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1年展望_投资论文

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1年展望_投资论文

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1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经济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连续数年扩大内需政策和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良好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社会需求稳步回升,经济结构趋于改善,我国经济基本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必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促进供给创新,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尽快进入自主增长的良好循环。

一、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向好

1.扭转了经济增长率下滑势头,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呈下滑的趋势,由1996年的9.6%下滑到1999年的7.1%。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前3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出现了“九五”以来第一次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的回升,扭转了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势头。

2000年的经济增长比前两年更加平稳。前两年GDP增长率季度波动较大,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较低,而下半年特别是第4季度经济增长快速回升;1999年第1季度增长率高达8.3%,之后出现了逐季下滑。2000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8.1%,第2季度增长8.3%,前3个季度累计达到8.2%。相对应的,工业增长的波动也相对较小。第1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上半年工业增长11.2%,1~11月份增长11.5%,波幅明显小于上年同期。经济增长稳定性比前两年明显增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年初政府就确定继续发行1000亿元国债,年中又增发500亿元国债,扩大内需政策保持了较强的连续性。二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好转,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比前两年稳定。三是居民消费、社会投资等自主性增长因素逐步增强。

表1 近几年分季度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全年

1997  9.4

9.6

8.0

8.2

8.8

1998  7.2

6.8

7.6

9.6

7.8

1999  8.3

7.1

7.0

6.1

7.1

2000  8.1

8.3

8.2

7.7(预测数) 8.1(预测数)

2.社会需求全面回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

对外贸易强劲反弹。2000年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使中国出口的外需条件明显改善。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措施的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使外贸出口强劲回升。2000年1~11月份,我国进出口额双双超过200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09亿美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33%。其中:出口2272亿美元,进口2037亿美元,分别增长30.1%和37.4%,出口增幅比1999年同期高出23.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5亿美元。预计全年出口增长30%左右,进口增长35%左右,实现贸易顺差25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减少近100亿美元。由于2000年进口总额大幅增长主要是受石油价格上涨和打击走私的影响,虽然统计上净出口下降,但出口大幅回升对活跃经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居民消费日趋活跃,消费信贷显著增长。进入2000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由冷趋热,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473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比1999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2000年1~10月份,各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及消费贷款累计增加194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24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41%。从我国银行办理第一笔个人住房贷款起,我国商业银行用了8年的时间(至1999年末)发放消费信贷余额仅为1678亿元。可是,2000年前10个月的新增消费贷款就达1949亿元,出现了10个月超过前8年的“奇迹”。消费体制改革和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短期政策知短结合,使我国2000年居民消费出现了由“冷”趋“热”的好形势。消费的回升表明居民的经济预期在逐步好转,经济中自主性增长因素在增大。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9%以上,比上年高出2.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大幅提高,社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2000年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幅逐季提高,1~11月份增长率达到11.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稳定回升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比去年有所恢复,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9%,全年有望增长11%左右。1~10月份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7%,外资对中国经济信心开始恢复。更新改造投资一改近年来持续低迷的状态开始大幅回升,1~11月份增长17.2%,而上年同期仅增长1.0%。2000年以来,我国国房指数不断攀升,1~10月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支出增长53.6%,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额的83.8%,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高达24.6%。11月末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374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8.3%上升到20.6%。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1~10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幅高达19%,比中部和东部地区高出2.3个和5.4个百分点。由于政府下半年增发500亿国债用于投资,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可以达到10%的预期目标。

反映生产领域供求状况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2000年以来受需求回升、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企业限产保价等因素影响,开始明显回升,1~11月份上涨3.5%,其中11月份当月上涨6.1%。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也持续上涨,第3季度上涨4%,分别比第2季度和第1季度高1.3和3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止跃回升表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

3.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受出口拉动和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刺激,工业生产增长较快。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1327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高出2.5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0年1~10月,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21.4%,拉动全国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重工业生产增长进一步加快,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集体企业工业增幅仅为7.6%,非国有工业仍然不够活跃。工业产销衔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1~11月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7%,比上年同期提高个0.66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达到11%以上。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2000年前10个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327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7%。1~10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为1838.7亿元,同比增长1.6倍。全部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90.4亿元,同比下降1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亏损636.7亿元,同比下降13.9%。前10个月,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4.8点,同比提高16.8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2000年工业企业效益回升是恢复性的,石油行业利润额同比增长2.7倍,在工业增加值增长11.6%的同时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下降6.2%,说明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外部因素和银行降息等政策因素,不宜盲目乐观。

