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领导力论文,校长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4)03-0043-05
教学领导力是指校长明确学校教学愿景和目标,并动员、组织和协调有关人员围绕这一目标奋斗的能力。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学领导力卓越的校长不仅能有效激励教师投身教学,还能深入分析并切实改进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尽管校长领导力研究领域涌现出交易型领导、教育学领导、道德领导、变革领导、分布式领导等多种新的概念和模式,校长也被要求扮演更加多样化的角色,但由于教学领导力在整个学校领导力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对学校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因此它并没有像某些学术概念那样“昙花一现”,而是始终活跃在学校领导与管理、政策研究中。[1]
2013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领导课程教学”和其他五项职责成为校长聘任和考核的重要维度,这标志着教学领导力开始进入我国教育政策层面。在此背景下,客观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发现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表现分析
为客观描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现状,深入分析校长表现中的优势与不足,笔者设计与实施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在研究对象上,来自北京、沈阳和唐山等地119所中小学(其中小学83所,初中36所;城市学校21所,农村学校98所)的3075名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剔除因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或趋中效应产生的不合格数据,最后保留有效问卷2360份,问卷有效率76.5%。由于学校规模有大有小,每所学校选取10~45名教师对该校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进行评定。之所以选择教师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与校长自评、上级领导评价相比,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的评价是最为客观和真实的。研究工具采用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校长教学领导力评定量表(Principal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Rating Scale,PIMRS量表)[2]。该量表由10个维度和50个项目构成,采用5点计分评定。教师要描述本校校长在实践中履行某种职能、表现某种行为的频率,其中1表示“几乎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几乎总是”。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研究者先通过网络平台向各校教师发起问卷调查邀请,教师收到邀请后在7天期限内自由安排时间作答,并通过网络提交问卷。答题时间为10~15分钟。问卷回收之后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下是数据分析的主要发现。
(一)从整体上来看,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良好,小学校长表现明显优于初中校长
将每所学校内所有教师给校长的评分整合起来,再计算每位校长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最后将各维度平均分加起来,并转化成百分制分数,得到每位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综合指数。统计发现,119名校长的综合指数处于61.52~97.68,平均分为85.31,标准差为6.78,差异系数为7.95,这说明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良好,且内部差异合理,没有明显分化现象。接下来,将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综合指数(X)从高到低区分出4个等级,分别是卓越(X≥90)、良好(80≤X<90)、一般(70≤X<80)和不足(X<70),然后进行频数统计,并进行卡方检验,以比较不同类型校长在教学领导力整体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性校长和女性校长、农村校长和城市校长、不同最终学历校长以及不同职称校长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但小学校长和初中校长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和表2),无论是皮尔逊卡方,还是使用其他方法计算出来的卡方值,其双侧精确概率均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P<0.01),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初中校长。
(二)在维度水平上分析,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激励”“形成目标”和“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劣势则体现在“监控学习进展”“与师生接触”和“教师激励”等方面
PIMRS量表包括10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项目构成。先从整体上计算所有样本校长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然后再分别计算小学、初中校长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结果见表3。分析发现,无论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小学校长和初中校长分开来看,校长们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处于3.77~4.45,这说明教师认为校长表现出有关积极教学领导力行为的频率为“经常”水平(3.50≤X<4.50)。从总体来看,校长教学领导力优势体现在“学生激励”、“形成目标”和“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而劣势主要体现在“监控学习进展”、“与师生接触”和“教师激励”等方面。尽管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各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好于初中校长,但小学校长与初中校长的优势和劣势分布基本一致。
(三)在项目水平上进行分析,高分项目主要体现在“学生激励”“促进学生成长”和“保证教学时间”等维度,而低分项目相对集中在“监控学习进展”和“与师生接触”两个维度
为了更为细致地分析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表现上的优势与劣势,笔者对数据进行项目水平的分析。具体做法是先计算每个项目的平均分,然后排序,找出得分最高的10个项目(简称“高分项目”,见表4)和得分最低的10个项目(简称“低分项目”,见表5)。
分析发现,各项目的得分在3.89~4.55,这表明中小学校长表现出各种教学领导力行为的频率主要为“经常”水平(3.50≤X<4.50),有一个项目已经达到“几乎总是”水平(X≥4.50)。10个高分项目分布在5个维度上,其中“学生激励”维度中高分项目最多(有4个),这表明中小学校长经常对学习成绩优异或行为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彰和激励。此外,“促进学生成长”和“保证教学时间”两个维度各有2个高分项目。低分项目相对集中,“与师生接触”和“监控学习进展”两个维度各有4个低分项目,占10个低分项目中的8个,这两个维度和8个低分项目应引起重视。在项目水平上的分析结果与维度水平分析的发现基本一致,即绝大多数高分项目落在优势维度上,绝大多数低分项目落在劣势维度上。
二、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表现改进的建议
(一)认识和发扬自身优势,提升专业自信
