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馆经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图书馆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知识以及智力资源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这一点几乎众所周知,勿庸置疑。因此,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工作规律的图书馆学必然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多年来我们热衷于强调图书馆的公益性、事业性、文化性、研究性而忽略了它的经济特征。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就已提出了图书馆经济学这一命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郭星寿撰写的《国外图书馆经济学的研究情况》[1]和刘国勋发表的《关于图书馆经济学的几个问题》[2]两篇文章。他们第一次将图书馆经济学的概念引入我国图书馆界。后来陆续发表过一些呼吁性短文和综论性文章,尽管1992年我国也曾有一部《图书馆经济学》[3]的论著出版,但是图书馆经济学的研究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图书馆经济学的研究文章和针对图书馆的经济调查很少,更谈不上把图书馆经济学的原理引入图书馆领域了。图书馆及其主管部门收集的统计资料、某些旨在改进图书馆工作的经济报告以及论及图书馆管理问题的文章虽然对于图书馆的经济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们只能算是图书馆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也把图书馆排斥在他们的研究范畴之外。长期以来图书馆的经济地位一直被社会所忽视。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图书馆经济模式,希望它能引起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经济学的思考。
1图书馆经济的基础模型
何谓图书馆?这个问题似乎任何一个图书馆员都能马上回答出来,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答着这个问题:“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及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的教科书也一直是这样定义图书馆的。但是对一位经济学家来说,如果把图书馆作为一个经济对象来研究,他必须从微观经济学观点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必须要知道图书馆生产什么?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它的投入和产出如何?它的生产加工过程或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必将从以加工、流通和典藏纸载体文献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转变。但目前讨论未来图书馆的经济模型尚不太现实。因此为能更清楚地阐述本文主题,本文的分析和研究主要以传统图书馆的运行环境为基础。
图书馆的两个主要生产领域是:
(1)图书馆的采编人员通过订购、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从文献源中获得一份文献,比如说一本书。这里所说的文献源指的是文献的提供者,它的地位在这里并不重要。它可能是一家书店、一家图书批发商、一个编辑部或出版社,也可能是一级组织或某一作者。随后,这份文献通过采编部门的加工流水线进行分类、标引、编目等一系列工序对其进行加工。最后这本加工后的文献被放置到图书馆整个文献集合中的相应架位上。这些工序图书馆工作人员太了解不过了,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实际上他们使文献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一种生产。因为这份文献在进入图书馆之前,它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商品。经过图书馆的加工之后,它被加上了各种标示,被定了位,变成了馆藏文献集合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一个部件。从此它不再与这个文献集合分离从而脱离了商品流通轨道。
(2)第二道工序是提供查阅服务,这种服务通常是提供图书的外借和阅览。文献集合是这道生产工序的关键因素之一,即通过对文献进行优化组合、阅览布局使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他们精神发生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实际上是为读者的一种加工,使他们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变得信息灵通、长学问、受教育或得到放松和消遣。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深浅不一,但基本过程是一样的,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像美容厅里并不提供化妆品一样图书馆提供的并不是图书,而是一种查阅服务,其中文献当然是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实际上实现这项服务还需要许多其他成分:目录、阅览室、书架、桌椅、计算机、扫描仪、防盗器等,当然还要加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我们也可以用以下方式解释图书馆的经济模型:图书馆“投入”的主要原料是文献;它的生产加工过程有两道,第一道工序是对文献进行知识加工和形态加工的采编生产线,它使文献附着于图书馆的文献集合;第二道生产线是对文献集合进行组织和布局并进行日常的保存及维护即提供查阅服务。它便是图书馆的“产出”。
2图书馆的文献集合所体现出的三种经济效益
显然,图书馆并不是唯一的文献传播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推广图书阅读的渠道。图书、报刊、视听文献等还可以通过出版部门、媒介部门向读者、听众和观众传播流通,而且从数量上看这些部门的工作肯定比图书馆更有效。图书馆之所以被放在首位并能年复一年地延续,当然有其政治和社会原因,但也可从经济学中找到解释。这些经济学的解释也许并不太被人感觉到。
第一是规模效益。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是为追求一种规模效益。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建立图书馆是为了减少读者买书花费和保存图书的成本。因为对于个人来说一生需要购买图书的成本和保管图书所需的空间都是难以承担的。早期的许多图书馆的藏书最初来自私人的捐赠。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慷慨之举,但也不排除有许多人把自己的部分藏书捐给图书馆是为了腾出空间。
对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来说到图书馆去看书是最经济的办法,因为他们可以阅读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复印某些章节和文章。对一个地方来说图书馆也是推广阅读的最为经济的途径,因为图书馆所购买的有限的图书可以供无限的读者重复使用。同一份文献可被众多读者阅读,同一种服务被众人重复享用,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之为规模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国家这也成为图书馆的文献供应者向图书馆提出版税要求的论据。出版社和作者认为读者通过从图书馆借阅或复印所需要的文献而减少了潜在的图书购买力,这种效益的实现实际上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第二是保险效益。可以把图书馆的藏书集合理解为是对未来文献需求的一种储备。图书馆收集和保存的文献未必都有即时效用,有许多文献可能现在还看不到它的使用价值,图书馆之所以收藏它是为了将来万一需要而进行的储备。这如同购买各种社会保险一样,现在付出一些资金收集和保存这些文献是为了避免将来一旦需要而需付出的高昂代价。因此可以说图书馆的文献集合是在为将来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险。在这一点上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太尖锐,因为出版社、作者和图书馆的利益是一致的。前者负责文献的出版后者负责它的永久保存,都是为了它的流传。但是当这些文献经过图书馆数十年数百年的保存之后变成有开发价值的宝藏时,问题将会随之而来:谁有权享有它的后期价值?这个问题虽尚未引起法学家们的重视,但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对此需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图书馆的藏书所占用的空间的价值随着房地产每平方米的价格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高,另外文献的保存成本也将会随着读者查阅的次数增加而增大。
第三是时间效益。与规模效益相反,它不是表现为同一本书可被众多读者重复使用而在于为满足某一潜在的读者需求而要收集尽可能丰富的文献。因为对读者来说少走弯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相关文献是最为重要的。而藏书集合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在于读者查找所需文献所节约的时间。对一位已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时间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为了使读者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图书馆的文献集合就得达到结构最优化。
图书馆的文献集合所体现的经济效益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非常难以衡量。这就给计算它的直接经济价值带来困难。这也许是图书馆难以走向市场的一个原因吧。但研究图书馆的经济关系有助于我们突破图书馆只能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和学术机构的认识限制,把图书馆的投资看作是一种生产投资,从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从宏观角度寻求综合性指标反映图书馆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