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旅游论文,视角论文,生产要素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受经济政策、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区域条件等因素影响,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发展的局面,旅游经济更呈现梯度、低效率发展。覃成林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它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1]。从各种研究结果看,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不仅是经济利益的竞争与均衡,更是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表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在落后地区,依据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是平复梯度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西部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1999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旅游业被定位为西部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如今,十年过去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的旅游经济梯度和产业效率是否有所改善,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论文拟用各省的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效率的相对差异比较来寻找答案。
1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区域差异的研究总是针对特定的大区域中特定的区划系统展开的[2]。对于全国尺度的区域差异比较,从空间尺度上学者们多以省为单位。从方法上看,主要有单指标差异量度法和多指标综合测算法两种。单指标度量主要通过计算所选指标的绝对差异(极差、标准差、离差等)和相对差异(极差系数、标准差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比率、基尼系数等)来测度区域差异。其中,标准差和变异(差)系数是应用最广的方法。覃成林在研究我国经济的区域差异时采用各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各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值的离差和比率来衡量[3]。
在旅游研究中各指标时常混合应用,多采用单指标差异量度法。指标选取上,受旅游统计的限制,国内学者一般采用统计较全的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也有采用旅游总收入、星级饭店床位数、旅游密度等指标。量度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计算所选指标的标准差和变异(差)系数。张凌云、陆林、王良健等在研究我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时也采用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二是计算所选指标的洛伦兹曲线[4-6]。张凌云、吕帅等在采取变异系数计算的同时,运用洛伦兹曲线法,以游客量百分比为纵轴,省区量百分比为横轴求得游客量的洛伦兹曲线,以进行区域差异比较[7]。三是计算所选指标的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法相似。唐留雄、叶护平等以基尼系数为测算指标,分析了我国国际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8-9]。四是计算所选指标的泰尔指数。叶护平等、敖荣军以泰尔指数为指标测算了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10]。五是其他方法。如因子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旅游密度指标等。张艳平根据标准化后的因子得分,借助Arcgis软件,结合定性判断对我国各省入境旅游进行分级和波士顿矩阵分析[11]。杨建明根据人均旅游收入、旅游密度、星级饭店床位密度和公路网密度四个指标的综合评判[12]。早在1990年代,学者施耐尔在研究英国旅游业发展时就应用旅游密度对英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比较[13]。
规模与效率是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论文从旅游产业要素投入的视角出发,主要考察我国旅游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旅游收入的空间差异。考虑到国际旅游人数不能全面反映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而旅游密度、旅游总收入等指标又超出了旅游产业核心部门的范围,属于宏观旅游经济的范畴,因此论文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对旅游企业①的统计口径,采用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旅游营业收入等作为投入和产出指标,从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的视角来反映各区域旅游产业的投入和盈利能力;并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分区标准②,选取各省级旅游行政单位的年度旅游固定资产原值、旅游业营业收入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差)系数方法来测量区域差异,并辅助应用基尼系数测算法来做差异程度判断;还运用DEA方法对区域旅游生产效率进行比较。论文所涉及的旅游数据均采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3-2009),所涉及的人口等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9)获得。计算各项指标的主要工具为EXCEL、Eviews、SPSS和EMS软件。
2 旅游经济生产要素及其产出的空间差异
2.1 计算方法
2.1.1 变异(差)系数及其算法。变异(差)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变异系数越大,区域相对差异越大;反之亦然。变异(差)系数的计算式为[14]:
2.1.2 基尼系数及其算法。基尼系数是测定区域差异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为比例数值,在0—1之间。可采用下式进行计算[14]:
G=(b-1)/(b+1) (2)
I= (3)
式中:G为基尼系数;b为参数;R为区域个数的累计数与全面区域总数的百分比;I为各区域人均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拥有量(人均旅游业营业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的、与R相对应的累计数与全国人均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拥有量(人均旅游业营业收入)总和的百分比。其中,b值根据I=,用I、R数据用软件Eviews5.0回归而得。
2.2 计算结果
2.2.1 生产要素投入的空间差异。以1993-2009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2-2008年间的我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原值作为要素投入的衡量指标,计算其变异系数及基尼系数。具体如表1所示。
从计算的结果看,1992-2008年间旅游产业的区域差距一直在逐步缩小,除少数年份存在波动外,区域差距下降区域显著。旅游业固定资产原值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起步入合理区间③,并稳步下降(图1)。
图1 1992-2008年我国旅游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
2.2.2 旅游业产出的空间差异。与旅游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相对应,旅游营业收入是其运营绩效的重要表征。论文运用1993-2009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92-2008年间的旅游业营业收入的变异系数及基尼系数,以衡量各省要素产出的差异。具体见表2。
从计算的结果看,1992-2008年间,除少数年份存在波动外,区域差异总体处于稳步下降趋势,但其下降幅度略低于旅游业固定资产原值的下降幅度。2000年后,旅游业营业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合理区间,并稳步下降(图2)。
图2 1992-2008年我国旅游收入变异系数、基尼系数
3 要素投入—产出的DEA相对效率差异
3.1 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DEA方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库伯(W Cooper)和罗兹(E Rhodes)等于1978年首先提出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方法。DEA的基本模型是C2R,其内涵是: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论文计算相对效率时采用EMS1.3软件,该软件可计算超效率,即在有效的基础上进行相对有效的排序。因此,会出现大于1的值。但此处大于1并不表示规模收益递增。若小于1,则第j个DMU效率相对无效率。非有效单元的效率值定在0—1之间,其值越小,该单元效率越低,表示非同时技术效率最佳和非规模收益不变。
3.2 我国旅游业要素投入产出的DEA相对效率
3.2.1 旅游业投入—产出有效性的DEA检验指标。根据我国旅游产业数据,论文从经济学生产要素的理论出发,以旅游业固定资产、旅游从业人员、制度和知识进展四个方面的投入来描述旅游产业投入要素,以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作为产出。下表给出了以上投入和产业要素的具体指标。
