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与台湾产销班_农业论文

农业合作社与台湾产销班_农业论文

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销论文,合作社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我于1999年12月29日至2000年1月29日赴台湾访问1个月,研究台湾农业合作组织问题。期间访问了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会见了一批研究农业的专家、教授,考察了台湾北部、中部、南部多处农村以及十几个农会、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农业产销班,兹将考察结果作如下报告。

台湾的农业组织包括农会、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农业产销班。农会在台湾已有百年历史,现以金融为主业,是一种多目标、多功能的农村组织,兼负执行当局农业政策的使命,严格说来,台湾农会不是农业合作组织。鉴于研究者对台湾农会已有大量研究论述,本文不拟赘述,而只就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农业产销班进行剖析。

1949年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合并后,台湾仍留下部分农业性的合作社、场200余个,社员58000人(注:刘富善:《台湾农民、农村及农民组织论丛》,茂昌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1952年台湾省政府规定农业性业务统由农会经营,致使农业合作社发展陷入停滞。1974年该规定宣布废止,当局颁发一系列条例和计划,将农业合作列为重要的施政措施,农业合作社、场在此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台湾现有农业合作社、场情况见表1(注: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台湾省农业合作简报》,1998年6月。)。

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差异甚大,规模最大的青果运销合作社有8万多社员,总社在台北,各地有8个分社,在日本东京还没有办事处;小的如台东县羊奶运销合作社只有11个社员。合作社的涵盖区域也差异甚大,有的社是省级社,社员涵盖全岛;有的社则只在县市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也有的则跨县、跨乡(注: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台湾省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组织业务概况表》,1998年6月。)。

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架构按合作社法设置(注:韩学训:《合作社法解说》,复国出版社1997年版。)。合作社的最高权利机构是每年最少召开一次的社员大会,社员大会决定重大经营决策,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社员每人一票。理事会主席为合作社对外的法人代表。理、监事会联合组成社务会,协商合作社的重大事宜。业务量较大的合作社由理事会聘请专业人士担任总经理,由总经理组织业务班子来从事经营。

表1 台湾省农业合作社、场统计表(1997年底,不含金门、马祖)

类别社、场数社、场员人(户)数

青果运销合作社188942

蔗农合作社263912

果菜合作社669730

茶叶合作社71233

花卉合作社132729

林业合作社115775

渔业合作社3910540

禽畜合作社103 10522

其它类合作社 105932

合作社小计252 195687

合作农场 211 21460

社员入社必须缴纳股金,每人最少一股,最高者不超过总股金的20%,每股股金原定2元至50块银元不等,现在由各社自行规定,但股金金额仍不高。合作社如有盈余,按股金可提取10%以内的股息,提取股息后再按各社的章程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余下的盈利按每个社员为合作社提供的产品交易数量来进行分配。

合作社的合作项目依各社的特点而不同,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运输,共同销售

个体农户在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上都存在困难,联合起来,可以向运输商压价,降低运输成本。合作社集合起来的大批量农产品便于进入大市场,通过拍卖求得农产品的合理价格,台北、台中的果菜、花卉市场已实行电脑拍卖,有资格的经销商看货后在电脑上竞价购买,较易于形成大宗农产品的合理价格。外销的农产品形成批量也才好对外成交。共同销售还能打出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提高效益。

2.统一加工

部分农产品个别农户加工有困难,合作后统一购置加工设备,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茶农联合制作高品质的小袋包装茶叶,牛奶、羊奶户统一冷藏加工奶制品,家畜、家禽的统一屠宰,蛋农统一洗选鸡蛋或在蛋价下跌时统一加工成蛋制品等。

3.统一采购

生产使用的各类生产资料,如肥料、农药、包装物等,统一采购可以靠批量向厂商压价,降低成本。

4.推广新技术

先进技术和先进品种的采用和推广在合作社里较容易推行,合作社也较易于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农业管理部门也易于辅导。

5.联合生产

综观台湾的农业合作社,生产基本上是各农户自行操作,只有少量需要大型设备运作的生产,才由合作社采购来作为公共资产由各农户计价使用。但在粮食生产方面,联合生产的项目则较多,如灌溉、排水、机耕、收割等。

