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1]2002年在《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国家及我国国债规模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张特征及现状作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国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国债政策发挥作用的渠道分析了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并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以外,还有四类因素影响国债规模,即(1)经济总体承受能力(2)国债自身积累程度(3)实际利率(4)赤字额。接着本文进一步剖析了经济总体承受能力因素,分别从政府偿债能力、居民应债能力以及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叁个角度对我国国债规模作了定性分析。再次,本文将第二类因素—国债自身积累程度、第叁类因素—实际利率以及第四类因素—赤字额,合在一起通过赤字、债务模型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根据理论模型与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适度赤字率上限区间为:3%—3.5%;适度国债负担率上限区间为50%—70%;并按照该赤字率和债务率对未来几年我国国债适度发行额作了预测:2005年我国发行国债规模上限为6980亿元左右;2010年我国发行国债规模上限为8650亿元左右。文章最后对我国赤字和国债提出了政策建议。
刘文锋[2]2009年在《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发行对经济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适度的国债规模将会对经济运行起到最大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还处在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国债规模迅速膨胀而增加财政收入却受限制,因此对我国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适度国债规模,即实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债发行所起到的正净效应最大时的国债规模。本文考察了1981—2008年的经验数据,运用国际通行的合理指标对比我国现实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以及国家财政的偿债能力的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得出我国国民经济应债能力较宽松,而国家财政偿债能力不容乐观的结论,这看似是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判断的一个悖论。分析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悖论的原因,并对我国综合负债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提出了我国适度国债规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严亮[3]2007年在《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性要求,我国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其核心为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以避免财政政策自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因素。稳健财政政策要求我国控制国债规模,使其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本文在上述经济政策环境下展开,主要运用规范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国债规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绪论中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中外国债规模理论的演变。其次,从两个角度提出分析国债规模的理论框架:一是基于国债经济效应定性阐述国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债规模的挤出效应、国债规模与货币流通量;二是依据国债适度规模提出国债规模的理论界限、理想模型和现实指标,为后文的经验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再次,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再定性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中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再对国债发行规模及选择出的影响变量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国债规模最关键的因素是货币信贷规模、居民储蓄规模,而且我国国债规模与货币信贷规模、居民储蓄规模存在正相关。结合经验分析的结论,在稳健财政政策下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协整方程检验我国国债规模以及提出我国国债规模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经验分析的结论为指导,对我国国债提出政策建议。
蔡冠男[4]2014年在《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债是国家政府凭借其信用,为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债的发行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增发国债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众所周知,国债是一把双刃剑,发行国债既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能起到负面的作用,国债发行规模如果过大,甚至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研究国债规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所讨论的国债规模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国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国债在国民经济这一大参照系下国债的最满意或最合理的数量界限,这一界限不是一个具体的绝对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适度的国债规模是国家政府实行有效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1981-2011年的数据,运用Eviews6.0对我国国债的历史发行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此提出我国国债规模的相应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国债规模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章是通过对国债的经济效应的分析,论述了适度国债对国民经济的有效促进作用、国债规模过大对经济产生的消极作用;第叁章介绍了国债规模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衡量国债的现实指标,这些都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运用国际通行的合理指标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经验分析,分别考察了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负担率、赤字率、居民应债率、借债率以及国债偿债能力的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得出我国国债规模正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相对宽松和财政本身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衡量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绝对标准,还应该从国债的实际使用状况和政府的自偿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等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国债规模受到多重客观因素的限制,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主要应该侧重于调节经济的应债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多马模型得出我国早期由于国债规模迅速扩张存在较大风险,但是近年来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危机得以缓解,然而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所产生的债务危机不容忽视。接着,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并挑选出国债发行规模的Granger原因,再对其变量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协整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由此可知,我国国债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GDP、财政赤字以及国债余额,并且我国国债规模与GDP存在负相关。这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持续增长会降低对国债的需求,使得国债发行量减少,长此下去,国债规模将会趋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国债规模仍然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对此需要谨慎发行国债。第六章,根据结论为指导,对我国国债提出政策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实力;将国债利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使国债规模的扩张变得法制化;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支出。
张军[5]2009年在《我国国债规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指对国内恢复发行)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再通过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来解决,国债规模开始了首轮大增长;1998年我国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政府连续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幅增加了国债发行规模;2007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我国继续采取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国债再一次成为政府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预计我国2009年财政预算赤字为9500亿元,政府将发行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字和国债增加最多的一年。国债规模的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各方尤其是经济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国债规模研究的是内债部分,包括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两方面。国债发行规模是指当年发行的内债总额,是一个流量,国债余额是历年累积的国债未还额。一般来说,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国债余额成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近些年国债发行规模的迅速增大,国债规模导致的财政风险、经济效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国债的正面效应,降低财政风险,就得把握好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而国债适度规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需要根据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和具体政策、国债使用效益等多方面来决定,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规范和实证分析,从负担能力和功能效益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和适度性,最后对我国的国债规模管理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导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国债规模问题研究的概况。第二章是对国债规模的理论分析,首先界定国债和国债规模的内涵,引出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通过对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国债负担能力和使用效益两个研究角度,然后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理论阐述。第叁章是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实考察和衡量,先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国债规模的发展历程,接着从两个研究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和衡量。国债负担能力角度首先采用国际通行的指标,包括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借债率、居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进行数据计算,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修正,再和国际水平进行对比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其次分析我国的广义国债规模问题;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而更准确地得出结论。国债使用效益角度分别从国债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出发,建立指标衡量国债财政功能的发挥,分析国债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的现状。最后综合得出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本判断。第四章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从财政视角和金融视角对我国国债规模管理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国债积极作用的更好发挥。
