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者学习培训的体制和机制——对我国企业员工和农村劳动者学习培训现状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者论文,我国论文,体制论文,现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对劳动者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建设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的形势下,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工作和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工作实践和不断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获得。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原有的教育基础薄弱,劳动者的学历层次总体上偏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使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变得更加艰巨。未来十几年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也对我国在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在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同时,怎样为世界上数量最大但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大军提供大量有效和较高质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为了了解和研究当前我国企业员工在职学习培训和农村劳动者学习培训的现状的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课题组于2004年6月至10月份分别对我国广东、浙江、山东、湖南、甘肃等9省154个企业的555名管理人员和8176名员工以及7419名农村劳动者进行了在职学习培训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发现问题并据此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一、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情况
所调查的我国154个企业8176名员工中,男性占54.3%;从年龄看,员工的主体是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68.8%;从企业类型看,制造业占38.56%,电力、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19%,建筑业占3.27%,社会服务业占10.46%,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占5.23%;从所有制结构看,私营企业占39%,国有企业占33%,三资企业占7%;从户籍情况看,35%的员工来自农村,65%来自城镇。
(一)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概况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进入企业前的培训参与率是39%,未接受过培训的员工占61%,员工在目前所在企业参加各类在职培训的总参与率是45%。企业员工接受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上岗、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而且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实践以及个人承担的费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见表1)。
表1 企业内在职培训的类别、培训时间、个人承担费用
培 训 类 别
平均培训 个人承担费用
个人承担的
时间(天) 比例(%)
平均培训费用
上岗培训
17.819.8 188.7
为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23.814.8 192.3
为提高管理能力的培训15.19.0
121.3
为适应产品或设备更新的培训 10.47.0
504.2
转岗或转业培训
33.412.7 193.5
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24.042.2 709.2
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培训
9.7 4.1
70.0
学历教育 319.565.1 3838.0
2.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与各种相关因素的关系
①与员工年龄的关系。25~35岁的员工的培训参与率最高(51%),其次是35~45岁的员工(49%)和45~55岁的员工(47%),最低的是15~25岁的员工(34%)和55~65岁的员工(28%)。②与员工文化程度的关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培训参与率最高(60%),其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7%)和普通高中毕业生(43%),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员工参与培训的比例相对要低很多(26%)。③与员工户籍的关系。农村户口员工培训参与率(33%),明显低于城镇户口员工的培训参与率(49%)。④与员工收入水平的关系。月收入1500元以上员工,培训参与率(61%)明显高于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员工(26%)。⑤与员工职业岗位的关系。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员工培训参与率(57%)明显高于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员工(34%、43%)。⑥与员工劳务合同的关系。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关系的企业正式员工培训参与率(52%)明显高于没有劳动合同关系的非正式员工(24%)。⑦与企业技术进步状况的关系。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与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即企业技术含量越高,技术进步越快,员工的培训参与率也越高。比如企业技术进步很快的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为52%,企业技术进步一般、比较慢和非常慢的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依次为38%、38%、23%。⑧与企业规模的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员工培训的参与率较高;而规模越小的企业,其员工培训的参与率则偏低。比如,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的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为58%,200人~1000人的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为54%,30人~200人和30人以下的企业员工培训参与率为37%和33%。
3.企业的培训费用
企业的培训费用总体上偏低,而且企业之间很不平衡。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水平与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职工培训费用较高(人均培训费用为1021元),技术进步比较慢的企业员工人均培训费用为300元左右。
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的分担比例,企业承担的费用占59%,员工承担24%,政府承担13%。
4.企业员工自费参加企业外培训情况
在所调查的员工中,22%员工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自费参加培训的类别主要是为提高学历程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习某种实用技术(见表2)。而且,自费参加企业外培训员工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明显偏高(38%),中职、普通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依次为25%、17%和8%。
表2 自费参加企业外培训的领域、时间、费用情况
培训类别
平均培训
个人承担的
培训费占年收
天数
平均培训费用(元) 入的比例(%)
为提高学历程度参加的培训214 388537
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的培训
35 826 19
为获得某种实用技术参加的培训
58 100663
(二)企业和员工对企业内部培训效果的评价
1.管理人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培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方面,特别是对提高员工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评价认为“比较好”的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63%和57%;认为通用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在吸引员工的作用方面“比较好”的分别占41%和53%;对于培训在提高员工忠诚度方面的作用、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等方面,也给予较高的评价。
