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网络时代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网络时代论文,新思路论文,作文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作就其本质而言是思想的生产过程。随着社会大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思想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作为思维活跃、吸收新鲜事物快的高中生,应该对时代的变化感受更深,激发其写作思维的灵感更可谓随处可拈。但是反观高中作文现状却是学生一提起作文,就畏惧作文,讨厌作文。深究其成因主要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路因循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大变化。笔者尝试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从对写作过程模式分析探究,以期更清晰地提出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为高中作文教学创出一片新天地。
一、缺乏活力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从写作过程模式来分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了两大部分,即写作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写作活动的内部环境。[1]
(一)写作活动的外部环境分析
写作影响因素主要有写作任务的要求、读者因素以及文本三个方面。高中作文教学的写作任务除了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发展自我的任务之外,还有一个面向高考应试作文的任务。后一个任务的要求造成许多高中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趋向于“急功近利”的心态,直接把训练高考应试作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任务。高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任务衍生出一个“确定主题——写作成文——统一批改——作文点评”的固定教学模式,平时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训练写作内容也是以训练应试作文的技巧为主。这种模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形式单一,毫无变化,忽视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更忽视了时代发展的环境因素,使学生普遍对高中作文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倦作文的心态。
写作活动的读者因素来自于写作主体面对的主要读者教师。学生的习作往往只有教师一人阅读并作出批改,教师有其主观性及固定思维模式。教师的某种思维定势或多或少会影响对学生习作作出客观合理评价。由于评价单一、主观性强、读者单一,就更激发不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写作文本则是写作主体写作出的习作。文本可以检验作文任务是否达标。上一次文本可以成为下一次文本的起点,在整个写作活动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视文本之间的传承可以使写作过程有序化,形成良性循环。而平时学生的习作基本上是写一篇丢一篇,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学生不重视自己的习作,而且还会影响到文本写作,导致上一篇作文出现的问题,在下一篇作文中还会重复出现,从而造成写作成效低的现状。
(二)写作活动的内部环境分析
写作活动的内部环境主要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来说的,有目标生成、言语能力、文本修改三个方面。写作主体的目标生成主要是受教师教学目的的外部环境影响,写作主体学生据此也就形成了以高考应试作文为定位的观点,致使其写作主体的环境图于教师的“一本书”、“一张嘴”,自己的“一张纸”、“一支笔”。其写作目标短视,直接造成写作文本的“闭门造车”。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作文三段式的定势思维。叙事形式往往开头就是发“往事如烟,光阴荏苒,唯有一件事至今难忘”之类的慨叹;第二段就是“那是某某时自己去干什么的事”,再叙述其经过;第三段揭示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教训。议论过程是提一个观点,举一个事例,得一个结论。这种思维定势在高一阶段最为明显。
言语能力是指写作主体遣词造句、把握文章结构、控制内容长短等方面的能力。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写作质量的好坏。它是写作活动中核心的部分。而现实中的学生言语能力普遍比较弱,语言表达干涩平白、缺少文采,不懂积累好词好句,更没有进一步咀嚼文本言语,甚至还因为平时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懒于动笔成文了。
文本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反复修改,可以把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全面展现出来。但现阶段文本修改就是一个基本缺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一位高中教师面对一百多位同学的文本无法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每一次习作进行详细的批阅及修改。教师批改力不从心,跟踪学生作文情况不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也会变得心不在焉,甚至完全忽略了文本修改这一环节,只是看一个作文分数而已。
基于以上两个内、外部环境的分析,高中作文教学存在难度大、成效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教学现状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是极不相称的。好比“窗外一派万紫千红,春光正浓,屋里一片愁情怨绪,作茧自缚”。那么如何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改革,走出一片新天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呢?下面,笔者通过对网络时代认知特点的分析,进一步寻找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二、变幻多端的网络时代的认知特点
传统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一系列心理能力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功能表现为:获得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最终用它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2]2所以,传统的认知特点是线性结构,其接收外部的信息是有序的。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出现,人类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线性结构认知特点转变为多维度结构认知特点。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获取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的两大变化。
这两大变化,其一是信息超载,其二是知识碎片化。所谓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收者或处理者所接收的信息超出其信息处理能力。”[3]51-54“信息超载使人对知识积累产生迷茫感,所以,在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对信息超载的解决之道,就是学会把信息限定,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限定,以作应对。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4]39知识碎片化,是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知识碎片化使人对知识产生无力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面对知识的碎片化,就是要不断与人交流,不断挖掘著作和自我经历,将信息整合重新解读,它将有助于我们摆脱前人的思维定势,更快地进入知识创新过程。就像零散的积木更容易拼装出不同形式的建筑模型一样。由于知识的碎片化,使过去人们的学习阶段模式转变为新的阶段模式,即是过去的“学习——应用——创新”这三个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阶段模式,突变为今天的把三个阶段合并为两个阶段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的目的就是使学习建构意义,而建构意义就是为了孕育创新。所以,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场“头脑风暴”,只有把握住时代认知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传承知识。
三、锐意求变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正如雷·哈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一书中指出:“全球电脑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因素”。所以,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年一代,其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被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们也必然肩负着时代创新的使命。反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借助时代的春风,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应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出发,通过写作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良性互动,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架起内在联系之桥,一方面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让科技进步与文化回归双向交汇,让学生找回精神文化之根。