6.扩大合作社间的合作

单个合作社规模有限,还可以通过同类合作社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上述合作的效果,扩大信息范围,共同提高竞争力。台湾省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省农联社)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协调工作。

7.专门供应军队、学生食品

由于政府将军队副食品供应交给省农联社协调各农业合作社进行,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也由农联社协调供应,从而增加了合作社的业务。

合作农场在组织架构和章程等方面都与合作社相似,多数合作农场实行代耕制,即农民在保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交给农场,打破田埂,由农场雇工实现机械化统一耕作,农场在向农民核计耕作成本和管理费后,土地上的收获物可归农民收取。农场盈余部分也和合作社一样提取股息、公积金、公益金,再按场员提供的交易数量进行分配。交出土地的农民可以去农场外另行择业,也可以在农场内和外雇工人一样务工。一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合作社实际上也按合作农场的模式委托经营。

台湾农业合作社和合作农场,在台湾农业发展中取得一定的成就,1997年,合作社共同运销蔬菜93000吨,水果42000吨,显示合作社在共同运销上起了降低成本和开拓管道的作用。在400多个合作社和合作农场中,不乏办得十分成功的范例,也出现经济效益不佳和凝聚力不强的社、场。合作事业的主管机关认为,当前农业合作社、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股金有限,贷款利息负担重,社、场资金短缺;多数社、场经营规模偏小、营运效率难望提升;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拓展受到限制;部分社、场管理制度有待健全;部分社员对合作社欠缺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的热忱;社会上的功利思想使一般民众对合作事业缺乏认识与支持(注:张照明:《台湾省合作事业的现况与展望》,《合作经济》第58期;邱碧珠:《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现况与展望》,《合作经济》第58期。)。

以我观察,台湾农业合作社、场不但面临岛内经营农产品的私人企业、公司的激烈竞争,加入WTO后更面临大陆廉价农产品和国际农业企业的竞争,只有更大幅度地提高产销规模,降低农业成本,不断推出有台湾特色的品种,并且在运作机制上能更大程度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以青果运销合作社为例,该社60至70年代有过辉煌的历史,近几年效益却不断下降,社员人数也趋于减少,青果社经营的香蕉外销的日本市场,不断被以公司制大规模经营的菲律宾香蕉所占领,而在其他水果进出口业务上,青果社又遇到私营进出口商的手段灵活的竞争,青果合作社对加入WTO后如何再现辉煌苦无良策。农业合作组织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还需独到有效的措施,如品种的特殊优势、成本的低廉、独特的加工、有影响的品牌等。本次考察的台中县新社镇中兴合作农场,就是在原来农业合作经营的基础上,以废弃的香菇培养袋为原料,由农场创办了有机肥料厂,迎合了当前社会对无污染食品的要求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肥料厂投资5000万元(新台币,下同),政府补助一半,项目获得成功,使农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农业产销班是台湾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最基层的农民合作组织。80年代中期,基层的农民运销、采购的合作逐渐在各类农业生产中涌现,名称固然不一,如共同运销班、共同经营班、共同作业队、农事研究班、精致农业班等等,但农民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已显现出它的生命力。1992年10月台湾的农业管理部门颁发《农业产销经营组织整合实施要点》,选定蔬菜、花卉、果树、毛猪、肉鸡、蛋鸡、养殖水产品等七项产品作为整合农业产销班的重点,由各县、乡农会或合作社、合作农场指导,并提出广告词:“农业产销班——台湾农业的新希望”(注:江荣吉:《农业产销的经营管理》,台湾大学农学院1997年版。)。经多年辅导和整合,截至1998年底,共组织成农业产销班6214班,加入的农民共119797人(实际是户,以户主名义参加),其中部分产销班是在合作社和合作农场内组织的,如前面提到的台中县中兴合作农场内就有14个产销班。据原台湾省农林厅提供的数字(不含金门、马祖),台湾农业产销班按农产品分布可列表如下(注:台湾省政府农林厅编印:《台湾省农业产销班统计资料》,1999年5月。):

表2 台湾省农业产销班统计表(1998年12月31日)

