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英[1]2014年在《社会活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活力”问题是当前学术界颇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本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必要的基础。但是,因为“社会活力”问题在学术界引起的关注比较晚,讨论的时间比较短,积累的成果比较少,对其研究存在表面性和片面性等诸多问题,可以说,“社会活力”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对“社会活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从系统的整体性视角入手,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结合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将社会这个巨系统一层层剥离开来,探寻其内核。进而结合系统的相关性,阐明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无限能量以及能量有序释放的可能性,论述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的表现形式。同时,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在对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作深入理解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逻辑上的推论和整体性的概括,得出形而上的哲学抽象,论证了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有机结合形成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拓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挖掘出现实社会有机体革新的巨大空间和多种可能性。本文认为,所谓社会活力,是深藏于社会肌体内部恒在的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增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肌体生存与演化的内驱动力。根据唯物史观,社会是一个巨系统,是有机整体。任何肌体的生成、存在、发展、消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是在内部求生力的驱动下,肌体主动吸取外界供给的能量,与生存耗尽的能量发生转换,使自己顺利生成、存在与发展。社会也是一样,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内部原生力驱动下,形成、存在与发展。这种内部原生力一直稳定蕴藏于社会内部深层,只是在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它的动力速度不同,外在表现强弱不等。社会系统的运转是社会活力驱动的结果。社会活力在撬动社会庞大机体时,其力量释放开来,分散到社会机体各个部位,同时自身获得增强,形成一个动态的力的系统。本文为了论述方便,把这个力的系统分成“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和“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是蕴藏在社会内部深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驱动力,也叫“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它是本质层面实质性的社会活力;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发散到社会肌体外层各部位形成“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又称“社会系统外显活力”,它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现象层面的社会活力;内核维度社会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增强的潜能称为“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它是人类本质力量在劳动中不断增强的潜质,是人类固有的可以通过获得性性状遗传在代际关系中不断进化的潜质。如果说外显维度社会活力是从社会系统静态视角发现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的外在表现,那么,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则是从社会系统动态视角发现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释放带来的自身增强。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及延伸维度社会活力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首先,内核维度社会活力一旦释放,便分散到社会肌体各部位,转化成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外显维度社会活力表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表现为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力量,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精神状态,表现为社会整体存在状态的高度活跃。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等社会活力表现形式,充当着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最终落脚载体;人的创造性实践则作为中间环节,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释放的必由路径,又是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政治活力的直接来源。其次,内核维度社会活力释放的同时,社会肌体吸入外界新能量,与生存耗散的能量发生转换,肌体内驱动力获得增强,形成延伸维度社会活力。延伸维度社会活力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无限延伸的结果,同时又是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得以延续与增强的载体。内核维度社会活力一方面具有其存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延展性。它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自然释放,并随着人的实践与交往不断增强。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就在于内核维度社会活力在源源不断释放的过程中不仅带动了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而且不断壮大了自己的生机、加强了自己的生命力。所以,内核维度社会活力无限巨大,它撬动社会运转,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唯此,它才称得上社会这一巨系统自运转的动力源泉。社会这个巨系统主要由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子系统(或称为要素)构成,经济、文化、政治又分别由更小的子系统(或称为要素)构成,一层层剥离开来,社会每个子系统都落脚到最小的系统——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活力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有机统一构成的社会发展原生力量。马克思曾经着眼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研究”的片面性上,提出过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本质”成因的伟大发现。从马克思整体思想上看,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共性本质的存在,甚至非常肯定“生物意义上人”的存在。如:“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等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本文将“人的需要”概括为“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两个层次,“享受需要”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两个方面,交往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属于“精神享受”方面的需要。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烈。人各个层次的需要都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潜意识。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幸福已经明显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即使在传统社会,幸福也是人们的向往,是人们的追求,只是传统社会人们实现幸福的几率较小,所以人们追求幸福的本质表现不明朗。在中华人们共和国的历史上,人们感恩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曾经以“他为人民谋幸福”对毛泽东予以歌颂,这说明“幸福”是人的本能需要、天然追求,毛泽东之所以像“人民大救星”般伟大,只是因为“他为人民谋幸福”。可见,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追求幸福。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隐含着“追求幸福”的目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是一种活动,而且是“自觉”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是有追求的活动,是追求幸福的活动。可见,“自由自觉的活动”关涉于“追求幸福”,二者之间具有语义的相同性。“追求幸福”包含着“自由自觉的活动”,“追求”本是一种“活动”,幸福的获得离不开“自觉活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不枯竭的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在“追求幸福”之中。追求“幸福”的过程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努力劳动的过程。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对幸福的追求与人相对无限的潜在价值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力量,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深刻根源与原动力。它给予社会存在与发展无穷无尽的力量。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人的价值相对无限。人在追求幸福中实现价值,在实现价值中达到幸福。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把社会有机体比作一部汽车、一艘轮船、一架飞机,那么,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动机,它的动力速度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程度,取决于个人自主性的实现与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同时,它的动力速度又直接影响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影响社会经济活力、文化活力、政治活力的高涨。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释放撬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它一旦被充分释放,则必然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然体现在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活动中,表现为全社会的经济活力、文化活力、政治活力的高度活跃和不断增强,形成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其实质是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外在显现。如果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完全被抑制,那么一切社会现象就会失去生机,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社会形态出现倒退乃至整个社会肌体趋向衰亡。所以,释放社会系统内核活力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表面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质上,社会基本规律形成于人对幸福的追求。人对幸福的追求带动了生产力,变革了生产关系,完善了社会制度,成就了社会前进的整体趋势,形成了社会基本规律。人追求幸福的条件是个人自主性的实现。尊重规律与尊重个人自主性具有天然一致性,合理的制度机制既尊重规律,又尊重个人自主性,实质上则是尊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是顺应规律的过程,是个人自主选择的过程,是个人追求幸福的过程,是释放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过程。人是目的,制度是手段。一方面,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对于社会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没有国家机器、制度机制的制约,社会就是一盘散沙,人们的生存就无保障;另一方面,制度的保守、僵化会抑制社会系统内核活力的释放。合理的制度约束主体行为,促进主体发展,强化主体法治观念,培养主体理性行为习惯,内化主体理性精神;合理的制度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保障平等与自由,维护主体个人自主性,促进主体在追求幸福中实现自我价值,调动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营造外显维度社会活力得以体现的环境。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环境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民族的、相对的、适合的,是与社会历史状况相匹配的,是由合理的制度机制规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通过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确立了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机制,释放了长期受到抑制的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更好地维护平等、自由、民主的人文环境,使社会系统内核活力得以自然释放。
