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中医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00)
【摘要】 胃痛的发生多与感受外邪、饮食失常、情志不遂、素体脾胃虚弱四个方面有关,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胃痛的治法,遵从“通则不痛”的原则。
【关键词】 刘绍能;治疗;胃痛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292-03
胃痛是脾胃系疾病中常见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过程中,本人跟师刘主任学习过程中,发现刘主任对胃痛的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必要的西医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延缓了病程的进展,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刘主任在胃痛治疗中的一点体会做一简单阐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常见的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胃痛的治疗,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刘主任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多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实证 主症;见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兼见胃痛暴作,脘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滞血瘀。
虚证 主症;见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
具体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凉暴痛,遇冷痛重,纳呆喜热,口淡乏味,或有寒热表证,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失笑散加减:高良姜6g 香附9g 生姜6g 厚朴12g 五灵脂10g 生蒲黄10g包 三七粉6g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加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加防风9g ,白芷9g,淡豆豉9g以发汗解表;兼夹食滞,加枳实12g,炒莱菔子15g,麸炒麦芽15g ,鸡内金20g以消食导滞。
2.肝气犯胃证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胁背,嗳气痛轻,气怒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善喜叹息,排便不畅,舌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醋柴胡12g 炒白芍15g 枳壳12g 甘草6g 延胡索12g 炒川楝子9g
加减:胃部灼热,嘈杂泛酸,加黄连6g,吴茱萸1g,海螵蛸15g以清胃;不思饮食,脘胁胀满,加茯苓12g,白术12g,陈皮6g以健脾;嗳气呃逆,加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20g(先煎)以降逆;胃酸多,加海螵蛸15g,煅瓦楞子30g以制酸。
3.饮食伤胃证 证候:伤食胃痛,脘腹饱胀,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症轻,大便不爽而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下气宽中。
方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枳实12g,炒莱菔子15g,大黄6g(后下),麸炒麦芽15g ,鸡内金20g,厚朴9g,半夏9g。
加减:恶寒发热,加广藿香12g,紫苏叶9g,荆芥9g以解表;呕恶呃逆,加橘皮6g,生姜6,姜半夏9g,旋覆花(包煎)10g以降逆。
4.湿热阻胃证 证候: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黏,头身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6g,黄芩9,厚朴12g,法半夏9g,广藿香12g,陈皮9g,茯苓12g,滑石9g。
加减:湿重加虎杖15g,薏苡仁15g,佩兰12g,荷叶9g以化湿。
5.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痛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彻胸背,食后痛重,舌下脉络紫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g,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砂仁6g(后下),檀香3g,三七粉(冲服)3g.
6.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凉隐痛,喜按喜热,纳少便溏,胃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温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炙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桂枝9g,白芍15g,干姜6g,延胡索15g,大枣6g,炙甘草6g。
加减:泛吐清水痰涎,加陈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以温化痰饮;兼嘈杂泛酸,加加海螵蛸15g,煅瓦楞子30g,吴茱萸1g以温中和胃;脾阳虚甚,加附子(先煎)9g,去桂枝改用肉桂6g以温脾助阳。
7.胃阴亏虚证 证候: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纳呆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舌红少津,裂纹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益胃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9g,生地黄15g,玉竹9g,白芍30g,川楝子9g,佛手9g,甘草6g。
加减:灼痛嘈杂泛酸,加黄连6g,吴茱萸1g以辛开苦降;肝火伤阴,加牡丹皮9g,栀子9g,石斛15g以养阴清火;阴虚伴有气郁者,以一贯煎加减治之。
案一 患者某,女,63岁,2013年12月5日初诊。胃痛反复发作6年,加重两月就诊。患者情志不畅,胃痛加重,纳后疼痛,伴有泛酸烧心,胃胀嗳气,呃逆时作,大便偏干,2~3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醋柴胡12g 炒白芍15g 枳壳12g 甘草6g 延胡索12g 炒川楝子9g 厚朴10g 陈皮6g 香附10g 蒲公英15g 虎杖15g 莱菔子10g 大腹皮10g.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药7剂,症状改善,继服前方加减14剂,病告痊愈。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肝木疏泄条达可助脾之运化而升发清扬之气,亦可助胃之受纳腐熟而降浊阴之物,即“土得木而达”,故人体之中肝的气机条达至为重要。若忧思恼怒,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不通则痛,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有烧心反酸、呃逆、胃腹胀闷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表现。刘主任应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主方,患者大便干硬,3日一行,腹中气滞,不利于胃气和降,故酌加大腹皮、虎杖等理气通腑之品,使气机条畅。
刘主任还认为,本病的治疗重在辨证论治,有的病人可以归纳为一个证型,有的病人可兼夹二型或更多,往往虚实夹杂,治疗时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方,也不可机械地只用一个治疗原则,临症若能做到辨证准确,选方合理,效果自然满意。
【参考文献】
[1]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第1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3:39.
[2] 北京中医药2011年2月第30卷第2期
[3] 房亚洲.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1)
[4] 吕建花,李洁.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115
[5] 赵垄,王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中医药对抗其复发的研究[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6):2590
论文作者:李霞,师常喜,刘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4
标签:胃痛论文; 加减论文; 方药论文; 大便论文; 脾胃论文; 肝气论文; 半夏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