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公路快速客运经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宽[1](2020)在《WH集团的定制客运模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各道路客运企业关于定制客运模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学习并借鉴中外学者的成熟研究成果,结合WH集团对定制客运模式管理的情况,以理论基础为依据,以实际情况出发,探究WH集团目前所面临的形势。通过对传统客运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并对定制客运的概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学习,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对WH集团定制客运模式管理进行研究,分别从平台建设、网约车、在线租车、定制班线等业务板块进行分析,阐述当前社会形势下传统客运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分析制定相应的业务板块的定制模式方案加以优化,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客户满意度来反映方案的可行性,表现出定制客运模式运行所带来的服务方式具有更优越的适应性,客户满意度标志着方案的成功程度,同时也能反映企业按照本方案运营而获得的收益情况。本研究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深挖其定制客运模式的潜在价值,对传统客运企业助力转型升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借鉴了定制客运的理论知识与成功案例的经验,以WH集团定制客运模式管理研究为目标,分析综合现状及发展战略,将其定制客运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深挖定制客运的潜在价值,拓展WH集团定制客运的业务领域,创造更高的价值,助力传统客运企业转型升级。
郑资锴[2](2020)在《大湾区城际道路定制客运模式研究 ——以广深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在四大湾区中经济总量居第二位,人口、土地面积、港口和机场吞吐量均居四大湾区之首。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的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即将驶入发展快车道,进入全面开放新格局。结合纲要中对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出的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等要求,构建大湾区完善的城际交通体系,推进粤港澳大公共交通一体化,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促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的重要基础条件。本文据此开展了对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模式研究,并以广深线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首先,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大湾区城市的整体概况和大湾区城际交通状况,总结得出大湾区城际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在供给侧层面、行业定制化应用层面和法律法规层面分析城际定制客运出现的必然性,为后文开展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模式研究打下基础。其次,本文对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进行了研究,对比和分析了班车客运与定制客运两种交通模式的发展特征和优缺点,并对城际定制客运的多阶段发展进行历程回顾,总结出定制客运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城际定制客运试点改革发展案例和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新零售思想重构“人”、“车”、“场”的出行概念,据此分析城际定制客运商业模型的变化,并对基于新零售模式的城际定制客运服务能力提升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对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形成建模思路,提出模型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以广深两地城际定制客运需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并根据结果对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优化提出建议。
冯海平[3](2020)在《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农村交通服务质量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村群众出行,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农村客运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较差以及农村客运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因此,做好“村村通客车”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以城市交通、区域交通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农村交通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村村通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管养等方面,研究“村村通客车”政策的理论和文章并不多。目前,广东省是全国未达通客车条件行政村比例最高的七个省份之一,广东省提2020年实现“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因此,研究“村村通客车”政策具有典型性,对不断完善农村客运发展体制机制有积极作用,对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有一定参考作用。本文分析了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可用资源不足、群众满意度低、监管不到位、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等问题,指出了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原因有思想重视不够,观念认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政策配套不完善;考评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最后,应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加快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需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创新理念;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配套;完善“村村通客车”绩效考核等措施。