4.居民消费物价开始止跌,通货紧缩压力趋缓

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由负转正,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0.2%,而上年同期为-1.4%。通货紧缩压力减缓,但并未根本消除。首先,居住和服务类的政府调价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回升的关键因素,1~10月城市服务类价格上涨15.2%,居住类价格上涨5.2%,扣除主动调价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为负增长。其次,影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绝大多数产品潜在的供给能力依然很强,很少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因此,价格回升受市场约束较强。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扬,确实已经导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略为上涨,但在目前我国市场大面积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石油成本很难完全向中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转嫁。另外,受粮食库存充裕等因素制约,在2000年粮食明显减产的形势下,国内粮价当前仍然没有回升迹象。1~10月,居民消费价格中粮食类价格下降12.5%。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欲升犹止,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不会超过0.5%。

5.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

由于企业效益回升和打击走私力度加大,2000年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11月,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13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增收2146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不包括债务收入)完成11912.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国家财政支出完成1190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加大了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仅中央财政就安排养老、失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支出458亿元,比1999年增长80.0%。预算内安排的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8.2%、科学支出同比增长20.2%。为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央财政投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的资金达188亿元,比1999年增长97.2%。

金融平稳运行,证明市场活跃,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比前两年明显扩大,宝钢、民生银行等一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壮大了民营经济排头兵企业的实力,为高科技企业快速扩张提供了资金保证。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市价总值已达46000多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出现一些可喜变化,消费信贷在贷款增量中占到40%以上,金融业开始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支持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支持作用尤其突出。2000年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出现了与前几年不同的变化趋势。由于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下降,广义货币(M[,2])增幅2000年以来不断下降,由上年11月末的14.0%下降到2000年11月末12.4%,增幅下降1.6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狭义货币(M[,1])增幅2000年以来不断走高,增幅由1999年11月末的15.9%上升到2000年11月末的17.1%,增幅上升2.2个百分点,下半年的回落与上年提高工资基数较高有关,剔除这一因素,M[,1]增长比较正常;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幅的不同走势引起货币流动性(M[,1]/M[,2])不断增强,由1999年11月末的0.37提高到2000年11月末的0.39,这表明定期存款下降而活期存款和手持现金上升,预示着企业和居民动用资金的意愿增强。

表2 货币供应量、货币流动性变化

年月

 现金流通量月 (M[,0])同 狭义货币月末 (M[,1])同 广义货币月末 (M[,2])同 货币流动性

末余额(亿元) 比增长%

余额(亿元)

比增长%

余额(亿元)  比增长% (M[,1]/M[,2])

1999年1月 11996.70

 -8.4

 39010.80 

9.6

 105500.30   14.4

 0.3698

1999年2月 12784.30    17.4

38749.20

 16.0

107778.30

 18.0

 0.3595

1999年3月 11341.60    11.2    38053.60

 14.9

108438.20

 17.8   0.3509

1999年4月 11225.41

10.4    38052.71 

14.1

109218.30

 17.9

 0.3484

1999年5月 10888.93

9.3

38003.93

 13.3

 110060.80

 17.2

 0.3453

1999年6月 10880.52

11.9    38821.78 

14.9

111363.50

 17.7

 0.3486

1999年7月 11199.00    11.6

38990.67

 13.9

 111414.14

 15.7

 0.3500

1999年8月 11395.16    12.5    40095.09 

14.4

112827.01

 16.0

 0.3554

1999年9月 12255.24

16.4    41913.95 

14.8

 115079.29

 15.3

 0.3642

1999年10月 12153.88

15.7

42265.08 

15.1

115389.63

 14.5

 0.3663

1999年11月 12482.62    17.0

43370.16

 15.9

116559.26

 14.0

 0.3721

1999年12月 13455.49    20.1

45837.24

 17.1    119897.97

 14.7

 0.3823

2000年1月 16093.97    34.2

46570.05

 19.4

 121220.98

 14.9

 0.3842

2000年2月 13983.01    9.4    44679.20

 15.3

121583.35

 12.8

 0.3675

2000年3月 13235.40

16.7    45158.44 

18.7

122580.67

 13.0

 0.3684

2000年4月 13675.50

21.8    46319.03

 21.7    124121.87

 13.7

 0.3732

2000年5月 13075.45

20.1

46490.23

 22.3

124053.25

 12.7

 0.3748

2000年6月 13006.04

 19.5

48024.40

 23.7

126605.33

 13.7

 0.3793

2000年7月 13156.47

17.5

47803.09 

22.6    126323.92

 13.4

 0.3784

2000年8月 13378.68 17.4    48885.38 

21.9

127790.30

 13.3

 0.3825

2000年9月 13895.00

 13.4

50617.00 

20.8

 130474.00

 13.4

 0.3879

2000年10月 13589.45    11.8    49952.84

 18.2

129522.44

 12.3

 0.3857

2000年11月 13878.00    11.2    50787.00 

17.1

130994.00

 12.4

 0.3877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但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1.银行存贷差进一步扩大,超额储备率偏高