课程与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领导是中小学校长的核心工作。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都十分重视教学领导力的实践与提升。本研究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良好,综合指数平均分为85.31分。这一水平明显高于多名研究者采用PIMRS量表对美国中小学校长所进行评估的得分。例如,2006年对德克萨斯州180位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测量,其综合指数为82.38分[3];2010年对佐治亚州104位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表现测量,其综合指数为78.64分[4]。这种分数上的差异尽管受到被试评估宽严程度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方面的优势和成就。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市参加世界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测试,结果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均获得了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世界瞩目。OECD于2011年在分析中指出,中国具有相当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基层学校,学科教研组经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5]可以说,严密的教研管理系统、严格的教学常规以及有效的教学领导力是上海市在PISA项目中获得成功的关键经验之一。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程介明教授在《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中也指出,上海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高度重视学校里的教与学。他认为,学校的规划、财政等管理很重要,但只有这些管理工作触及教育的核心、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们才有意义。[6]由此看来,我国校长重视教学领导力并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与国际权威的认可。
在未来,中小学校长应充分认识与发扬自身优势,提升专业自信,并在进一步改进教学领导力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形成更多可以复制、推广的标杆经验,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国际影响。
(二)合理认识与有效缩减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上的差异
我国义务教育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本研究表明,初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得分明显低于小学校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中校长与小学校长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监控学习进展”和“与师生接触”两个维度上。
这种差异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小学办学规模不同。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在校生9695.90万人,平均每校424.14人,小学专任教师558.55万人,平均每校24.43人;而初中学校有5.32万所,在校生4763.06万人,平均每校895.31人,初中专任教师350.44万人,平均每校65.87人。[7]初中校长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学校宏观规划、决策和领导上,而在具体教学管理和教学研讨中的投入就会相应减少。加之初中学校课程数量和难度亦有所增加,即便是有深厚教学功底的校长,也难以熟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和支持。因此,初中校长在“监控学习进展”“与师生接触”等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小学校长是可以理解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初中校长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拒绝改进和变革。初中校长应该抓大放小,从制度、文化等关键要素上加强教学领导力,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学习共同体,发挥自身优势。受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启发,初中校长还可有意识地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让中层干部共享教学领导力,使教学领导从一种静态、独立、绝对的个体行为转化成动态的、相关的、相对的团队活动,从而在教学领导力表现维度上都有所加强,切实缩减与小学校长的差距。
(三)以研究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的进一步提升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就必须以研究为基础,基于研究发现分析校长发展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本研究显示,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监控学习进展”“与师生接触”和“教师激励”等维度,而在项目水平上,低分项目也相对集中在“监控学习进展”和“与师生接触”。归结起来,在教学领导力领域,校长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加强学习进展监控。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达成一系列既定的学习目标,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应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客观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促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理念。但是,我国很多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多以“如何教”为研究重心,对“如何评”关注不够。因此,为指导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计评价、分析和应用评价信息、建立基于进展监控的教学反馈和改进机制,校长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引领。
其次,扩大与师生接触。从角色定位上来看,校长首先是教育者,然后才是管理者和领导者。与师生接触,尤其是与教师的专业交流,是校长扮演教育者角色,发挥教学领导力的重要途径。校长进入课堂听教师的课,不仅无声传达了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的信号,而且可以通过这种直接的观察发现教学实践中亟待关注的问题;校长在听课后给教师提供反馈意见,或在日常接触中非正式地给教师提出建议,可以激发教师的批判性反思,对教师的动机、满意度、自尊、自我效能、安全感以及成就感有积极效果。
最后,改进教师激励。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多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受到广泛的重视,多数学校都设计出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活动,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个体发展及学习共同体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校长对于如何激励教师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行动,教师在工作投入、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倦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亟待关注。特别是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教师激励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如何评估教师工作绩效?如何设计与绩效关联的工资制度?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凝聚教师形成高效团队?校长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支持。
只有校长培训契合校长的发展需求,针对诊断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激发校长教学领导力改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进专业支持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