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稀缺物力资源的利用及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力论文,试论论文,我国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经济资源按通常的分类,可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其中,物力资源又包括作为潜在物力的自然资源和作为现实物力的物质资料两大部分。人力、财力和科技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然也是举足轻理,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细述,本文探讨的范围仅限于物力资源。
一、我国稀缺物力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
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我国在致富的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自然资源,以致于造成缺水、土地流失严重、森林范围缩小、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良后果。
第一,我国仅拥有7%的世界淡水,而且大部分在南方。几十年来我国用水量激增,80年代后期经济大发展时,用水量已高达1949年的6倍。我国每年用水约为5000亿立方米,其中87%是农业用水,找国80%的粮食是水浇地生产的。
据估计,1987我国工业用水仅占7%,而生活用水仅占6%。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经济产出损失高达140亿美元。并且,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据国家环保局的数据,目前60-70%的缺水是污染造成的,我国仅20%的工业和生活用废水得到初步处理。
第二,我国有22%的世界人口,但仅有7%的世界农田。50年代中期我国大力开垦荒地,农田总面积达到最大值。近年来农田迅速损失,土壤质量下降,存在着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贫瘠化问题。据统计,在过去30年期间,约有1500万公顷可耕地转为非农业应用,约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农田面积的总和。仅在1992年就有667000公顷良田(为新加坡总面积的十倍多)不再耕种,工业和城市发展、养鱼塘和果园迅速侵占了农田,这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目前,我国森林占世界森林资源的3%,但森林采育比例失调,草原大面积退化,我国可供利用的33亿亩草场有近25%发生退化。
随着全国建设高潮的兴起,许多地区木材短缺。1978-1986年期间,木材采伐量增加25%。预测表明,按目前的砍伐率,2000年约70%的林业局将无成熟林可伐,1993年违法采伐增加了16%,再加上忽视森林法,所有这些每年约损失了450000公顷的林地,相当于两个卢森堡的面积。1981-1988年间,原木进口量增加了70%,随着建筑、采煤和其他活动的发展,木材进口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纸张消费迅速增长,已经受到了木材短缺的制约。
总之,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有两大特点。
一是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梯度变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工业集中于东南部,西部人口不足全国的10%。自然资源贮量呈西高东低的锑度分布,生产力水平则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
二是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开发不足与过度开发并存。西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不足,中部、东部的森林资源、水产资源又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
(二)物质资料的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我国能源资源虽然储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开采量有限。矿产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乱采乱挖,采富弃贫,回采率低,共生伴生矿缺乏有效综合利用,资源破坏严重。一些地区小矿包大矿,甚至穿插分割吃掉大矿,造成大矿减产乃至停产。据有关方面测算,近几年我国每年大约缺电700亿度,缺油500万吨,缺煤3000万吨,1993年,我国从一个石油出口国转变成石油进口国,国产石油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却很低,一般仅达30%,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多消耗大约3亿吨标准煤。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木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比印度也高出一倍。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跑、冒、滴、漏”现象又很严重,大大加剧了能源的的浪费。
据有关资料分析,由于能源短缺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大约为能源本身价值的20到60倍。
另一方面,能源带来的污染已相当严重,我国空气的含硫量和固体颗粒含量经常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肺病在所有大城市急剧上升,是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死亡率的26%,据统计,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建筑物每年造成的损失约28亿元。
第二,原材料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当中,原材料的利用率比较低,浪费现象也大量存在。许多加工工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常常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尤其是那些盲目兴建的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纺织厂、小烟厂等,原材料的利用率更低、浪费更大。在经济发达的工业生产中,其物耗量约占42%,而我国则高达80%,另据世界银行计算,我国目前的物耗总量与日本相近,而国民产总值却不及日本的4/1。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等三材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10-30倍。并且,有的生产,仅仅是因为原材料的质量太差,结果造成产品质量差,有的甚至是废品,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甚至完全没有使用价值。
第三,我国不少企业设备落后,设备能力利用率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是我国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机械工业中,我国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在70%左右。而世界先进国家却已经达到90%以上。另外,在已经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中,有很多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形成无效投资。
二、提高我国稀缺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及保护的途径