李童[4](2020)在《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文中指出广东是我国最早发展铁路的地区之一,在我国铁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01年开始,先后有广三铁路、潮汕铁路、广九铁路华段、新宁铁路、粤汉铁路等动工兴建并建成通车,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更有新的发展。它们的建设与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是广东乃至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见证。然而伴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的铁路线路已不再适应当代需求,广东铁路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形成大量铁路工业遗产。这些铁路工业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独特,成为广东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空间见证。文章首先对广东铁路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别研究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的多条铁路建设历程,阐明了铁路的建设背景、选线依据、站房建设、通车意义等,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成果,本文阐述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背景,并归纳出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产现状。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分析总结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及特征,提出了遗产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最后,本文结合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现状,揭示了当前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明确了遗产的分级保护策略。同时,本文从制度、规划、建筑及景观个体层面提出了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建议,以实现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刘瑞红[5](2020)在《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自从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铁路甚至成为近代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生死线”,战时对于铁路无论敌我,该利用时就必须利用,该毁弃时也必须尽可能毁弃,否则都意味着失败。是利用,还是毁弃,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如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决策,从战略战术上适时地利用或毁弃铁路,往往成为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死线”是铁路战争中对铁路的精准战略定位,它有时表现为进攻线、有时表现为防御线和封锁线、有时意味着生命线、有时意味着死亡线。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意义上的“线”,取决于铁路掌握敌我之手和如何对待铁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死线”作用。本文着眼于铁路和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内容展开。明治维新之后,铁路逐渐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利用铁路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日军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破坏和摧残。为了保持其在华侵略的输血管道铁路的畅通,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铁路实施殖民化管理,并采取了一些利于铁路维护和运营的措施,如修复旧路并修建新路、推行“爱路运动”、实行铁路联运等措施,以增强铁路的运输力。日本在沦陷区铁路运输以军运为主,同时肩负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破袭战的开展,给予了日军铁路修复、新筑、营运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保持铁路畅通。铁路为战争的交通利器,因而做好铁路战备十分必要和重要。国民政府铁路战备主要表现为将铁路纳入战时轨道,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完善铁路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等。同时国民政府又改善和充实了一些铁路线路的铁路设备,如抽换重钢轨、枕木及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车辆增强运输能力,增设电信设备,统一车辆调度,增筑和改进防空设备,增加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率,购储行车及紧急修理材料。另外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些战备铁路的修筑,如贯通粤汉铁路、修筑苏嘉铁路、修筑钱塘江铁路大桥等。最后国民政府还加强了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如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合作、策动铁路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储备铁路人才等。铁路建设与运输决定了战争的机动性。由于日本沿铁路线快速推进战争,致使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铁路大部分沦陷,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为了保障大后方与战争前线及国际间的交通联络,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新修筑了一些铁路线。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铁路的抗战运输力,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建设和管理措施,如完善铁路设备、强化联合运输机制、铁路线段联合办工、人事策励、交通机关与军队协同作战等。战时铁路运输主要以军运为主,同时兼顾非军事客货运输。由于战火的摧残及战时铁路器材、燃料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战时铁路的运输力,并致使铁路运输呈现不平衡性。虽然战时的环境制约了铁路运输效力,但是在铁路员工的奋勇斗争下,铁路还是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由于其自身的运输优势,被视为本国国防的“国之重器”。战争时,铁路不仅是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交战双方的“生死线”,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战争的直接武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发起的诸多战役,皆围绕破坏铁路的运营或争夺铁路干线的控制权而展开,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由于日军对中国铁路交通线的破坏和摧毁,致使中国的铁路随着国土的沦丧而不断地撤退和沦陷,而中国铁路员工在铁路撤退中奋勇抢拆、抢运,始终保持与军队共进退,以及在铁路沦陷后依然在沦陷区坚持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等行为,皆表现出了抗战期间铁路员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抗战14年,日本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以及中国军队为时局所迫对铁路的自行破坏和拆除,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铁路的巨大损失,如铁路设施、产业设备、财产、营业以及铁路人员的损失等。