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版”文言招商补偿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版”文言招商补偿_初中语文论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人教版论文,注释论文,初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时,发现个别文言文注释欠精当,有可商榷之处。有些古今用法不同的词当注而未注,现胪择数条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此二句中的“翻”是一个古今词义和用法明显不同的词,但课本没有作注。“翻”的本义是“飞”,《说文解字新附·羽部》:“翻,飞也。从羽,番声。”引申有“翻卷”“翻腾”“翻转”等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翻”,就是“翻卷”“飘动”的意思,是说雪天风大天寒,辕门外的红旗被狂风吹掣,看上去似冻得僵硬不能飘动。其实这是视觉效果造成的独特感受,红旗在狂风的强力作用下,基本扯成平面,作者写出了雪天太冷使其冻僵而不飘动了的意境。

“翻”虚化为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这种用法在文献典籍中不乏其例,如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卧疾穷愁》:“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翻”就是这种用法。作者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感慨多年在外漂泊,回乡后可能故友多去,人事全非,反而和乡人因生疏而不相识了。表达了世事变迁,恍如隔世的一种惆怅和悲凉之情。现代汉语无此用法,应该注明。

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课本注:〔迁客〕谪迁之人,指降职远调的人。此注涵盖过于偏狭。

首先,“迁”无降职义。据沈小仙、黄金贵先生《“迁”有“降职”义吗》一文考证,“迁”字单用并无降职义。沈文认为,“迁”字单用时多为升职义,而因事犯罪或受牵连贬职常用“左迁”。文献中的“迁官”“迁吏”“迁客”虽可用来表示被贬谪放逐的官员,但并不重在表示职位的降低,而是重在强调迁移任职的处所,仍是“迁徙”“迁放”义。因此,常用词“迁”在表示职官时,泛指职位的变动,是“调职”“迁散”的意思。笔者也翻检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发现在辞书中“迁”字表示“降职”的义项下,所引书证大都是“左迁”“迁谪”“迁放”“迁削”“老迁”类的复合词,可知词典对此问题的推敲也欠严密。因为“迁”的本义是“登”。《说文·辵部》:“迁,登也。”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也基本侧重“迁升”“迁移”“迁居”。如《尔雅·释诂》:“迁,徙也。”典籍中常用“右迁”“累迁”“左迁”“迁谪”“迁放”“迁削”等表示官职的升降,这是因为“左”“谪”“放”“削”都有“贬降”义,“右”有“尊崇”义,“累”有“累加”义的缘故,实际上“迁”是个中性词。笔者以《史记》为例,考察了“迁”字的用法,除去人名、复合词等因素,共检出单用约190例,其中72例表示“升职”义。如《史记·傅靳蒯成列传》:“以骑都尉从击代,攻韩信平城下,还军东垣。有功,迁为车骑将军。”其余均表“迁徙”“迁居”“迁放”义。如《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史记·高祖本纪》:“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表“贬职”义时,基本用复合词“下迁”“左迁”“迁逐”“迁降”等,如单用“迁”字,则另在后面加带宾语,以表明降低的身份或职务。如《史记·晋世家》:“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静侯灭晋侯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家人”指平民。此可佐证沈文的观点是正确的。

其次,“迁客”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迁客”一般可指“贬谪远调之人”。但从广义的角度说,文献中的“迁客”并非都指贬谪之官。“迁客”一词较早的文献用例见于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李善注:“《汉书》曰:‘匈奴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羊。’”这里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句中的“迁客”是动词,此句是“迁徙客使于北海上”的意思。因历史上朝廷对因事犯罪遭贬谪的官员常采用流放的处罚方式,“迁客”便在文献资料中常用来指遭贬斥放逐之人。如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就是李白在流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遇见故人南陵县令韦冰时的自称。古人重朝官而轻外任,迁调外任便有疏远贬降之嫌,故外任之官也常称“迁客”。如白居易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迁忠州刺史,之后时有迁调,或在朝廷任职,或在地方当官。在地方任职基本是迁调外任,并非贬谪。但也在诗文中常称自己为“迁客”。如《岁晚》:“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本篇课文也在“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注下说:“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可知“调任”也称“谪”。词义的发展常常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所以,“迁客”一词也便在“迁放之客”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内涵。如李白《拟恨赋》:“或有从军永诀,去国长违,天涯迁客,海外思归。此人忽见愁云蔽日,目断心飞,莫不攒眉痛骨技血霑衣。”这里的“迁客”指的是从军的征夫。宋代张舜民《画墁集·郴州送许叔献员外赴道州》:“岭下为迁客,人中得老成。传经汉丞相,授讲鲁诸生。五斗青衫色,三湘白发茎。话言犹未尽,要作道州行。”题下注云:“许在江淮间讲学甚久。”此处的“迁客”指的是云游讲学的人。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拄拐看花》:“宋刘跛子,青州人。常拄一拐,每岁必至洛阳看花,馆范家园,春尽即还。为人谈噱有味,范家子弟多狎之。又张丞相天觉招自荆湖,适刘跛子与客饮市桥,闻车骑过甚,都起观之。跛子挽丞相衣,使且共饮。张因作诗曰:‘迁客湖湘召赴京,车蹄迎迓一何荣!争如与子市桥饮,且免人间宠辱惊。’”这里的“迁客”指升迁入朝的张丞相。元仇远撰《山村遗集·寄董无益》:“迁客无乡难避祸,饥民失业半充军。”这里的“迁客”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清陆廷灿《续茶经》:“自古名山留以待羁人迁客,而茶以资高士。”这里的“迁客”指旅居在外、客居他乡的游子。可知“迁客”一词可泛指因故迁居异乡之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词语,有时因时间、地点、心境的不同,不排除自嘲、比拟等因素,不应过于拘泥,理解可宽泛一些。我们不否认作者此时正处在被罢参知政事,离京出任地方官之时,文中抒发的是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也被称为贬谪文学的典范。但如此壮观的巴陵胜景,岳阳楼名胜以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独特地理位置,怎能只有被贬谪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在此聚会呢?无妨将课文中的“迁客”看成一个意义涵盖更广的泛指,应包括因升职或降职而迁调的官员以及旅居他乡的游子商旅等,可释为“迁徙旅居他乡之人”,这样方可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开阔意境相呼应。只有涵盖了各类不同的人物,才能在览物之时产生不同的感情,如果只有贬官逐臣和失意的诗人,那只能产生抒悲泄怨的感伤之情。