本来,2000年我国存在许多有利于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缩小的因素: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了1500亿元国债,并带动了相应规模的配套贷贷款;各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及消费贷款大幅度增加;允许券商以自营股票作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甚至有的地方试行个人股票抵押贷款;出口回升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在这一系列有利于增加贷款的因素促进下,1~11月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14.7%。在征收利息税、降低利率和股市升温等多种因素作用下,1~11月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680.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6%。虽然贷款增幅超过存款增幅1.1百分点,但2000年金融机构存贷差比前两年却有明显的扩大。据统计,1998年10月末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是9598.6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0%;1999年10月末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是12032.5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1%;到2000年10月末存贷差达到23237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的19%。存贷差的扩大意味着银行积累了过多的超额储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储备金率过高,降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不利于发挥货币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内需不足的条件下,不利于启动内需。存贷差扩大还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低,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3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9.2,依然停滞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降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2/3的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足,景气指数仅为41.3,比第2季度下降1.3点;其他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虽比第2季度有所提高,但也只维持在67~73之间。由于企业和居民存款明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贷款审批权限向省级以上机构集中,缺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2000年企业信贷资金的满足程度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之间差别很大。非国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在2000年社会需求全面回升,企业对资金需求快速增加的大背景下,出现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比前两年进一步扩大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实业投资与证券市场投资冷热不均,社会投资对政府投资的跟进热情不高

近两年我国投资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1999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2.8%,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长5.2%的水平。2000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仅分别增长7%和8.6%,虽比上年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12.1%的水平。从投资资金来源看,2000年企业投资自筹资金增幅为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企业自筹资金由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组成,2000年企业从证券市场融得的资金规模比前两年扩大很多,通过票据贴现、国债回购、货币市场拆借等多种渠道获得资金也比前两年容易,至少上市公司、大型企业的资金比前两年明显宽松。1999年10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企业存款增长12.9%;而2000年10月末,企业存款增长19.8%,比1999年几乎高出7个百分点。在企业存款增幅较高的情况下,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增幅只有13.7%,明显低于1998年的17.8%和1999年的22.2%。显然,企业从证券市场融得资金后,将资金重新投入股市运作以取得投资收益的积极性较高,许多上市公司没有完全按招股或配股说明书提出的实业投资项目投资。资本市场热钱滚滚与固定资产领域社会投资不温不火形成鲜明对照。

造成实业投资与证券市场投资冷热不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2000年证券市场资金准入的制度创新步伐与实业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步伐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证券领域资金准入制度创新不断,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市,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允许券商的增资扩股资金、股票抵押贷款资金和从银行拆借市场获得资金入市,居民存款分流入市,证券投资基金不断扩容,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入市。但是,实业投资的行政审批制度和社会投资领域准入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实业投资的积极性,显然资金投向证券市场的制度性限制小于实业投资。其次,证券市场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据统计,证券一级市场投资收益率上半年高达16.8%,且几乎没有风险,二级市场投资风险目前也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经济景气处于低谷期、企业技术储备不足、市场竞争加剧、假冒伪劣泛滥等多种原因,企业的实业投资项目选择难度加大,投资收益率不高,投资风险较大,使证券投资对资金的吸引力大于实业投资。2000年在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联系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在促进企业将从证券市场融得的资金投向实业投资以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却措施不力。

