以劝导为主缺乏约束、以自律为主轻视他律、注重扬善而轻视压恶。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雷声大、雨点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师与社会,也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这种了解必然会发生化学反应:一是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思想压力;二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要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自强自立精神、优秀道德品质等内容,并且在教学中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取向,帮助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故在教学中单纯通过分析案例或者灌输式、填鸭式文字讲解,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长篇大论的段落和习题难以理解,并会感到厌倦。而通过在初中政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实现将品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素质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教学概念,并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三观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措施分析
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敬畏之心,甚至不敢直视教师,感到恐惧。教师需要放下领导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明确学生的所需,在生活和学习上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内向和自卑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耐心地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教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真正关怀自己,对教师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生刚从小学步入一个新的环境,正处于叛逆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也多有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效率,有的甚至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艰辛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尊敬教师。事实上,初中生不仅要接触到政治教师,还会接触到英语、数学、语文等多个科目的教师。
三、创造优良的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当下课的时候,学生就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嗖地一下飞出了教室;可是当上课铃一响,学生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拖沓着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问题就来了,要想让孩子们快速地将精力集中到课堂上,就涉及到了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行新课改理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有趣的教学环节,给学习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给同学们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设置新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情境主要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四、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了极大的兴趣,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对于进一步的主动思考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一下子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许,这也与平时课堂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一直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允许掺杂自己的半点思想。这样下来,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适得其反,学生会逐渐对学习变得厌烦,甚至会有厌学的想法。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就不得不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思维方式,更多地增添一些创新的因素以及新颖的课堂模式,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道路。在教学中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教师更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将学生引往成功的方向,为教学课堂增添新的色彩,给整节教学过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才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道德法治知识的掌握起到更好的作用!此外,也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其中享受欢乐的同时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升团结互助能力,让无意间迸发的灵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英]哈耶克 著 冯克利 胡晋华 译 致命的自付——社会主义的谬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公丕祥 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廖明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初中论文; 法治论文; 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