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后,已经开始进行铁路复员的筹划与准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铁路接收与复员目的是为了打内战的需要,这不仅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和反动的本质,而且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铁路军事斗争,最终致使国民政府接收铁路和恢复交通的企图破产。通过对铁路与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铁路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加大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铁路事业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与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铁路的存亡;铁路在战争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运任务,也兼顾了非军事客货运输,但军事运输为其主要方面,但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运输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铁路是大国重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铁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但铁路本身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魏一萍[6](2020)在《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和公路作为综合运输系统中较为普遍且十分重要的运输主体,它们之间的彼此协作、相互竞争,能够更好地发挥公铁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能,进而充分释放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活力。因此,研究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以及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三个维度对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旨在理论分析、现状总结的基础上,运用DEA窗口模型与协调度计算模型,计算出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即:铁路客运、铁路货运、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四个子系统的运输效率;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即:公铁客运系统、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度;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从省域和区域两个层面对协调度水平予以评价分析,总结出我国公铁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我国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客、货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能混为一谈,原因在于同一省份的铁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公路客运效率与货运效率的差异性都是比较大的。第二,对于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的提高,应从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与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虑。其中,公铁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完善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及其换乘系统、构建集散协同信息平台以及加快两种客运方式的接驳发展三个方面开展;公铁货运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以从加强铁路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地方特色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构建信息化平台三个方面开展。第三,对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提高可以从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等方面展开。
吕希[7](2020)在《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车客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提供着基础性服务。成都市班车客运政府管理部门一直以来将班车客运管理作为部门核心工作常抓不懈,在维护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秩序、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民航、高铁、私家车等出行方式的不断发展,成都市班车客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逐年下滑,班车客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部门对班车客运行业的管理方式逐渐落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班车客运行业的持续向好发展,各方面弊端日趋凸显。本文从成都市班车客运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角度出发,从班车客运市场及其管理的现状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重点针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当前行业管理部门在班车客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和行业的不良影响;论文的目的和难点是如何结合目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水平,促进成都市班车客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第二部分为班车客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及管理的现状,结合成都市班车客运相关统计数据和对行业管理部门及班车客运经营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内容,从成都市班车客运企业及已开班线基本情况、班车客运市场面临的内外部冲击、班车客运法规政策制定和执行现状、班车客运管理部门内部现状、班车客运执法监管现状、班车客运转型升级现状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反映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面临的新要求;第四部分为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分析,从法律法规、管理部门、管理方法、发展规划等方面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改进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行业法规政策建设、优化管理部门结构、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做好行业布局规划等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熊辛格[8](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认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李媛琳[9](2020)在《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客运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心系民生的基础服务行业。