张彦生[2]2000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二者关系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全面、自由、宽松、有序的社会经济条件,及人的价值实现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的思想。
苗耀辉[3]2016年在《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人的价值问题主要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人的生活使命,实际上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于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马克思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思考,是从人本身及其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角度,考察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发展等问题而形成的思想观点。人的价值思想无疑是马克思的重要研究对象,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最终旨趣是为了人的价值实现。因此,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问题开展研究,必然会带动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的能力和素质等与人的价值密切相关的人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人的价值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中最光辉的篇章之一,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的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主要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这一思想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追溯了人的价值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不同时期人的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探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等关于人的理论成果及其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直接意义;考察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概括了马克思之前人的价值思想,并总结了马克思对这些思想的批判。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关于人的价值思想是用神的价值取代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用功利主义对人的价值进行评价。马克思在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价值在于人本身、集体主义价值观、劳动贡献论等超越前人的科学认识。第三,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人的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内容包含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等三种形式,人的价值具有创造性、社会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手段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等特点。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含义及其特点、人的价值实现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并从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制度和推动社会变革等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第四,指出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为我们解决当前中国发展所面对的问题提供思想借鉴和方法指导。本文把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实践联系起来,论证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对于发展唯物史观、明确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深化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理论意义,以及在发挥人的创造性、实现有价值的人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总之,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和形成背景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分析了马克思对前人关于人的价值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立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需要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把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零散论述,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本文围绕人的价值含义、人的价值内容、人的价值特点、人的价值实现,构建和阐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期望本文能够更好地为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提供理论借鉴,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理论依据。
董立清[4]2012年在《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偏失与重建》文中认为摘要:“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资本就已将中国消费市场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并将中国市场当作奢侈品销售的一个前途无量的新“战场”,世界顶级奢侈品制造商纷纷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置办事处或销售代理机构。西方世界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以生产为主导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发了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冲突。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社会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消费主义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对更多消费品的追求被视为大众通往幸福之路,甚至被誉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伴随资本的进入,奢侈品消费的高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也在我国得以生存、渗透与扩散,并逐步确立了其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同时,中国在告别物质“短缺”与“匮乏”后,国内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在城市里,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物的丰盛包围着我们:耳边是或甜美或激情或歇斯底里的广告;眼前是变幻的霓虹,精美的橱窗展示;身边感受的是“顾客就是上帝”的礼节性的微笑服务。它们统统在向我们兜售着某种产品或服务,向我们允诺着拥有这种产品之后的某种更为幸福的生活。物的丰盛刺激着我们的眼球,掀起我们心底潜藏着的无尽的物欲:从香车豪宅到服装化妆品,从家居装修到快餐服务—物如汹涌的波涛,从四面八方涌来,令人眩晕。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欲的时代。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和充盈,但消亡的却是我们自身。消费社会使得人的生命意义,人与人的关系、消费主体与消费符号的地位置换方面都表现出人的价值观缺失。消费社会给享乐主义拓展了生存的空间,欲望取代了人的真正需要,虚拟本体侵蚀了世界的客观性,游戏混淆了人的神圣生活。作为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现在还远未得到满足,但另一部分人却过着奢靡的生活,这不仅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威胁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激化社会的矛盾,从而使人们失去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生命的意义确认。一切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忽视其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已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针对我国现存的价值观形成的因素,重建我国消费价值观意义世界是当前我们文化和价值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培育新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首先让人们从已有的价值观的包围中脱离出来。面对日益蔓延的消费社会,首先要破除消费社会中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人们的影响。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构建一种新的与当代中国消费阶段相适应的消费文化。这不仅是超越消费主义的可行途径,也是我们当前消费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重视大众文化的整合功能,也必须改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优化了文化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