产 品

班 数人(户)数经营规模

稻米1693664

5865.58

公顷

杂粮 631971

1983.15

公顷

蔬菜973

37598 40443.31

公顷

花卉5396725

5461.48

公顷

果树

2214

47040 59692.96

公顷

特种作物2754992

5906.43

公顷

观光农园 10 100201.92

公顷

肉鸡1552231 41794275 只

蛋鸡 61 892 17309639 只

毛猪3809611

7902701 头

鹅8 113509200 只

12 172917600 只

奶牛 62 724 85904 头

701163187116 头

40 380228927 箱

其他 12 290

合计

6214 119797

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农业产销班的农户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如参加稻米产销班的农户平均种植面积为1.6公顷(24亩),参加肉鸡产销班的养鸡户平均饲养规模为18733只,参加毛猪产销班的养猪户平均饲养规模为791头,也就是说,产销班这种合作组织适用于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专业化农户。农业产销班的职能主要是农产品的共同运输、销售和生产资料的共同采购。产销班形式的农业合作,扩大了营销规模,增强了农民的议价能力,降低了运输、销售、采购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产销班也共同研究农业技术、共同开拓销售市场、共同防治病虫害、共同购置、使用少量大型机器设备、共同创造产品品牌。产销班内的农产品生产基本上由各个农户独立进行。班内各农户间换工协作的事偶有发生,共同生产的例子则很少见,例如台南县玉井花卉产销第三班,因10个成员共同出钱租地,所以也共同生产。

台湾当局的农业管理部门及其辅导下的县、乡农会,在农业产销班创办之初以及经营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资助,专门向产销班提供的经济资助是组织农民建立产销班的重要因素,也是产销班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笔者这次在台湾各地考察了多个产销班,现抽3个典型简述如下:

1.台中县后里乡花卉产销第九班

成立于1997年3月,后里乡农会辅导,全班16户,主产文心兰(5.45公顷)、火鹤花(3.6公顷),销往日本东京市场,两种花都有本班的品牌。每农户土地面积0.2至1公顷不等,每户劳动力2至4人不等,班上设班长、副班长、会计、书记、总务各一人,基本上都是尽义务,算账误工每天仅补助500元。产销班的公共财产有:房间大小的冷藏库一座,120平方米集货场一个,办公兼会议室50平方米,电脑2部及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2部检测仪器以及桌、椅等,当地政府和农会对产销班提供一定补助,大都用于购置公共财产。鲜花的销售经过竞争比较后固定给台中市的一个经销商承包,经销商负责提供进、销价单和运费、手续费单据,结算后按净利润提取6%给经销商(也有的产销班由经销商买断经营),经销商还负责向产销班提供日本东京的市场信息。农药、肥料、包装物等全班共同采购,生产则各户独立进行,鲜花的品种、规格、包装全班统一,利润按各户交货量进行分配,产销班提取少量公共费用和积累。农忙时班内可换工,按男工每天1000元、女工每天800元计费(外请也大体是这个价)。1999年全班纯收入约2000万元,班长陈重豪一家1公顷地4个劳力可收入200多万元,地少的农户往往另有兼业。该班经济效益显著,班内团结协作,班长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威信,班订有班规,班成员都能遵守。

2.台中市北屯区大坑柑橘产销班

该班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大坑柑橘研究班,台中市农会和台湾省青果运销合作社共同辅导,原班员13人(户),现已增至93人(户),该地区柑橘农户基本都已加入。全班成员按自愿组合成人数不等的10个小组,小组内共同认可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共同作价销售产品。全班共同采购生产资料,独自生产。果园面积共121公顷,有的农户地是租的,山地租金约每公顷每年1万元不等。产柑、橘、柚。共同销售的难点在于品质,该班每三、五户产品品质相近并能合作的给一个货号,按货号交青果社运送台北拍卖市场拍给批发商,再按产量分配收入。青果社收3%管理费,返回0.5%作为班费。产销班设班长、会计、总务、干事四个职务,还有负责采购肥料、农药、包装箱的专人,都是义务兼职的,补贴甚少。政府每年给100万元左右的补助,用于肥料采购。班公共财产有1部挖土机、1部1吨半小货车、一些搬运车、1个会场和电脑、音响、传真机等办公设备。每箱货收2元班基金,一年有60万元,作为公关、聚餐费用,还捐钱给孤儿院。产销班6年来降低成本20%,提升了产品品质,柑产量也由每公顷15吨提高到每公顷25吨。现大坑产销班每年约产2000吨水果,收入5000多万元,班长古铭家有果园3公顷,年收入100多万元。