我国的道路客运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阶段,二是粗放型发展阶段,三是规模扩张与集约化发展阶段,四是综合运输发展阶段。道路客运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经营方式和发展趋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改变。近年来,随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加速建成,道路客运受到来自高铁、航空、私家车、网约车等冲击,使得整个道路客运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客运量、客运收入等均出现断崖式下滑,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道路客运企业到了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供给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是一家具有70年历史的老牌客运企业,目前集团内部存在营运主体多、小、散、乱的缺点,且现有的客运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X集团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今,道路客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鉴于此,本文以X集团为个案进行剖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和发展出路。通过优化客运模式的方式,依靠新模式、新思路、新技术,抓住机遇,找准定位,迎接挑战,为X集团转型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其他传统客运企业提供参考和帮助。首先,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运输需求、运输供给、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通过对X集团现有的客运模式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客运模式已无法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同时X集团出现了管理理念落后、集约化程度低、信息化运用程度不足等问题;然后对X集团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法,指出了X集团寻求转型发展,优化客运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构建X集团自身的客运系统,合理配置集团内部客运资源和运力资源,创新调整传统客运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走好定制客运的新模式,盘活现有客运市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优化客运模式,提升企业效益也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措施来得以实现。通过本文的研究,虽然X集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针对自身的客运模式作出优化的方案是可行的。在综合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客运企业只有向定制化、集约化、互联网化、多元化方向转型,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既能在稳住传统客运的地位,又能帮助企业重回信心,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王超[10](2019)在《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设计 ——以六盘水西客运站为例》文中认为汽车客运站的建筑设计理念伴随社会政治、城市规划、经济增长以及人们观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各个时期的汽车客运站设计及建设都保留典型时代特色。分析其内部功能及交通组织特色,可以探求其所映射出来的社会制度更新、经营管理、规划引导等方面的规律。汽车客运站的形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纯车站发展到如今的追求一体化的综合枢纽,其背后隐含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交通服务的发展。深刻印证了建筑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定律。本文基于汽车客运站的发展历程,研究我国各时期社会政治下客运站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变革对客运站设计的影响,分析“以商养站”概念的提出及其影响下的客运站建筑设计特点,剖析在其他交通形式的补充与冲击下汽车客运站的设计定位,进而预测汽车客运站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以当前各行业标准、规范对汽车客运站的要求和指引为蓝本,分析当代汽车客运站概念提出的时代局限性,分析当代汽车客运站的现实发展,并充分认识到当前各部门管理及设计规范在现实设计指引方面的不足。通过涵盖一线发达地区到三线小型城市汽车客运站的建设实例,进一步分析当代汽车客运站建设的成功之处及面临的困境,也佐证时代发展对客运站功能复合化的要求。最后,本文以我国大交通发展为背景,从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十三五”规划,解读、分析并进一步寻求我国政策层面对将来一段时期的汽车客运站的发展指引。借鉴已成熟发展的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重点剖析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交通属性与商服属性的互动关系,研究交通建筑复合商服功能实现一体化的趋势,并总结交通与商服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策略。本文以六盘水西客运站建筑设计实践为例,通过项目前期研究、工程可行性分析、建筑方案设计进一步论证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通过建设必要性、市场需求、财务分析等研究,寻找客运站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交通规划、城市扩张的关联,确定汽车客运站建设的可行性,并确定适宜六盘水德坞新区的汽车客运站建设目标。通过交通与商服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策略,从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竖向设计等具体设计,阐述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设计的具体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六盘水西客运站建设实践,能为当下汽车客运站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广东公路快速客运经营模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公路快速客运经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WH集团的定制客运模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应用前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传统客运行业与定制客运模式理论概述 |
