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国外家长急不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急论文,家长论文,国外论文,小升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们的俄日韩等邻居,是否也上演激烈和漫长的“小升初大战”?在这个关系孩子教育状况的节骨眼上,它们又会有哪些“游戏规则”?
“海选”、“点招”、“共建”、“划片”、“推优”、“坑班”、“保底”……对于家里有孩子小学升初中的中国家长来说,这些都是最熟悉不过的术语。很多城市已开始给中小学学生“减负”,但“小升初大战”并没有偃旗息鼓,那些即将升八中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一点都不敢懈怠。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们的俄日韩等邻居,是否也上演激烈和漫长的“小升初大战”?在这个关系孩子教育状况的节骨眼上,他们又会有哪些“游戏规则”?
日韩:上私立和国际学校才最难
每年四五月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尔JULIUS WEST初中的老师都会到附近的BEALL小学,与五年级的同学见面,欢迎他们将来上这所中学。已在JULIUS WEST初中就读的凯文的妈妈说,她儿子从BEALL上小学升初中时“没有什么特别手续,很简单”,因为这两所公立学校是衔接和配套的。只要不搬家,BEALL小学的孩子都能顺利升入JULIUS WEST初中。当然,初中老师会“摸一些底”,比如,哪些孩子是校篮球队或管乐队的。美国社会对孩子进行“筛选”,是初中升高中的事情,“小升初”并不是敏感时刻。多数美国家庭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像凯文一样,就近上免费的公立学校。
由于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比较均衡,日本孩子“小升初”的“择校”现象不明显。日本家长非常重视锻炼孩子吃苦和独立的能力,因此即使孩子要乘电车、巴士去较远的地方上学,家长也不会刻意搬到离学校近的住所。在日本,竞争激烈的是上名牌私立学校,通常孩子上这些学校就能保证上不错的大学。日本私立初中每年2月考试,开学一般是4月初。在公立学校,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想考私立中学,他们下午下课后还要到私塾补习;一类是想直接升公立中学,课后就去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显然,想上私立学校的孩子更辛苦,家长也更费心。
想要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日本主妇会到咖啡店聚会,交换各种信息。有的家长还结伴去私立中学考察。一般“小升初”的日本孩子要报3到5个学校,但家长“踩点”的学校数量通常要更多。由于日本私立中学考试日期不统一,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好先后顺序,还要确保有一所学校“保底”。日本“小升初”并不需要拉关系、送礼,关键是看考试成绩。但有的学校也招“特长生”,如体育比赛成绩好的孩子可以免试入学。
韩国学制和中国一样,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据了解,韩国“小升初”的标准是按照住址所在地划分学区,一般不能跨区域就学。如果选择同一所学校的人数过多,就按照抽签来决定,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虽然仍有一些名气大的初中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追捧,但这种情况已逐渐减少。
上世纪90年代,韩国“小升初”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家长为能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会选择在孩子升初中之前搬到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周围。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目前韩国“小升初”的压力已缓解,为孩子上学而搬家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韩国,“小升初”难的是上国际学校。由于审核非常严,学生必须有海外求学经历或有海外亲属,才能上国际学校。
英俄:“小升初”考试有点难
在英国,有调查显示,六年级升七年级的“小升初”正渐渐成为孩子教育的一个关键年。目前英国中小学是这样划分的:法定入学年龄为5岁生日过后,学前班~二年级称为幼儿学校,三年级~六年级称为初级学校。加在一起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年龄大致为5岁~11岁的儿童。七年级~十一年级称为高级学校,普遍认为这个阶段“最难最费力”,十二年级~十三年级称为“中六”,有预科性质,这两个阶段相当于中国的中学,学生年龄在11岁~18岁之间。
在英国,按照登记住处就近入学仍是“小升初”的主要方式。由于英国社会多元化,加上人们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因此对择校的态度也不同。据记者观察,也有人会找关系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或者择校而居、择邻而处。记者认识的一名伦敦人,为让孩子上沃特福德文法学校,卖掉维尔斯顿区价值27万英镑的三室一厅,花35万英镑购置离学校很近、面积却小一些的房子。