张金兴[6]2006年在《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债是一把双刃剑,发行国债能对经济运行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同时,国债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过大,甚至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因此,研究适度国债规模是很有必要的。所谓适度国债规模即实现我国GDP某一比率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负面影响不大的国债规模。在这一定义下,研究适度国债规模就应研究国债规模与GDP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1998年至2004年的经验数据,应用统计图示法、相关系数法、Eviews软件做回归分析,得出国债规模与GDP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且高度相关;通过对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GDP的灰色关联度大于其它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故GDP是与国债规模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素;通过国债规模与GDP之间关系的格兰杰一西姆斯因果检验,得出GDP是国债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资本存量调整理论,借鉴西安交通大学杨义群博士对国债对经济中长期效应的研究,将国债规模引入资本存量调整理论所定义的产出变化规律,利用经济控制论中的极点配置方法,分有状态反馈和无状态反馈两种策略设计计算得到我国适度国债规模应为一区间。运用该区间计算我国近年来应发行的适度国债规模,与实际情况相比较,提出我国目前国债规模偏小,应加大国债发行力度的政策建议。
张舸[7]2010年在《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债规模的大小不仅关系到财政的稳定,更加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对国债规模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债规模也是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这加剧了社会各界对国债规模的担忧。但是,就目前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应维持在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为了分析我国适度的国债规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通过对国债适度规模理论和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想模型的介绍引入国债适度规模的监控指标。主要从叁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指标,它们分别是: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方面、财政偿债能力以及国家综合负债能力方面。第二,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这里根据公式的推导来初步的得出适应于我国现实国情的国债适度规模的监控指标。根据这些指导标准,结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来对我国的国债规模做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评价。第叁,通过定性的和定量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因素做出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财政赤字、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且,为深入了解影响国债发行主要因素的影响力的大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进一步分析。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为保证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几点政策性的建议,分别从关注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完善国债市场以及优化国债结构方面来阐述。
王婕佳[8]2015年在《我国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欧债危机背景下,合理适度的发行国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相关概念并总结国内外学者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国债规模的研究,力图得出影响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以及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就我国国债规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就为何选择对我国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提供了相关解释。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此外,还指出了研究的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从叁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一是对国债相关定义、理论概述、经济效应方面进行了回顾;二是对国债规模的适度性方面进行了总结;叁是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得出目前对国债的研究尚存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第叁部分:我国国债规模分析研究。从绝对值和相对值角度分析我国国债规模,从指标分析中可知当年财政支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国债累积余额、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着我国国债规模。发现我国国债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国债规模的适度性进行分析评价,为下文的理论、实证模型做铺垫。第四部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数理模型推导。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等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影响情况进行传导路径的研究;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叁个相对指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情,进行修正进而构建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理论模型,得到基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政府财政偿债能力的合理规模范围。第五部分: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还本付息额、国债累积余额、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这些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实证模型找到影响我国国债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国债累积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并解释原因及内在机理。第六部分: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一是我国国债规模不在合理范围之内;二是找到了影响我国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将我国国债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叁是就我国国债规模的合理适度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牛海鑫[9]2015年在《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债规模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对于国债适度规模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指标分析法和经济计量分析法对我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指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较大,继续扩大国债规模的空间很小。在计量分析部分,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对1981年到2013年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居民储蓄余额、国债还本付息额和GDP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并且国债规模与居民储蓄余额以及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国债还本付息额存在负相关关系。从短期的来看,影响国债规模的最显着因素为财政收支差额,即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面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合理控制我国的国债规模,并不能一味的追求财政收支平衡,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国债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吴昊[10]2007年在《我国国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呈阶段式跃升。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尝试着将国债规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债规模问题作重新思考,以求达到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目的。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债规模的关系入手,介绍了国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国债规模经济影响因素以及衡量指标的分析,对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改进国债规模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协作的背景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集内容框架。第二章对西方和我国的国债理论国债规模扩张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我国国债规模的理论发展,界定了适度国债规模的相关概念。第叁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问题进行分析。国债应债能力和财政偿债能力两方面指标的研究表明,虽然日前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应债空间,但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财政债务依存度状况、国债规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隐性、或有债务问题,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已经达到了足以让人警觉的界限,有必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和完善。第五章提出了加强我国国债规模管理的基木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一方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振兴国家财政;另一方面,优化国债结构,完善国债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D]. 王晓东. 中南大学. 2002
[2]. 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研究[D]. 刘文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09
[3]. 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D]. 严亮. 湖南大学. 2007
[4]. 我国的国债规模研究[D]. 蔡冠男. 安徽大学. 2014
[5]. 我国国债规模研究[D]. 张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6]. 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研究[D]. 张金兴. 中南大学. 2006
[7].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研究[D]. 张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8].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婕佳. 浙江大学. 2015
[9]. 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研究[D]. 牛海鑫. 辽宁大学. 2015
[10].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 吴昊. 西北大学. 2007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证券论文; 国债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