2.1 传统客运行业 |
2.2 定制客运模式理论概述 |
2.2.1 定制客运的出现 |
2.2.2 对定制客运模式理论的理解 |
2.2.3 定制客运的发展思路 |
2.2.4 发展定制客运模式的方法 |
第3章 WH集团客运现状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政治(Political) |
3.1.2 经济(Economic) |
3.1.3 社会(Social) |
3.1.4 技术(Technological) |
3.2 WH集团客运市场分析 |
3.3 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平台搭建问题 |
3.3.2 网约车业务问题 |
3.3.3 在线租车问题 |
3.3.4 业务发展不全面 |
3.4 发展趋势 |
第4章 WH集团“互联网+客运”定制业务 |
4.1 信息平台建设 |
4.1.1 可持续性信息平台发展分析 |
4.1.2 信息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4.1.3 WH集团构建信息平台的优势 |
4.1.4 构建WH集团特色信息平台的方法 |
4.1.5 完善信息平台业务 |
4.2 网约车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
4.2.1 网约车业务发展思想 |
4.2.2 完善网约车业务的对策 |
4.3 在线租车业务联网服务 |
4.3.1 在线租车业务的发展思路 |
4.3.2 完善在线租车业务的对策 |
4.4 完善定制班线业务管理 |
4.5 拓展定制客运业务板块 |
4.5.1 拓展小轿车班线运输业务 |
4.5.2 拓展校车定制业务市场 |
4.5.3 拓展域外客运业务市场 |
4.5.4 拓展定制游业务管理 |
4.6 业务优化后的效果分析 |
4.6.1 预期达到的效果 |
4.6.2 避免出现的问题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大湾区城际道路定制客运模式研究 ——以广深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概况 |
2.1.1 大湾区地理位置 |
2.1.2 大湾区行政划分情况 |
2.1.3 大湾区社会经济情况 |
2.1.4 大湾区人口增长情况 |
2.2 大湾区城际交通状况 |
2.2.1 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
2.2.2 道路客运建设情况 |
2.2.3 铁路与公路客运量对比情况 |
2.3 大湾区城际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 |
2.3.1 轨道交通发展对城际班车客运形成冲击 |
2.3.2 机动车保有量提高带来的冲击 |
2.3.3 城际客运相关政策及班车客运运营模式需要突破 |
2.4 城际定制客运出现的必然性 |
2.4.1 从供给侧层面看城际定制客运 |
2.4.2 从行业定制化应用层面看城际定制客运 |
2.4.3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城际定制客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湾区城际道路定制客运研究 |
3.1 定制客运的定义 |
3.2 定制客运与班车客运的对比 |
3.3 城际定制客运发展历程 |
3.3.1 多阶段发展历程 |
3.3.2 互联网包车客运服务试点阶段 |
3.3.3 城际定制客运试点改革发展经验案例 |
3.4 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发展现状 |
3.4.1 运营公司主体 |
3.4.2 运营状态变化 |
3.4.3 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
3.5 基于新零售概念的城际定制客运研究 |
3.5.1 基于新零售模式重构城际出行概念 |
3.5.2 基于新零售模式的商业模型变化 |
3.5.3 基于新零售模式的定制客运服务效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 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优化研究 |
4.1 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 |
4.1.1 点到点 |
4.1.2 站到站 |
4.1.3 区域到区域 |
4.1.4 运营模式对比 |
4.2 运营模式优化思路 |
4.3 模型构建 |
4.3.1 建模思路 |
4.3.2 模型构建影响因素 |
4.3.3 上下车点聚类方法 |
4.3.4 模型选择 |
4.3.5 基本假设 |
4.3.6 符号定义 |
4.3.7 目标函数构建 |
4.3.8 约束条件 |
4.4 算法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优化案例 |
5.1 广深两地城际定制客运发展现状 |
5.1.1 广深城际定制客运运营企业简介 |
5.1.2 广深城际定制客运运营现状 |
5.1.3 当前需求获取方式 |
5.1.4 当前运营状况 |
5.2 案例背景 |
5.2.1 背景数据 |
5.2.2 线路服务区域——广州市天河区 |
5.2.3 线路服务区域——深圳市南山区 |
5.3 站点选择 |
5.3.1 数据收集 |
5.3.2 坐标代换 |
5.3.3 节点聚类 |
5.3.4 节点聚类对比分析 |
5.4 求解结果分析 |
5.4.1 点与点距离计算 |
5.4.2 计算结果 |
5.4.3 数据分析 |
5.4.4 不同站点数量的影响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大湾区城际定制客运运营模式建议 |
6.1 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阶段下的商业模型应用 |
6.2 有针对性的对乘客的出行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
6.3 有针对性的提升运输企业信息化水平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算法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概述 |
1.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述 |
1.2.2 农村客运概述 |
1.2.3“村村通客车”政策概述 |
1.2.4 农村客流的特点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1.3.2 绩效管理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现状 |
2.1 A县交通运输部门机构设置及职责 |
2.2 A县农村客运管理工作机制 |
2.2.1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及运营工作机制 |
2.2.2 农村客运经营许可工作机制 |
2.2.3 农村客运监管机制 |
2.3 A县推进“村村通客车”政策主要措施 |
2.3.1 落实保障措施 |
2.3.2 加快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
2.4 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取得的成绩 |
2.4.1 A县“村村通客车”总体发展情况 |
2.4.2 A县“村村通客车”实施的效果 |
2.5 A县“村村通客车”存在的不足 |
2.5.1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落后 |
2.5.2 服务质量不高 |
2.5.3 安全问题突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3.1 可用资源不足 |
3.1.1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3.1.2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
3.2 群众满意度低 |
3.2.1 对农村客运出行效率不满 |
3.2.2 对农村客运出行服务质量不满 |
3.2.3 对农村客运出行成本不满 |
3.3 监管不到位 |
3.3.1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 |
3.3.2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事故多发 |
3.3.3 农村客运监管不到位,非法营运猖獗 |
3.4 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3.4.1 象征性执行 |
3.4.2 变通执行 |