英国教育机构负责人曾表示,家长择校时有误区,总在学校排行榜上寻找答案,而不全面思考,比如应多实地看看学校的环境、设施等。每年暑假,英国的中学都有开放日,有的一天,有的数日,供“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实地考察。
在英国,口碑很好的公立学校也为住家较远的学生提供有限的入学名额,但前提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通常是从二十多个孩子中招一个。英国“小升初”考试,英国孩子也要回答诸如“一个池子两个管子,一个注水,一个放水,问池子多长时间能满”之类的问题。有体验过类似考题的英国记者坦言:“感觉很难!”英国《每日电讯报》曾以“你能通过小学数学考试吗”为题形容“小升初”考试之难。
有的英国家长会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一年3个学期,每学期从三四千英镑到上万英镑不等。有些私立学校也不是掏钱就能上,要经过入学考试这一关,入学考试科目包括数学、智力测验及两次面试等。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不知为何翻译成中文总挂着个“公”字,当地华人认为这有点“假公济私”,比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
俄罗斯国立学校不分中小学,从一年级~十一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学校学习。一至四年级是初级教育,五至十一年级是正规教育。一般有90%的学生就近上免费的公立学校。学校招生按照登记住处来分学区。和中国家长相似,也有俄罗斯家长考虑择校,但上“既近又好的学校”并不容易。要不孩子考得好,要不就靠关系和金钱来解决。好的公立学校,竞争很厉害。学校一年级只收70名学生,报名者有二百多。学校对孩子住址、身体状况和入学考试成绩综合打分,不合格者不能上。
在欧美国家,亚裔移民相对更注重择校。一些华人在移民前,就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会提早在租赁房屋、置办房产时就考虑到附近有无优质学校。家住伦敦的华人琳达为孩子“小升初”考试,还提前两年请家教,每周补习,最后孩子被一所知名学校录取,当时有2000多名孩子考该校,只录取180多名。华人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潜移默化影响到当地人。由于英国本土大学学费大幅提高,不少英国家长有了危机意识,为让孩子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也从中小学阶段开始让孩子参加各种考试,并请家教。
国家均衡资源家长均衡心理
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中国的高考是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具体到“小升初”阶段的教育体制,对外国人来说有点复杂。一些人表示,中国人太多,竞争意识又太强,在教育资源限制和不均衡时容易出现各种怪现象。日本早稻田大学一名教授谈到中国的“小升初大战”时,很同情那些焦虑的中国家长。他表示,日本过去也有类似现象,甚至出现学生家长所在企业与学校拉关系,通过送钱让分数不够的考生破格入学等现象。随着国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均衡,这种现象在日本基本没有。这名教授也强调,“当然,这和日本‘少子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任何国家的教育投入和改革总是受到国民更多期待。二战后,教育被一些人认为是英国的“政治足球”,每一届新上台的政府都会踢上一脚。如卡梅伦政府2010年上台后,兴建、扩建或将现有的普通中学转制为专注学术和培养精英的学校。此类学校可获得政府更多资助,可自行招聘更多师资力量,购买培养学生专长的设备等。
在平衡师资力量方面,首尔某初中英语老师卢泳说,韩国初中不设重点中学,各学校的教学条件都有严格规定,包括每个班级的学生数、教师数量、硬件设施等。韩国政府明确规定,教师不能在一所学校任教过长,一般任教超过2年就要适当做出调整,换到另外一所学校。
“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在美国,人们会很自豪地这样说。美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现代化改造,学校的外观、风格相似,校内的配套设施也齐全。在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很少有针对小学生的比赛,为的是让小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长大。社会的残酷竞争对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记者接触到的家长大都表示,那不是小孩子该承受的。美国社会赋予孩子们的使命就是,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魄,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许多美国家长更愿意陪着孩子打球、游泳,而不是上各种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