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施到第3个年头,但在企业资金逐渐宽松的情况下社会实业投资仍然没有大规模启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国债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3.经济回升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是行业之间效益好转状况严重不平衡。由于2000年以来的经济回升明显表现为政策拉动和外需拉动,受政策、出口和石油价格直接影响的部分行业效益明显好转。1~10月份,在全国520户重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901.5亿元,同比增长97.9%。利润总额超过70亿元的行业有石油、石化、电信、电力、汽车、冶金、电子、烟草和轻工,这9个行业利润总额占全部重点企业利润总额的94.4%。实现利润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47户,占重点国有企业户数的28%,占全部利润的100.35%。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为1838.7亿元,而实现利润超过1亿元的147户企业利润额就达到1908.2亿元,正是靠这147家盈利大户的利润扭转了国有企业效益状况。在看到国有企业总体扭亏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他行业的许多企业经营仍然十分困难,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重工业领域比重大、大型企业多,不少仍然具有行业垄断优势,容易获得金融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又给予债转股、技改贴息、上市融资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而非国有企业在轻工行业比重大,中小企业多,只能在竞争性行业经营,融资方面的政策性困难,再加上自身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方面的弱点,2000年国有企业效益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1~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6.42%,集体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23.76%,比国企低132.6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第3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3,分别比第2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4.7和34.2点;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4.9和102.7,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再次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政策和外需拉动较小的农村经济、农业生产2000年步履艰难。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例如“优质优价”,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的品种范围。农民2000年随之主动调减某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47亿亩,调减5000万亩左右,减幅较大的是小麦和玉米,而优质早稻面积扩大到5300多万亩。粮食品种结构优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短期内可能会有更多的农民不得不承受调整带来的不适与阵痛。2000年以来,3种粮食综合平均购销价格继续下降,带动了农民粮食收入下降。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看,受工业利润大幅增长影响,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幅度。前3个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9元,同比增长8.4%;1~11月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891.7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村消费品销售11580.9亿元,同比增长8.3%,城市销售快于农村2.4个百分点。城镇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由于受2000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农产品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前3个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500元,同比增长2.5%,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低5.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几年低于城镇。由于农村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启动,消费需求扩张的后劲不足。

三、2001年经济走势展望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端,是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起步之年,我国将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做好2001年的经济工作,保证“十五计划”和第三步现代化战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持2001年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我国已经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扭转了近两年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物价指数止跌企稳,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国内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预期转好;当前我国主要产品潜在供给能力较大,物价水平、利率水平都处于历史低位,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有较大空间。我国即将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在当年就体现出对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短期效应,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进入中国。从利用外资协议金额变动趋势看,2001年利用外资规模有望回升。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将大大拓展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空间。

当然,也应看到,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促成2000年经济回升的政策性、外部性、短期性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存在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从政策性因素看,促进外贸出口的重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已经没有多大新的空间;促进消费的重要政策——延长节假日、调整工资、征收利息税、储蓄实名制等政策效果将会递减;促进投资的重要政策——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技改投资财政贴息已经实施,国债投资每年基数逐步提高,即使保持1年1500亿元的国债投资规模,对投资新增额的贡献也将是减弱的。因此,宏观经济调节的短期政策因素在2001年的刺激力度很难超过上一年。

从外部因素看,2000年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趋好,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欧洲经济增长加快,亚洲复苏势头强劲,拉美及中东欧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有所改善。但这一势头在2001年将有所减弱,原因是世界经济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放慢趋势,欧元走势波动对欧元区经济走势的影响扑朔迷离,东南亚有的国家有再次出现金融动荡的危险,油价高企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中仍有许多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不平衡问题未获解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GDP增长率2000年为4.7%,到2001年则减弱至4.2%;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由2000年的10%减弱为2001年的7.8%。显然,国际经济环境2001年可能稍逊于2000年。

从企业效益看,2000年国际上基础产品价格上涨是对前几年价格过度下跌的矫正,价格上涨带动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因素2001年将很难再现;国内连续7次降低利率和“债转股”等对企业效益回升的短期效应也将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提高效益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企业付出艰苦的努力。另外,2000年外贸出口、工业生产、消费品零售额等高增长率都是建立在上一年低基数的短期因素基础上,随着2000年基数的抬高,外贸出口、消费品零售、工业生产增幅2001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难度加大。

综合考虑影响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我们对2001年经济走势作一初步预测。

经济增长率。2001年我国政府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这将有助于我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望达到7.5%左右。

通货膨胀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水平,受2000年国际油价、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的滞后影响,我国2001年将出现以成本推动和政府调价为主因的价格水平温和回升。但国内潜在的供给能力依然很强,有效需求不足仍将制约价格总水平的回升,因此,价格涨幅不会太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果政府国债投资保持1500亿元规模,加快放宽社会投资准入领域的步伐,适当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条件,并在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加上外商直接投资恢复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可以达到8%左右的增长率。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1999年国家政策性提高收入的翘尾影响逐步消除,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效应趋于弱化,起主导作用的城镇消费热点尚不成熟,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中,所以,如果没有促进消费的重大政策出台,2001年消费需求将平稳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与2000年持平,实际增长率为8%左右,略低于2000年水平。