刘金阳[5]2009年在《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正义研究》文中提出人是一个价值存在物,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人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中实现的。价值实现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不断提升人的价值实现的层次和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构成人的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人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怎样实现价值,价值实现程度如何,直接是由社会关系即制度来决定的。在人的价值实现方面,制度因素具有根本性意义。因此,离开制度这一路径去探寻人的价值实现的现实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制度演进和变迁的历史表明,制度是朝着越来越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的,是朝着越来越能有利于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向发展的,而如何利用一种制度形式保障人的价值实现,实现制度的各项调节功能,关键在于使制度具有正义性。本文将突破以往研究中对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缺乏社会制度维度的缺陷,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分析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将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纳入到制度正义的话语体系中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人的价值实现与制度正义的概念进行了厘定,为全文的行文做好理论铺垫;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论观点,成为本专题研究的宝贵材料和理论起点;进而从制度正义这个视角入手,反思人的价值实现问题,在制度正义与人的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的互动关系中,探寻正义的制度如何保障人的价值实现;最后通过对现实中人的价值实现进行制度反思,分析当前我国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正义缺失及其原因的形成,为当前我国人的价值实现提供路径探索。
林昕[6]2010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提升》文中研究表明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既要“外向”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内向”地审视自我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人的价值。人类一切探索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在学术界,关于人的价值的涵义,主要有关系说,属性说和调和论三种观点,不同的学者把人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人可以借助主观和客观条件,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辩证统一的过程。当今社会中,人的价值失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的价值失衡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背离;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表现为生命价值危机;在人的价值内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表现为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相对忽视精神追求。这种社会现象有其理论和现实根源。理论根源主要有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现实根源可以分为物质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人的价值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人的价值创造营造环境、培养素质、规定尺度和调节平衡。它对人的价值实现的目标方向、内在根据、广度深度和展开维度也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遵循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创新人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李霞[7]2013年在《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价值问题。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最终归宿在于价值的实现问题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时期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人的价值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概括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理论之后,客观深入地分析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现途径,力图在新时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第一章主要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基本概念、范畴进行了厘定,历史地概括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理论,客观地分析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条件和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化浪潮为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价值疏忽、价值误导、价值异化是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存在的三大挑战。第三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二是建立人的价值实现的理论支撑;三是健全人的价值实现的合理机制;四是创造人的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
刘能杰[8]1996年在《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文中指出市场经济首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简单历史事实曾成为人们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品和主要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拿过来,不仅有一个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结合的问题,而且有一个同现实的人相结合的问题。后一个结合主要指:如何既正确有效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基础作用,合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又要比较全面地实现现实的人的价值,这就是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力图从哲学高度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的问题。这既是当今改革开放时代和现代化实践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所担当的历史使命。 全文由五章构成。前两章是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关系的基本理论部分,从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出发,探寻市场经济存在的现实的人的根据,阐明市场经济的哲学内涵、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人的价值实现的相互关系。后三章主要运用前两章的基本理论,逐步依次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指令性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和前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较为充分地实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的人的价值的合理有效的经济形式。 第一章为市场经济的哲学观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论。从揭示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入手,阐明商品生产为人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的世界和新的人的世界,但人暂时还不能自主地支配这个新的物的世界,相反它反过来支配人的世界,由此产生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目性、能动性与被动性、选择性和决定性、主体性和反主体性等一系列的矛盾,从而探寻市场经济存在的现实的人的根据。市场是现实的人实现其劳动交换关系(交换价值)的媒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表现和实现,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实现其社会经济联系的特殊形式。作为其功能体系的市场机制具有中介性、自发性、灵活性、客观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人的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确证,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人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全部主体性内容的实现,是人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是人
吕淑华[9]2002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的实现》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市与经济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合理 有益和有效率的体制,采取这种取向的改革,在人的价值问题上,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科学的人的价值观,使人的价值更合理地得到实现。
朱德龙[10]1997年在《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研究综述朱德龙(首都师范大学马列部100037)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布我国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哲学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发酵,便逐渐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讨。本文拟从哲学界近四年来对市场经济与人的价...
参考文献:
[1]. 社会活力研究[D]. 张宝英. 山东大学. 2014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J]. 张彦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3]. 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研究[D]. 苗耀辉. 辽宁大学. 2016
[4]. 消费社会人的价值观的偏失与重建[D]. 董立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5]. 人的价值实现的制度正义研究[D]. 刘金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09
[6].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提升[D]. 林昕.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7]. 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 李霞.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2013
[8]. 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D]. 刘能杰. 中共中央党校. 1996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的实现[J]. 吕淑华.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10]. 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研究综述[J]. 朱德龙. 哲学动态. 1997
标签:伦理学论文; 市场研究与信息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文化维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