3.4.3 敷衍执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思想重视不够,观念认识不到位 |
4.1.1 公共交通资源过度集中在县城 |
4.1.2 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过度重视建设,忽视运营 |
4.1.3 主动作为意识不强,创新性不足 |
4.2 体制不健全 |
4.2.1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体制不健全 |
4.2.2 农村客运市场机制不健全 |
4.2.3 农村客运监督机制不健全 |
4.3 政策配套不完善 |
4.3.1 建设用地落实不到位 |
4.3.2 资金配套不到位 |
4.3.3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4.4 考评机制不完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快A县“村村通客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创新理念 |
5.1.1 加大农村客运资源投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
5.1.2 强化运营服务理念 |
5.1.3 创新农村客运经营模式 |
5.2 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
5.2.1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机制 |
5.2.2 健全农村客运市场机制 |
5.2.3 健全农村客运监督机制 |
5.3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配套 |
5.3.1 健全“村村通客车”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政策 |
5.3.2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资金配套 |
5.3.3 落实“村村通客车”经营税收优惠 |
5.4 完善“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绩效考核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 |
1.2.1 研究范畴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 |
1.3.2 关于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 |
1.3.3 关于广东铁路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广东铁路建设的历史概况 |
2.1 广东铁路建设概况 |
2.2 清末广东铁路的建设(1901-1911) |
2.2.1 广三铁路 |
2.2.2 潮汕铁路 |
2.2.3 广九铁路华段 |
2.2.4 粤汉铁路广东段 |
2.2.5 新宁铁路 |
2.3 民国广东铁路的建设(1912-1949) |
2.3.1 粤汉铁路广东段 |
2.3.2 新宁铁路 |
2.3.3 汕樟轻便铁路 |
2.4 新中国时期广东铁路的建设(1949年以来) |
2.4.1 南岭铁路 |
2.4.2 曲仁铁路 |
2.4.3 梅隆铁路 |
2.4.4 京广铁路广东段 |
2.5 广东铁路工业技术 |
2.5.1 广东铁路工程师 |
2.5.2 广东铁路工业设备 |
2.5.3 新中国时期铁路站房 |
2.6 小结 |
第三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 |
3.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形成背景 |
3.1.1 铁路线路损毁 |
3.1.2 铁路线路改变 |
3.1.3 铁路沿线厂矿停办 |
3.1.4 铁路建构筑物使用功能退化 |
3.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分布 |
3.2.1 铁路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 |
3.2.2 铁路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 |
3.3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现状 |
3.3.1 点状遗产现状 |
3.3.2 线状遗产现状 |
3.3.3 面状遗产现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特征与价值 |
4.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类型 |
4.1.1 基于运输职能与非运输职能的划分 |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性属性的划分 |
4.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特征 |
4.2.1 历史特征 |
4.2.2 艺术特征 |
4.2.3 技术特征 |
4.2.4 社会文化特征 |
4.3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 |
4.3.1 历史价值 |
4.3.2 艺术价值 |
4.3.3 科学价值 |
4.3.4 社会价值 |
4.4 小结 |
第五章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
5.1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现状 |
5.1.1 保护现状 |
5.1.2 再利用现状 |
5.2 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
5.2.1 价值评价方法 |
5.2.2 价值评价因子构成 |
5.3 制度层面的探讨 |
5.3.1 建立遗产普查制度 |
5.3.2 强化规划控制与管理 |
5.3.3 实施分级保护策略 |
5.3.4 推动社会各界合作保护机制 |
5.4 规划层面的探讨 |
5.4.1 线性利用 |
5.4.2 空间织补 |
5.5 个体层面的探讨 |
5.5.1 功能置换 |
5.5.2 空间重组 |
5.5.3 加建改造 |
5.5.4 景观重塑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典型广东铁路工业遗产一览表 |
附件二:典型广东铁路工业遗产基础资料汇编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决议书 |
(5)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铁路与日本侵华 |
第一节 日本对华的铁路交通战 |
一、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
二、日本利用铁路线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 |
三、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 |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管理和修建 |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殖民化管理 |
二、沦陷区旧线修复和新线修建 |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运输 |
一、日本铁路军运理论的形成及运用 |
二、沦陷区铁路运输体制与措施 |
三、沦陷区铁路的运营 |
小结 |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铁路战备 |
第一节 铁路纳入战时轨道的准备 |
一、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 |
二、完善铁路法规、规章 |
三、确立和改进战时铁路管理制度 |
第二节 铁路设备的改进和战备铁路的修建 |
一、改进铁路设备 |
二、修建战备铁路 |
第三节 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 |
一、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 |
二、增强铁路员工的效能 |
三、储备铁路人才 |
小结 |
第三章 国统区战时铁路建设和运输 |
第一节 战时铁路建设 |
一、赶筑联络国内国际的西南西北铁路网 |
二、战时铁路建设的特点 |
第二节 战时铁路运输 |
一、增强铁路运输力的措施 |
二、铁路军运及非军事客货运输 |