进出口总额。加入WTO对进口和出口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靠我们努力争取才能实现,而对进口的推动作用则是很容易实现的。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增加对国外设备的需求,外商直接投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会带动进口上升,2001年进口商品总额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如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东亚经济复苏势头不出现逆转,出口商品总额可以争取达到10%左右的增长,但外贸顺差可能进一步减少。

四、2001年宏观调控对策建议

1.坚持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适当调整国债用向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西部大开发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都需要继续增加投入。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变化并考虑到不过多增加今后财政还债的负担,我们认为,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应保持原有力度,但国债用向可作适当调整以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建议将国债投资1000亿元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500亿元年初列入预算。前几年开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尚余数千亿元工作量,今后两年每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主要保证已经开工的项目早日完工,发挥应有的效益,为经济进一步回升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建议发行500亿元的西部开发专项国债,作为国家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的启动资金。为了进一步发挥国债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建议适当增加财政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贴息规模,2001年起应取消享受技改贴息优惠政策的企业所有制限制,技改贴息要坚持技术进步标准,对国内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技改投资项目确实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准、市场前景良好的都可给予贴息优惠,要特别重视对装备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其它可以带动结构升级的技改项目的贴息支持。

2.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000年下半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重新回落,11月末与6月末相比,狭义货币(M[,1])增幅已经回落6.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已经回落7.2个百分点。联系到10月份以后三大需求增速全面减缓的趋势、银行超额储备偏大、实业投资与证券投资市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必须强调金融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2001年要在流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做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建议对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实行零利率政策,并再次降低银行准备金利率,鼓励银行用好、用活信贷资金。要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增加银行间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强银行间市场的覆盖范围,并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加快发展票据市场,提高再贴现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地位,发挥再贴现传导比较直接的作用。中央银行可以以再贴现的形式扩大对中小金额机构的再融资,必要时也可给予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重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和非国有企业在传导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要加快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上市、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规范化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疏通信贷资金投放到非国有企业的渠道,改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要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以经营效益为主要考核目标,适当提高绩效奖励力度。要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和有竞争力的证券公司,要切实转变监管理念,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上市公司任意改变募股和配股资金用途、欺骗股东的做法要严肃查处。要积极稳妥地组织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3.进一步启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要依靠体制创新,激发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内在活力,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机制。投资方面,当务之急是将拟向外资开放的投资领域率先向内资企业开放,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准入领域,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甚至由民间资本全额投资、自主经营、政府监管;要改革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除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案仍须审批或核准外,国家产业政策允许而又不需要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议逐步实行投资项目备案制,形成“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银企自负盈亏、鼓励合理竞争”的投资新体制。消费方面,各地要进一步清理调整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限制消费政策,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着手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落实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清理住房二级市场的限制政策,做好住房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清除限制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将汽车由奢侈品定位变为居民耐用消费品定位,大幅度减轻居民买车用车的税费负担,鼓励汽车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将汽车培育为下一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后续消费热点。2001年在省市县机关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后,可考虑适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同时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和适当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对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抓紧统筹规划,确定方案,做好试点,逐步实施。

4.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要抓紧清理和改革各级政府不符合国际规范的涉外经济体制、政策和做法,重点转向鼓励出口企业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升级,对出口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予以政策支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广泛开展WTO规则的宣传和培训,抓紧培养一大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引导企业善于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在基本保持现有的出口产品退税率水平基础上,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优化出口结构的要求,分批逐步实行按国际惯例的全额退税。要坚决规范整顿企业出口产品定价行为,制止部分行业、产品出现的国内企业相互压价的行为,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起诉,并建立国内反倾销机制。进一步打击出口骗税,改变对出口经营权重审批、轻管理的现状,对外贸出口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凡参与骗税或不符合退税条件的企业,坚决取消共出口经营权。逐步扩大银行、保险、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积极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形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

5.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一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中央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减负还要同简政结合起来,因为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支出膨胀,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惟有精简机构和人员,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国家增加投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安排一些以工代赈项目,其他建设项目也要尽量给农民创造增加劳务收入的机会。要全面规划,城乡统筹解决扩大农民就业空间问题。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城市化,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标签:;  ;  ;  ;  ;  ;  

200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1年展望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