2.员工对企业内培训效果的评价
(1)有69%的员工认为培训对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有很大和较大帮助。此外,培训对提高企业员工工作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协调规划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作用(见表3)。
表3 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
工作技能
活动要素教育(%) 经验(%) 培训(%) 其他途径(%)
了解本岗位(生产)程序和技术要求
3.7 80.515.10.8
动手能力
掌握完成本岗位工作(生产)的技能
3.3 83.113.00.6
理解本岗位工作(生产)的有关原理
6.8 74.415.33.5
分析和解
寻找与判断故障原因 3.1 82.8 9.15.0
决问题的
理解本岗位工作(生产)的有关原理
9.2 67.915.57.4
能力
对工作中的疑问能准确提出问题4.3 86.1 7.61.9
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8.0 82.9 5.23.8
计划能力
能有效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
6.1 85.4 5.03.5
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9.3 64.224.71.9
横向沟通
与同事讨论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
能力
题的能力
4.8 85.15.4 4.7
专业沟通
撰写工作报告与技术文件
11.466.910.5
11.2
能力
向上级准确汇报工作情况
3.1 87.05.1 4.7
准确地向下级交待工作2.4 74.45.317.9
独立工作
按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保证质量
3.6 88.66.8 1.0
能力
主动提出改进工作(生产)质质量建议 2.5 86.66.5 4.4
团队协作
与同事合作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3.5 88.65.4 2.4
能力
了解本人工作与整体工作的关系3.5 85.37.4 3.7
(2)有65%的员工认为培训对拓宽视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有44%的员工认为培训对职级晋升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有57%的员工认为培训对保持岗位能力、避免失业方面有很大或较大帮助;员工认为企业内的培训能基本满足培训员工需求的占53%,不能满足者占47%。
(三)企业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
(1)在员工未来几年内的培训需求和付费意愿方面,员工最希望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培训依次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44%)、新兴技术培训(19%)、岗位技术培训(16%)、计算机和外语培训(12%)、学历教育(8%);个人愿意承担培训经费的顺序依次是岗位技术相关培训(49%)、学历教育(32%)、职业资格证书培训(14%)和专业进修(6%)。
(2)在制约培训的因素方面,参加调查的员工普遍认为影响培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培训的机会和时间(39%)以及培训费用(32%)。
(3)在培训单位的需求方面,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大专院校和有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分别位列企业员工愿意接受培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而市场化的社会培训机构仅占第八位。
(四)员工对学校教育与培训的比较
分别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了学校教育和培训的调查,结果发现:65%的员工认为学校教育在提供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和较大帮助;53%的员工认为学校教育在提供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和较大帮助;64%的员工认为学校教育在提供人文道德素养方面有很大和较大帮助;59%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学校教育和培训同等重要。
二、农业劳动者学习培训情况
对湖南、辽宁、云南等8省的7491名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情况、文化知识学习情况、农业技术知识学习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在所调查的农业劳动者中,有82%的人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高中及以上的劳动者只占18%,这说明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各种原因,62%的农业劳动者参加生产后没有或者偶尔学习文化知识;但68%的农业劳动者表示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愿望。
2.农业劳动者的学习培训情况
在农业劳动者中有约占52%的人不同程度地学习过一些农业科技知识,但其中只有10%左右的劳动者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有48%的人从未学习过农业科技知识,其中由于文化程度过低而难于学习的占19%,想学习却没有机会的占31%,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参加学习的占17%;有27%的农业劳动者对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缺乏兴趣和积极性。
3.农业劳动者农业技术知识的获得途径
广播电视教育(35%)、生产实践(26%)、专家技术培训讲座(16%)以及学习有关书籍(21%)是农业劳动者获得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的人员过少,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各种农业教育的资源(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政推广系统)等缺乏必要的整合和统筹,农业劳动者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依然很少。
三、调查的主要发现与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查的主要发现
(1)通过对企业和各类劳动者的培训状况、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对在职学习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培训和继续教育正在成为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并正在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者特别是数量最大的农业劳动者(包括转岗到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以及广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各类劳动者的在职学习培训,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根据这次的抽样调查,员工进入企业或上岗前的培训率、员工参加企业培训的参与率、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以及培训的质量和水平都还比较低,这说明在我国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出极大的努力。