三、铁路运输的限制因素 |
四、铁路运输的不平衡 |
五、铁路员工维持运输的艰苦斗争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军民的铁路交通战 |
第一节 铁路交通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
一、交通为直接战争武器 |
二、现代战争必须依靠交通 |
三、现代战争的战略目标 |
四、现代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 |
第二节 铁路破击战和争夺战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 |
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 |
第三节 战时铁路的沦陷与撤退 |
一、铁路撤退 |
二、铁路沦陷 |
小结 |
第五章 铁路损失与战后铁路复员 |
第一节 铁路损失的估计 |
一、日本投降时各主要铁路受损状况 |
二、铁路设施及人员的损失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铁路复员 |
一、铁路复员的筹划 |
二、铁路复员的的实施 |
三、接收铁路与恢复交通的破产 |
小结 |
余论 关于“铁路战争”“铁路与战争”的思考 |
一、铁路之于战争的价值 |
二、铁路与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
三、战争是对铁路事业的检验和考验 |
四、关于战争与铁路的悖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一运输方式内部协调性研究 |
1.2.2 各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研究 |
1.2.3 综合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及市场现状 |
2.1 协调发展理论 |
2.1.1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
2.1.2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 |
2.2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
2.2.1 公铁运输系统的概念 |
2.2.2 公铁运输的种类及特点 |
2.2.3 公铁运输系统发展关系分析 |
2.3 公铁运输系统的现状分析 |
2.3.1 铁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
2.3.2 公路客货运输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数据包络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数据包络法 |
3.1.1 DEA经典模型 |
3.1.2 DEA窗口模型 |
3.2 协调度计算模型 |
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3 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4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 |
4.1 协调度计算说明 |
4.2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度计算 |
4.2.1 铁路客运效率 |
4.2.2 铁路货运效率 |
4.2.3 铁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
4.2.4 公路客运效率 |
4.2.5 公路货运效率 |
4.2.6 公路客货运效率比较 |
4.3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度计算 |
4.3.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度 |
4.3.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度 |
4.4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公铁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
5.1 公铁运输方式内部协调发展策略 |
5.1.1 铁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
5.1.2 公路运输内部协调发展 |
5.2 公铁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策略 |
5.2.1 公铁客运系统协调发展 |
5.2.2 公铁货运系统协调发展 |
5.3 公铁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 |
6.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道路客运 |
2.1.2 班车客运 |
2.1.3 班车客运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规制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章 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及管理现状 |
3.1 当前成都市班车客运市场基本情况 |
3.1.1 班车客运企业及已开班线基本情况 |
3.1.2 班车客运市场面临内外部冲击 |
3.2 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现状 |
3.2.1 法规政策制定和执行现状 |
3.2.2 管理部门内部现状 |
3.2.3 执法监管现状 |
3.2.4 班车客运转型升级现状 |
第4章 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法规政策问题 |
4.1.1 行业立法严重滞后 |
4.1.2 班车客运市场准入门槛低 |
4.1.3 法规执行僵化 |
4.2 管理部门问题 |
4.2.1 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
4.2.2 管理部门机构改革落实缓慢 |
4.2.3 管理人员水平相对不足 |
4.3 管理方法问题 |
4.3.1 执法监管成效不足 |
4.3.2 安全生产监管方法落后 |
4.3.3 缺乏先进技术应用 |
4.4 发展规划问题 |
4.4.1 区域发展不均衡 |
4.4.2 企业发展各自为营 |
4.4.3 班线分配不合理 |
第5章 改进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5.1 完善行业法规政策建设 |
5.1.1 完善法规依据 |
5.1.2 规范准入审批 |
5.1.3 落实备案制度 |
5.1.4 提高群众参与度 |
5.2 优化管理部门结构 |
5.2.1 重新划分管理部门权限 |
5.2.2 优化人员结构和素质 |
5.3 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 |
5.3.1 加强行政执法 |
5.3.2 强化安全监管 |
5.3.3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
5.3.4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
5.4 做好行业布局规划 |
5.4.1 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
5.4.2 调整运力结构管理 |
5.4.3 推动定制客运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道路旅客运输 |
2.1.2 道路客运班线 |
2.1.3 客运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理论 |
2.2.2 市场竞争理论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3 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分析 |
3.1 X集团客运经营现状 |
3.1.1 X集团简介 |
3.1.2 经营现状分析 |
3.2 X集团现有的客运模式 |
3.2.1 标准化公司化经营 |
3.2.2 非标准公司化经营 |
3.2.3 对比分析 |
3.3 X集团客运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容易产生经营矛盾 |
3.3.2 集约化程度低 |
