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晨 辛海霞 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科 山东济南 250031
【摘 要】目的:探究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定哪些护理效果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度。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 年7 月到12 月之间救治的80 例创伤骨折患者,分为2 组,每组40 例,通过实验对照的确定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在睡眠期间无疼痛感,能够尽快锻炼身体。结论:利用疼痛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控制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加快患者痊愈速度。
【关键词】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25-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7 月~12 月在我科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男45 例,女35 例,年龄15~70 岁,平均年龄(41.25±15.80)岁。按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对照组40 例,其中男23 例,女17 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骨折;②既往身体健康;③未合并颅脑、内脏和血管神经损伤;④年龄15~70 岁;⑤入院后等待择期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麻醉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按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仅在患者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如疼痛健康教育、疼痛评估、多模式镇痛、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
由实验组医护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的创伤程度,制定镇痛方案,包括围术期所用镇痛药的药名、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等,护士负责该方案的实施,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镇痛方案,术中镇痛由麻醉师负责。具体如下:1.2.1 疼痛相关知识指导 目前,疼痛未被有效控制的原因多是由于患者缺少相关知识,害怕阿片类药物成瘾,片面认为疼痛是无害的,镇痛治疗会带来不良作用,担心影响恢复等。
护士应向患者耐心的宣教,纠正患者面对疼痛的态度,告知疼痛评估的方法及疼痛达到何种程度时不应选择忍耐,同时,疼痛时应尽快告知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先行疼痛评估,再行科学、有效地处理,从而有效规避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耐药、心理依赖不同于成瘾,适时的镇痛不断不会成瘾,而且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的效果。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镇痛药物,增强其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
1.2.2 疼痛的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疼痛治疗方法的选择。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都应该频繁规律进行,并以病历等书面形式记录在案[1]。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相信疼痛的真实存在,了解疼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疼痛部位及有无放射、对睡眠的影响、已采取的措施与效果、伴随症状等。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反馈给医生,以制定镇痛方案,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认真做好详细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 多模式镇痛 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发挥镇痛协同或相加作用,延长镇痛时间,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使副作用减少到最少。围术期三阶段的药物镇痛宜尽早进行,并综合考虑急性疼痛的原因、病史、用药情况,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建立有效的镇痛药物水平,保证和维持镇痛效果;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定时评估和调整镇痛方案[2]。
1.2.4 心理护理 创伤的发生多数由意外事件引起,患者无心理准备。当发生创伤性骨折时,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对疾病常感到极度担心和恐惧[3]。护士应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其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疼痛教育,使其正确面对现实,主动接受各项治疗和护理。
1.2.5 生活护理 当患者经历疼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人陪伴可减少孤独和恐惧感,减轻疼痛。鼓励和赞扬可增强患者信心应对疼痛,增加其控制感。正确的卧位可以减轻伤口的牵拉提高痛阈值。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舒适的环境能改善个体的情绪,减轻疼痛[4]。
1.3 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8]:用一直线(一般长为10cm),不作任何划分,仅在直线两端分别注明“不痛”和“剧痛”,请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在直线上作疼痛标记。护士据患者的标记判断其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7 分)、重度疼痛(8~10 分)。从入院至术后3d,在固定的时间向患者发放自制疼痛控制问卷,并及时收回整理统计,该法有利于护士准确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性比较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轻度疼痛37 例,中度疼痛2 例,重度疼痛1 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8 例,满意度95%;睡眠无干扰38 例(95%),有干扰2 例(5%)。对照组:轻微疼痛23 例,中度疼痛12 例,重度疼痛5 例;对护理措施满意者33 例,满意度82.5%;睡眠无干扰29 例(72.5%),有干扰11 例(27.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0,P﹤0.001)。
3 讨论加强疼痛宣教,使患者全面认识到疼痛对机体的危害。疼痛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具有一定的保护和防御功能,但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9],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心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静脉栓塞、焦虑烦躁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5],从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并发症,不利康复。我们护理人员应做好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护理,促进生理、心理上的康复。同时必须具备相关的疼痛知识,能够准确判断疼痛原因,评价疼痛程度,只有正确评估疼痛,才能保证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结果证明,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其疼痛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上文分析,创伤骨科围术期疼痛患者结合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及早开展康复训练,加快患者痊愈速度[6]。
参考文献:[1]陈丽芳,翁留宁.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4):20-22.[2]张扬云.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5):156-157.[3]周新玲,热比亚姆·马尼苏. 创伤骨科病房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3):242+248.[4] 陈柳.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疼痛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8-149.[5] 孙胜男,张春玲,彭贵凌.骨折患者对疼痛和止痛药物的认知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6):25-27.[6]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论文作者:张晨晨 辛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5
标签: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骨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措施论文; 效果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