(2)不同行业企业、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学习培训的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性。从企业的情况看,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技术更新快的企业比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提高较慢的企业培训状况好,技术的提高与进步与劳动者对学习的积极性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的员工培训状况好,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和市场为正在兴起发展的广大中小企业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培训服务的迫切性。从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情况看,不同类型劳动者参与培训的比率和机会存在着较大差异。与高学历、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劳动者相比,学历、技术水平低、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广大劳动者参与培训学习的机会明显偏少。因此,加强对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的广大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3)制约劳动者参加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最大困难主要有:一是缺乏培训的时间保证;二是培训的投入不足,劳动者承担的费用过高;三是提供的培训机会不足。从培训的需求看,多数劳动者迫切希望增加培训的机会,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质量特别是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在培训方式、时间安排和学习地点上,要求适应在职劳动者的学习特点,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4)目前在第二、三产业多数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渠道是企业内的培训机构和部分学校,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和劳动者的需求。在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方面,当前一些部门和地区实施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项工程的创新点是从农业劳动者的实际出发,打破部门、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界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项目和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专家——技术人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核心示范农户——农业劳动者的联系,特别是通过培训技术骨干,加强对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培训。
(5)员工学习培训的参与率与其早期所受的学校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而且,多数劳动者比较满意学校教育在提供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增强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以及提高道德品质和责任心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农村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增强学校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对培训和终身学习的系统深入的跟踪调查研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家竞争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建议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建立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劳动者教育培训的动态数据库,这是从全国和各地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这次对部分企业在岗职工做了一点初步的阶段性的抽样调查,只期望能对全国和地区、行业的调查,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关于培训和终身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由于培训和继续教育涉及各个领域的所有社会成员,这方面的管理是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进行的,这就使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建立与学历资格证书并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等等,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全局的协调、指导和有力的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政出多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对有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3)加快终身学习法律法规的建设。法律法规的强制与规范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与终身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零散地分布在《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的几个有限的条款中,尚没有一部针对性强的终身学习法律,这与建设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显得很不适应。为了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规范和指导终身学习的开展,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目标以及明确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和个人在终身学习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根本性举措。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建设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其他相应的政策法规相适应,通过严格监督和执法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
(4)重视弱势人群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建立健全有关的学习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培训的公平和公正。弱势人群缺少的不只是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缺少改变生存状况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提高弱势人群的培训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弥补他们所获得的正规教育的不足,不仅可以使他们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参与和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进而提高整个民族人力资源存量的价值。因此增加弱势群体的培训和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单靠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及市场机制配置学习资源的能力是无法有效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培训需求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加强必要的扶持,为这类人群的培训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这是造就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的关键所在。
(5)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全社会在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并注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培训信息化的步伐,加强培训机构能力建设,促进培训供给主体和经费来源多元化。要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实际出发,建立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习状况的考核、认证和学分的互认制度,努力提高质量,改进培训方法。要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学校教育、企业培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相互沟通连接的、开放的培训和学习体系,使学习者可以在各类培训体系间,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场所之间进行流动,为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学习要求,提供更多的机会。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将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也是一个涉及教育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逐渐推进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实际出发,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