3.桃园县新屋乡吉园圃蔬菜产销第一班

该班成立于1977年,乡农会辅导,全班10人,土地6.1公顷,每人0.2至0.8公顷不等,大部分地是租的,每公顷田地年租金8万元左右。搭起56座塑料大棚,每棚面积约120平方米。专门生产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无公害蔬菜。产销班共同采购生产资料,共同研究生产技术,但每人仍自行销售蔬菜,各有各的销售渠道,各有各的运货小汽车,有大宗供货时,班内可互相调拨销售、支援运货。蔬菜60%送到批发市场拍卖,40%卖给餐馆和小商贩。班的公共财产只有一个会所(借用班长的房子)以及电脑、音响、橱柜等办公设备。成立产销班时政府和当地农会补助100万元盖大棚,补助60多万元启动费。每年还补助肥料费、塑料布等130多万元。他们承认,没有政府补助,他们的蔬菜生产难以为继。菜的平均售价约每公斤33元,菜价季节起伏较大。班长有地0.8公顷,长期雇工5人,月工资大工1个4万元,中工1个3万元,小工3个每人2万元。自己(一个半劳力)工资计算在内,年收入约80万元,在农业生产中属偏低,只比种水稻的好。

从以上典型调查可知,产销班是以运销、采购为合作的切入点,产销班的成功在于利之所驱,在于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会的引导、辅导和资助,联合意愿来自共同利益,也与资助分不开。价格低的产品往往较难联合,因而粮食的产销班较少,也较难办好。据各辅导产销班的县、乡农会反映,产销班成功与否班长是关键,选举出来的班长肯负责,善开拓,成员才有向心力。也出现有的班办不下去,不得不拆散、重组。政府虽然提供了产销班组织的样例,但各个班的做法和规矩都不相同,自订规矩,各行其是,唯求成效。

台湾近十几年农业产销班的发展,确实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成效是显著的。产销班的勃起也和外部经济条件有关,如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运输条件的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台湾城乡差距的缩小等,缺乏这些条件农业产销班也难以奏效。

台湾当局的农业管理部门组织农业产销班的本意是迈向农业的现代化和企业化,使产销班朝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向发展,以增强加入WTO后台湾农业的竞争力。但从小农为主的产销班走向大规模现代农业的股份有限公司,看来还要有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产销班作为过渡时态的农民组织形式有它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反映的农业产销班的问题有:产销班在法律上不是法人,不能置产,公共财产现在都登记在私人名下,将来理不清责任与风险;以班的名义也不能贷款,要用个人名义去贷来给班里使用;产销班不是法人,无法开出统一发票,没有资格做进出口贸易,因而农业产销班还有法律上“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产销班规模较小,又分属不同的农会和合作社,如何加强同类产品产销班间的合作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农民从分耕合营,逐步要走向统收统支的公司制,需要逐步渐进地提高农民的互信与合作关系,我以为,台湾农业的进一步现代化,还必须以部分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土地为代价,台湾还应有一半以上的农民走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应降到10%以下。

台湾农民每户耕地面积约1公顷,其中80%的农户不足半公顷,基本上还属于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以共同运销、共同采购为切入点的小规模农业合作组织,即类似于台湾的农业产销班,是过渡向现代化农业的一种有利的组织形式,其经验在大陆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值得借鉴。

由于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较高,不少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尤其是稻米,加入WTO后台湾农业必然承受冲击,唯有采用新技术,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才能摊薄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也才能顶住国际市场的冲击。台湾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必然会有一个适应和重新整合的过程,当前过多依赖政府补助不是长久之计。由于大陆工资水平较低,海峡两岸农业有互补性,充分发挥两岸农业的互补性有利于提高两岸农产品的竞争力。

标签:;  ;  ;  ;  ;  ;  

农业合作社与台湾产销班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