面对物力资源列用的严峻形势,我国已不能选择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靠资源的高消费来支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必须另辟蹊径,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降低资源的消耗,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要依据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切实加强保护
第一,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益,必须按照经济布局和结构规律,搞好资源开发的合理布局,发挥资源优势,取得资源开发的级差效益,要根据各地区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进行统筹安排,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不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性的产业(农、林、牧、渔等)只能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生存”带上,同时还要考虑自然资源对经济规模大小的制约作用。
第二,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效益,必须按照再生资源的补给规律,抓好资源开发利用量与资源再生量的比例,使开采利用规模与资源再生规模相适应,巩固和提高资源保有量,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就要强化资源管理保护,采取立法、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尽快改变管理混乱、乱采乱控、乱砍乱伐、破坏严重的局面,并且关键是强化法律实施,使已经制订的森林法、土地法、水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破产法等落到实处。
第三,开源与节流必须并举,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措施扩大资源总量,耍进一步进行全国国土资源普查,开垦土地,开发水源,探明贮量,不断寻求新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节约使用资源。
要搞好国土规划,珍惜每一寸土地,制定规划以减少工业和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尤其是要通过法律,限制由于人口增长或其它用途造成的农田流失,与此同时,要增加对农田的投入,要逐步推广高产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多熟制种植,科学施肥,进行集约化经营,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要大力进行水价改革,我国用水效率低的一个人为原因是工农业用水量过大,浪费严重,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水价。同时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的战路和计划,采取先进的灌溉制度与工业用水技术,使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要进一步提高自然的代用效益,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发、寻求代用资源。比如说木材短缺,那么,造纸来源就可进一步拓宽,用稻草、大麻、甘庶和竹子等纤维来替代,
第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同环境保护相结合。必须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生态环境平衡与资源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要推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新建、扩改建技术项目要坚持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和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把工业污染防治做为环保管理工作的重点,据某工业部门的调查,在环境中的全部污染物中,由于没有采取防治措施逸散的仅有10%;由于没有开展综合利用流失的也只有20%;由于管理不善“跑、冒、滴、漏”的高达70%。这就充分说明,加强工业管理是提高环保工作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严格征收环境保护费用,加强环境立法、司法,依靠科技进步减轻污染,比害为利,同时还要保护好水源,尽快提高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水平。
(二)提高物质资料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理节约地使用能源,原材科和设备能力,并不断寻求新材料、新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使原材料和能源更高效地使用。经济结构合理是提高能耗和料耗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我们要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大中型企业,多发展一些深加工产品,多发展一些轻薄小的高精尖产品。
第二,合理布局,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应尽可能使生产地接近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能源基地。或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减少原材料能源的不合理运输,使它们能尽快进人连续生产过程:
第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其一,要采用先进技术,准广先进工艺,如在钢铁工业中推广连铸连轧新工艺等,就可达到这一目的。其二,要改进产品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产品自重,简化产品结构。其三,要做好原材料、能源的预处理工作。
第四,加强管理,以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浪费。要制定合理先进的消耗定额,按生产计划加强材料的使用管理,要对原材料、能源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以增加经济消耗的责任感。
第五,要提高设备能力利用宰。首先,要合理使用,要根据设备的性能、结钩、精度、使用范围以及其它技术条件,合理安排设备的加工任务和工作负荷;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操作复杂程度,配备相应的熟练操作人员。其次,要提高使用效率,使设备在数量、功能和作业上都得到充分的利用。要采用先进的设备维修方法,缩短维修时间;要加强生产作业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停机损失:要加强质量管理,减少废品返修品,相对增加工人有效的工作时间;再次,还要加强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做好可行性技术沦证,该淘汰的淘汰,该改造的改造。
第六,加强综合利用,进一步扩展新材料、新能源。不同的能源、原材料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因而必须大力开展节料、节能的综合利用、回收利用、插环利用的研究,以便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达到变一次使用为多次使用,变废为宝的目的。
与此同时,要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制和开发,要积极发展天然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和提高能源效率在内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的能源结构。这样既能达到大幅度减少污染,又能达到替代稀缺能源的目的。还可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用一次能源、再生能源代替二次能源、非再生能源;用廉价充足的代替昂贵稀缺的原材料和能源;用国产的代替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用高性能的代替一般性能的原材料和能源,通过合理选用和代用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