至于“骚人”也不应狭义地理解为“失意的诗人”。课本注:“〔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就很妥帖。如宋代苏辙《栾城集·次韵吴厚秀才见赠三首》:“骚人思苦骨巗崛,百里携诗相就谈,故作微词挑迁客,不嫌春雨湿归衫。”这里的“骚人”就是诗人的一位诗友。当然在具体文章中,也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可泛指诗人,也可特指得意或失意的诗人。这须根据文章背景和特定语境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既然课文中的“骚人”泛指“诗人”,为什么与其对文的“迁客”就不能泛指“迁徙旅居之人”呢?

三、“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课本注:〔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长”释为“大片”,欠精当。“长”在用来指天空时,是“广大、辽阔”义。而“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较宽泛。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说“烟雾弥漫”时,多指弥漫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烟”字从“火”,《说文·火部》:“煙,火气也。烟,或从因。”本义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合气状物,呈黑、白等色”,但也“指烟状物,如云、雾等”。现代汉语基本侧重使用本义,而古人在写景句中用“烟”则多指“云雾”。如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青袍仙掌下,矫首凌烟曼。”“曼”指天空,“烟曼”即“云霄”。课文中的“烟”应指像烟一样的云霭雾气,如《汉语大词典》释“烟色”“云烟”为云雾迷蒙的景色。“烟霞”“烟霭”为云雾、云霞。“烟光”为云霭雾气。“烟岫”“烟岑”指云雾缭绕的峰峦。“烟浦”为云雾迷漫的水滨。“烟空”指高空,缥缈的云天。“烟月”指云雾笼罩的朦胧的月色。“烟虹”指云天中的彩虹。“烟霄”指云霄。这些词语中的“烟”均指似烟的云雾。课文此处描写的是春景,当阳光明媚时,晴空万里,波澜不惊,湖光山色,一碧万顷,沙鸥自由翔集,游鱼悠然沉浮,岸边和河滩上的花草郁郁葱葱。当辽阔无垠的天空云消雾散时,玉轮东挂,光照千里,水光月色,明丽静谧,渔歌唱和,气氛怡然。即景抒情,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则自然喜气洋洋了。“长烟一空”应解释为“长空中云雾完全消散”,更贴近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墨子·公输》)

课本注:〔然〕但是。此注误。此句的“然”应断开。这里的“然”是代词,指代上文所述“公输盘服”这一情况,可译为“既然如此”“这样”。此用法文献中不乏用例。如《荀子·尧问》:“人人皆以我为好士。然,故士至。”《韩非子·难三》:“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污秽为私者必知,知者必诛。然,故忠臣尽忠于公,民士竭力于家,百官精魁于上。”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也将此句断为:“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原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课本注:“(然)在这里的意思近于‘既然这样’。”老教材解释得很妥帖,新教材没必要另辟新解,且理解有误。“然”在此处之所以不能释为“但是”,是因为“然”作转折连词时,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即含有转折的意思,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如《史记·河渠书》:“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本篇:“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细读以上两组不同类型的例句,可明显体会出前者的复指特点和后者的转折意味,区别很明显,不应混淆。如按课本注释,则此句译为:“但是为什么不停止呢?”文理欠顺畅,不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止呢?”切合文义。

标签:;  ;  ;  ;  

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版”文言招商补偿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