3.2.2 计算结果。为观察最近十年我国各省旅游投入—产出效率,并对各区域效率进行比较,论文以1998-2007年间的各省数据为基础,对其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由于2008年旅游业经历较多灾害,损失较大,为非常态发展,不进行效率测算。测算时,首先分别计算出30个省级行政单位各年度的旅游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的DEA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地的十年平均DEA效率。
从比较的结果看,东部地区的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典型的梯度下降格局,而且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表4)。
3.2.3 对各省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类。将表4的结果按DEA效率有效和无效进行分类。1998-2007年间,我国旅游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有效的仅有广东、北京和上海三地,其余均相对无效率。在有效率的地区中最好的是广东省,其次是北京,再次是上海。将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年相对效率的平均值进行排序、分类,江苏、浙江和天津略好,相比而言,西部省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大多处于最差的一级。从分类的结果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其旅游要素的投入—产出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区域,其投入—产出水平则表现为相对低效率(表5)。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①我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从测算的时间1992年开始计,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基尼系数在2000年前基本上都大于0.4。以此为拐点,随后逐步进入均衡状态,变异系数逐年减小,正逐步从梯度发展到均衡发展转变,良好的势头持续至今。生产要素积累、盈利水平与东部的距离逐渐缩小,将为西、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②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处于良性状态。2008年,我国旅游业要素投入的变异系数为1.67,基尼系数为0.28;旅游营业收入的变异系数为1.96,基尼系数为0.29。基尼系数在0.2—0.3时,表示比较平均。变异系数<2,说明区域差异较小。总体上,我国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处于合理区间。
③我国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区域差距突出。从DEA分析结果看,我国旅游产业要素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差距很大,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12个省的平均相对效率得到88.27%,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以广东、北京和上海三个区域最优。尤其是广东,持续多年的相对效率均有效,在各个省份中旅游产业运行绩效最好。从各省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分析结果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旅游业要素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较高。
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从199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旅游业作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期间,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基尼系数及变异系数的测算结果看,2000年开始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均衡,这与西部大开发的时点基本一致。说明大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策推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⑤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产业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且西部地区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大幅提高了对其差异化制度供给和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较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减少,但从根本上讲,由于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主体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的市场化体制,是旅游业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4.2 对策分析
通过对1992-2008年我国各省旅游业固定资产原值、旅游业营业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的测算,对各省要素投入及产出的相对效率测算发现,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因此,要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并着力解决。
①力推产业转型,提高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素质。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的流向总是趋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方向。尽管当前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指标处于合理范围,但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相对效率东、西部差异很大,需要西部地区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产业转型的机遇重点突破。要不断推进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与商贸服务、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增加旅游企业的科技含量,以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进步;要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要适应市场需要,逐步、有序地推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化的产品转型;要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和储备,提高产业劳动者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强化区域和国际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
②构筑旅游发展域面,带动区域旅游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点带面、以面促进区域发展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东部旅游发展历程如此,西部旅游发展的过程依然。以重要的旅游点带动旅游地的发展,形成旅游发展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其他旅游带形成联系,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网络,优化市场配置,共享各种资源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西部地区目前已形成以云南、四川、重庆为极核的旅游业发展增值极,其辐射作用在不断扩散,并逐步形成以昆明、成都、重庆、桂林、贵阳为中心城镇的发展域面,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但这些发展域面还有待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网络衔接,从而推动西部旅游业加速融合东部经济。
③增加制度供给和资金倾斜,加速东部地区对西部的扩散过程。运用国家层面的产业指导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区域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其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将加快物流、人流从东部流向西部的速度,加快经济发展的扩散过程。
注释:
①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此处旅游企业是指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其他旅游企业等纳入全面同国际报表的旅游经营单位。
②全国共32个省级行政单位,两个特别行政区。实际计算中,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将直辖市重庆并入四川省计算,又因台湾、香港、澳门获得相应数据较难,不进行比较,故文章的计算口径为内陆30个省级行政单位。全文同。
③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为0.3—0.4时,表示相对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