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利枢纽硅质岩细骨料场质量分析论文_曾令涛

摘要:根据硅质岩料场中原岩的各项技术指标,综合评价石料场作为混凝土重力坝细骨料的可行性,分析料场中的有用层及无用层分布,为料场开采作参考。

关键词:水利枢纽;硅质岩;细骨料;碱活性;抗压强度;硫化物:有用层:无用层

1前言

某水利枢纽为大型水利枢纽,拟建方案为混凝土重力坝,天然建筑材料细骨料设计用量为120.5万m3。枢纽所处河段砂砾石料储量较少,且有多艘捞砂船在进行采砂作业,储量日益减少,只能满足临时工程用料,很难满足混凝土坝用量的要求。经过调查,在枢纽下游约3km处分布一座硅质岩山体,由于硅质岩岩层层理和节理相互切割,岩石硬脆,一般只能加工成人工细骨料。

2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硅质岩石料场为低山峡谷地形,山坡沟谷较发育,山坡自然坡度一般为30~65°,局部为陡崖,地形陡峭,无公路相通,交通条件差。灌木丛生,种植杉树、毛竹等经济林。该料场距枢纽下坝址重力坝方案坝址约3km,料场开采条件一般,需新修公路约1km。

2.2地层岩性

料场范围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寒武系(∈)和震旦系(Z),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一层(Z3d1):薄~厚层状灰白色、灰黑色硅质岩、含泥硅质岩。

(2)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层(Z3d2):极薄层~厚层状灰绿色含硅泥质白云岩、含粉砂泥岩、泥质硅质岩、含泥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硅质岩等,层厚20~25m。

(3)震旦系上统老堡组(Z3l):薄~厚层状灰白色、灰黑色硅质岩、含泥硅质岩。

(4)寒武系清溪组下段(∈q1):薄~中厚层状黑色炭质硅质岩夹灰黑色硅质岩。

(5)第四系残坡积层(Q4edl);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土。

各岩土层具体分布详见料场工程地质剖面图1-1’。

料场工程地质剖面图1-1’

2.3地质构造

场区内褶皱发育,岩层较扭曲,产状不稳定,岩层倾角18~35°为主。强~弱风化岩体陡倾角裂隙较发育,局部岩体风化松动形成危岩。料场有用层主要为弱~微风化硅质岩、泥质硅质岩。

3质量分析

对拟建料场取9件试样进行薄片鉴定,具体成果见表3-1。取6组微风化岩体进行室内试验,具体成果见表3-2。并委托有资质的相关单位对该石料场进行了骨料碱活性检测,同时也对人工骨料轧制料进行了物理性能检测。碱活性试验方法采用砂浆棒快速法,试验成果见表3;轧制料物理性能检测试验成果见表4,从检测结果看,除个别指标略偏离标准外,其余指标基本满足技术要求,说明人工骨料轧制料物理性能基本合格。

将上述试验成果对照《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表6.3.3-1“混凝土人工骨料原岩质量技术指标”,具体成果见表3-5。

表3-5 混凝土人工骨料原岩质量技术指标与试验指标对比表[1]

综合分析原岩的各项试验指标,料场岩石的饱和抗压强度、碱活性反应试验成果均不合格,软化系数指标除震旦系上统老堡组(Z3l)满足标准外其它地层均不合格。经岩石磨片鉴定,硅质岩及含泥硅质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所取岩样隐形节理十分发育,导致岩石抗压强度与软化系数值偏低。此外寒武系清溪组下段(∈q1)、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层(Z3d2)试样硫酸盐及硫化物含量(换算成SO3)不满足要求,根据有关部门对同属一套地层的采石场的检测成果,料场开采存在重金属超标,该料场紧邻都柳江,其开采破碎冲洗可能对河水造成污染。

本料场作为细骨料使用,有用层为震旦系上统老堡组(Z3l)、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一层(Z3d1)弱~微风化硅质岩、含泥硅质岩,无用层为覆盖层、强风化基岩及弱~微风化寒武系清溪组下段(∈q1)、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层(Z3d2)基岩。根据平行断面法计算有用层体积为276.859万m3,无用层体积为67.767万m3,剥采比为24.2%。料场剥离层土质级别为Ⅲ级,强风化岩石级别为Ⅵ级;弱~微风化岩体为Ⅶ~Ⅷ级。

4结语

此硅质岩料场原岩基本具有碱活性潜在危害性反应,若使用则应进行特殊处理,硅质岩一般风化较深,厚度不大,其上部寒武系地层及下部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3d)均为无用层,储量均比较有限。硅质岩硬、脆,节理及层理发育,不宜作为混凝土粗骨料使用,可作为混凝土细骨料使用,质量一般,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此外,该料场无用层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第二层(Z3d2)以夹层的形式分布,分选较困难。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

论文作者:曾令涛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

某水利枢纽硅质岩细骨料场质量分析论文_曾令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