所以,教师在新时AI写作作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从自己的积累出发,死守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给学生“一杯水”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海洋”里,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所以,对于网络时代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必须转变思路,应和时代需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下面,笔者提出网络时代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写作信息海量化
在电脑界,麦克尼利有句名言:“网络之美在于它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所以,高中学生的写作如果能发挥网络的力量,他们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深。高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利用“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主动建构意义。高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进一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积累素材,拓宽视野。高中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向,让学生利用推荐网站、搜索关键字、信息导引等方式,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写作素材。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立意狭窄的写作难题。
但是教师同时也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面对海量素材时运用信息筛选及问题导引的能力。否则,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会感到无处下笔的尴尬,甚至还有“溺沉”“信息大海”的危险。学生面对海量写作信息,必然有感而发,有所创作。而这一写作阶段可称为“写作积件式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方式获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经过简单的剪切、粘贴和评述,形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这些文段或文章既可以是对前人知识的复述,也可以是个人的某些见解。这种“思维积件”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来源。
例如,笔者曾针对高一学生展开一次长达一周的关注时事评论的网络写作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让每一位同学了解新浪新闻网上关于美国虐俘事件,其次在这一周的写作准备过程中通过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这件事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伊拉克人中引起的强烈反响,并关注世界各国从不同角度对此事进行的评论文章。在此期间老师不限任务不限次数地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讨论这一事件的本质并逐渐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争论得较为充分、激烈的观点通过写作进一步完善、有序地表达出来,实时在网络上完成“写作的思维积件”任务。写作活动效果较好,学生习作中时有真知灼见闪现。
(二)写作形式多样化
当写作知识或信息的“积件”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质变。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用问题的方式导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那么这时的写作任务不再仅仅是应试式、指令式的,而是对一个写作主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因为他要表达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他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所布置的写作任务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指引罢了。当学生有了写作欲望,教师便要搭建好写作平台,保持学生写作的热情。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多种写作新平台,比如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博客、微博、QQ空间、贴吧等。这些写作平台因为具有即时保存文本、自动整理文本和网络动态共享性等功能,进一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新的写作平台突破了学生过去写作的“一张纸”、“一支笔”的形式,也创造了更多的写作新形式。所以,教师可以开设多种“网络写作形式”,例如“博客写作——个人风采展示”,“时评写作——指点江山”,“贴吧主题讨论——个人看法”等;教师可以借助新形式强化传统文体意识,例如,个性空间——记叙类文体,议事论事——议论类文体等等,可进一步深化写作主体对个人、对社会某一问题的认识。教师指导的顺序可由小范畴到大社会。丰富多样的写作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及满足感。网络写作形式的创新还体现在突破了原本以文本作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写作主体与读者群体互动共享作为特征的创作。这符合学生渴求沟通及理解的心理。而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可以因读者群体的反馈而即时反思、修改作品,读者群体可以通过发帖或跟帖的方式来提高对写作文本的鉴赏能力。这种网络写作可以架设起写作主体与读者群体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使写作主体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刺激创作欲望。另外,网络写作新形式还有一个优胜之处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写作者既可以按定势思维模式从开头写起,也可以突破定势思维从中间写起,甚至还可以从最后写起。这使电脑写作的起草可以按思维所及,随意写来”,“这也正是电脑写作在效益上超过传统写作的所在”。[5]
笔者曾在高二两个班开展不同写作形式的实验,实行网络写作形式的班级创作的热情及习作数量远远超出实行传统写作形式的班级。据统计:班级内有“个人博客”的占全班三分之一,写“个性空间”文章的同学共计23人次,每人平均每个月有十到二十篇不等。教师了解到一些同学喜欢写网络写作形式的原因是,写作思维不受限制、修改容易、动态分享等等。
(三)写作评价多元化
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思维模式的单一造成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模式也趋向单一化,评价形式僵硬。长此以往,已具备独立意识的高中学生会对教师的作文评价产生麻木心理甚至会有逆反的心理障碍,其写作的积极性会持续下滑。所以,只有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写作问题,才会使写作重新焕发生机。在网络时代,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不再是梦想。教师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建立“多视角评价体系”,提倡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促进学生作文的快速提高。例如,班内自建网络合作网页,定时上传作品,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教师及时制定出评价方案,再由学生提出建议来完善评价体系,进行互评、跨组互评,周评及月评,促进评价角度的多元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欣赏到别人作品的同时,也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共同推荐优秀习作。这种“多视角评价模式”可以促使作文教学向符合写作规律的方向有序地良性地发展。
笔者曾实行过论坛“跟帖式”作文互评,并取得很好的互评效果。在班级内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位管理员身份的学生,按照“我读我文——我说我好——你说我好——你给建议——你给星级——评优改文”六级网络互评作文的基本流程,首先在管理员同学的组织下,组内第一位同学读文评议,再由组内其他同学逐个评议,并给出等级和建议,依次进行,最后由管理员同学计算综合等级,推荐本组优秀作文,学生初改自己的文章。
对于网络上传的文章的评点形式,学生可以“指点他人的”,也可以“维护自己的”;可以批判,也可以申辩;可以想一点、评一点、改一点;还可以经过搁置—再感悟—再体验—再修改,避免了因纸质作文的评一点丢一点的弊端。再有,一人一机,可以“灌水”,甚至匿名发表,在“玩”中就完成了评改,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心理自由空间与自我满足感。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协作,积极思索,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网络写作教学实践证明:多元化写作评价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终身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面对急剧变化的网络时代,学生是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但也是急需引导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写作灵感可以来自网络,有更多的人与社会的情感互动,这是写作赖以发生的基础。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在高科技浪潮冲击和数字化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采用作文教学创新手段为学生引航指路,为他们构建时代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穷则变,变则通,时代提出新问题,时代也呼唤新观念,强调新思路。希望新思路能带给高中作文教学一股时代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