3.3.3 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 |
4 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策分析 |
4.1.2 经济分析 |
4.1.3 技术分析 |
4.1.4 人文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企业资源分析 |
4.2.2 企业能力分析 |
4.2.3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5 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优化设计 |
5.1 集团优化客运模式的目标规划 |
5.2 X集团优化客运模式的整体思路 |
5.2.1 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X集团的道路客运系统 |
5.2.2 创新调整传统客运模式的经营方式 |
5.2.3 运用互联网平台走好定制客运新模式 |
5.3 集团优化客运模式的优化方案 |
5.3.1 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客运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
5.3.2 发展定制客运和定制个性化运输 |
5.3.3 打造“互联网+旅游”客运模式 |
6 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强化领导者的决心和意识 |
6.2 加强员工宣传,变阻力为助力 |
6.3 实施新的绩效办法和奖惩制度 |
6.4 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和良好口碑 |
6.5 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设计 ——以六盘水西客运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交通客运站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变革 |
1.1.2 以商养站模式下的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法 |
1.5.3 实例研究法 |
2 汽车客运站设计概述 |
2.1 综述 |
2.1.1 汽车客运站概念 |
2.1.2 汽车客运站等级划分及设施配置 |
2.2 汽车客运站选址 |
2.3 汽车客运站总平面设计 |
2.4 我国交通现状及汽车客运站发展 |
2.4.1 客运量程统计 |
2.4.2 公路发展状况 |
2.4.3 汽车客运站发展状况 |
2.4.4 汽车客运站场建设的政策性经济支撑 |
2.4.5 汽车客运站投资建设模式 |
2.5 汽车客运站建设管理与设计规范 |
2.6 小结 |
3 汽车客运站与商业综合体的一体化趋势 |
3.1 从《“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看客运站的发展趋势 |
3.1.1 《规划》简述 |
3.1.2 基于“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汽车客运站发展趋势探讨 |
3.2 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 |
3.2.1 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概念 |
3.2.2 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3.2.3 交通枢纽型商业综合体特点 |
3.3 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交通属性及商服属性研究 |
3.3.1 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交通属性研究 |
3.3.2 功能复合化的汽车客运站商服属性研究 |
3.3.3 交通与商服空间的相互影响 |
3.4 交通与商服空间一体化设计趋势 |
3.4.1 功能组织的一体化设计趋势 |
3.4.2 步行系统精细化的设计策略 |
3.4.3 交通换乘立体化的设计策略 |
3.4.4 节点塑造 |
3.5 小结 |
4 当代汽车客运站实例 |
4.1 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初级阶段实例—渭南客运中心站 |
4.1.1 渭南客运中心站简介 |
4.1.2 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分析 |
4.1.3 基于功能复合化的策略,分析其设计不足 |
4.2 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发展阶段实例 |
4.2.1 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 |
4.2.2 上海长途客运南站 |
4.2.3 西安城西客运站: |
4.2.4 郑州客运南站 |
4.3 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成熟阶段实例 |
4.3.1 无锡汽车客运站 |
4.3.2 南京汽车客运南站 |
4.3.3 西安城南客运新站 |
4.4 归纳总结与比较分析 |
4.4.1 汽车客运站的选址 |
4.4.2 总平面设计 |
4.4.3 交通换乘 |
4.4.4 功能组织一体化 |
4.5 小结 |
5 六盘水西客运站项目前期分析 |
5.1 项目概述 |
5.1.1 六盘水市概况 |
5.1.2 项目背景 |
5.1.3 项目区位 |
5.1.4 工程概况 |
5.1.5 功能定位 |
5.1.6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
5.2 项目前期研究相关结论 |
5.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5.2.2 市场需求分析 |
5.2.3 建设规模及内容 |
5.2.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2.5 项目财务分析 |
5.2.6 工程可行性研究相关结论 |
5.3 小结 |
6 六盘水西客运站建筑设计 |
6.1 总平面功能空间布局 |
6.2 建设规模及经济技术指标 |
6.3 总平面设计节点、要点 |
6.3.1 客运大楼朝向与站前广场位置选择 |
6.3.2 站前广场 |
6.3.3 营运车辆出入口 |
6.3.4 公交车进、出站 |
6.3.5 营运车落客发车 |
6.3.6 辅助设施 |
6.4 交通流线组织设计 |
6.4.1 对外交通环境 |
6.4.2 站内作业流线设计综述 |
6.4.3 内部交通流线设计 |
6.5 竖向设计 |
6.6 综合客运大楼建筑设计 |
6.6.1 平面设计 |
6.6.2 综合客运大楼交通组织 |
6.6.3 综合客运大楼剖面设计 |
6.6.4 立面设计 |
6.7 景观塑造 |
6.8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致谢 |
四、广东公路快速客运经营模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WH集团的定制客运模式管理研究[D]. 张志宽.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2]大湾区城际道路定制客运模式研究 ——以广深线为例[D]. 郑资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广东省A县“村村通客车”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 冯海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广东铁路工业遗产研究[D]. 李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D]. 刘瑞红. 苏州大学, 2020(09)
- [6]基于DEA窗口模型的公铁运输系统协调性研究[D]. 魏一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成都市班车客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吕希.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重庆市汽车运输X集团客运模式优化研究[D]. 李媛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功能复合化汽车客运站设计 ——以六盘水西客运站为例[D]. 王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