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森林环境建设与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持续发展论文,生态论文,森林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森林环境和生态旅游都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森林环境,生态旅游的概念、利弊和全球发展态势,森林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战略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森林环境 生态旅游 持续发展
1 森林环境
森林环境是森林资源与一定地理条件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性和功能的地域空间。森林资源是森林环境的主体。森林是自然界中物质最丰富、功能最完备、多样性最复杂、层次结构最错综、生产力最大的陆地主体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碳储库和蓄水库。森林及其环境所构成的生态景观是任何景观都不可替代的。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13.92%;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达500多处,总面积达505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5.27%,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1)〕;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珠江上游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为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生态旅游
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在旅游业中,早期的生态旅游系指在满足保护前提下,从事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隐蔽在卢旺达雾气蒙蒙的高原莽林中,偷偷观察在山脚边活动的大猩猩;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中跋涉,去亲身体味原始的洪荒。这些异乎寻常的活动就是生态旅游〔(2)〕。1988年,Ceballow-Lascurain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3)〕。
最近几年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升温,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或滥用生态旅游一词,几乎任何一种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活动均被贴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为了把生态旅游的核心重新回归到自然保护和谋利于当地人民的轨道上来,1993年,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oci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3)〕。
2.2 生态旅游的全球发展态势〔(2,3)〕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得到了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过去30年间,国际旅游业以超过6%的年增长率递增(80年代初的几年除外),其产值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6%,即3.5万亿美元,从业人员约占全球就业人员的1/4。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旅游业产值达34000亿美元,并在全球就业市场创造了10%的就业机会,每年的游客达20.20亿人次。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份是生态旅游,据估算,年增长率为10%~15%。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1990年全球生态旅游产值为200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厚的文化,所以,发展中国家更具生态旅游的魅力。去发展中国家的游客人数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6%,去发达国家的旅客的年增长率为3.5%。在亚洲,这种趋势更加强劲,在亚洲观光的国际游客正以10%的年增长速度剧增。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算,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最新国际流行色。
近年来,国内的生态旅游也伴随着旅游业的升温而兴起。1994年我国旅游业直接经济产出达165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5.24亿人次,收入1023.5亿元。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城市及人口密集区旅游人数呈迅速增长的趋势。例如,广西1990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51.83万人,比1989年增长57.2%;国际旅游业收入3.66亿元外汇卷人民币(折合8065.75万美元),比1989年增长98.13%;据全区主要景点统计,1990年共接待国内游客约600万人〔(4)〕。近年来到猫儿山、大明山和龙虎山等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游客正以成倍的态势增长。
2.3 生态旅游的利弊
生态旅游的前景被普遍看好,然而有关专家同时在为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而担忧。从理论上讲,生态旅游的利大于弊,但有一些潜在的风险目前尚不清楚其结果。生态旅游的正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包括: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赚取大量外汇;减轻农村压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功效;吸引固定游客,稳定保护区建设。例如象泰国、斐济、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已成为外汇的主要来源;生态旅游业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而且也正在提高人们走进自然、享乐天成的兴致。更有令人值得欣慰的事例是,卢旺达、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国,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改变了政府的认识,看到了荒野生态系统及一些保护区的经济价值,不断投入资金,加速恢复和建设,从而拯救了多处一度濒于终结的保护地和重要的荒野区。
生态旅游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然而也给当地环境和居民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破坏性建设的损害、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公害。例如在国内一些旅游区可以经常看到:有的保护区乱搭乱盖,游客把用过的易拉罐、塑料瓶、塑料袋和废纸废物随地乱扔,游客的到来给旅游区带来食品和燃料等压力,游客的观光使一些地段土壤被压实甚至变成不毛之地,有的吸烟的游客,将烟蒂乱扔,还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生态旅游的潜力和市场是巨大的,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诚然生态旅游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如果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意识。如果生态旅游误入歧途,组织者只顾捞钱,游客只顾狂欢,不管其它,那它带来的将是一场环境灾难。
3 森林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森林环境与生态旅游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3.1 森林环境对生态旅游的促进作用
森林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基础资源,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丰富和多样化的森林资源,优美和谐的森林环境和森林景观,就能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可以说森林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3.2 森林环境对生态旅游的制约作用
森林环境对生态旅游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森林环境受到破坏后,使森林资源枯竭,森林景观的旅游魅力丧失,从而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没有森林环境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例如,桂林漓江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是我国实施旅游发展战略的黄金水道,被列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的浏览型河流。由于长期以来对漓江上游森林尤其是天然森林的利用和破坏,使上游地区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河水暴涨急落现象加剧。50年代与70年相比,20年间漓江最大流量上升11.25%,最小流量下降68.0%;漓江上游平均输沙量70年代比60年代增加了1.78倍;漓江的枯水期由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6个月以上,而且枯水期流量逐年减少,已由过去的12—16m[3]/s减少到8m[3]/s,甚至下降到4m[3]/s。1989年最枯流量时,游船的游程由原来的83km缩短到20km。这极大地影响了桂林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3 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及其森林环境的促进作用
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及其森林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增加国家和当地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环境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的支付能力,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条件,以提高森林环境质量。因此生态旅游不仅是森林环境效益的具体体现,而且还是森林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许多保护区虽然山清水秀,风光绚丽,但是,因缺乏内动力而迟迟不得发展。
3.4 生态旅游对森林环境的制约作用
生态旅游对森林环境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对森林环境的负效应。
4 森林环境建设与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1 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是由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于1980年首先提出来的。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牺牲今后世世代代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投资的导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机构改革都是协调的,并能加强当今和今后满足人类需要和愿望的潜力”〔(5)〕。由于社会背景、目的和观点以及研究领域的不同,提出了许多有关持续发展的概念。例如:“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可持续发展”、“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但尚未见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概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森林和旅游资源,在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和能力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旅游需要的能力。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
4.2 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措施
4.2.1 加强森林环境建设
加强森林环境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加强森林环境建设,才能促进生态旅游基础资源的发育。只有森林环境的持续发展才可能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森林环境建设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强化森林环境管理。森林环境管理实际上是对因人类利用森林环境而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指导,它是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包括建立有效的森林环境管理机构和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森林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多目标、多资源、多功能的综合经营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长期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等。
(2)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速退化森林植被的恢复。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培育的关系,是森林环境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做到合理规划使用林地资源;采用有效手段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再生率;通过植树造林,积极培育后续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通过自然力和人工恢复措施加快生态旅游区的植被恢复。
(3)加强森林环境的科学技术研究。森林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立法和各种政策手段外,主要还应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因此,有关森林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问题必将成为今后森林环境管理与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6)〕。
(4)启发全民环境意识,建立持续性环境伦理道德观。人类既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又是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只有在全民中形成与现代工业、现代文明和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环境伦理观,共同负担起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才能有效地改善森林环境。因此,必须在全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是污染源”变为“每一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卫士”。
4.2.2 强化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
(1)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了建立既能反映出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区,又能使生态旅游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比较合理,形成体系完整的中国生态旅游区网,并与世界生态旅游区网协调的衔接起来,开展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2)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和产业体系的建立。生态旅游除了让游客欣赏自然美景,使自己沉浸并陶醉于一种都市环境难以提供的自然状态之中,还必须有丰富的旅游产品供游客品尝和购买。这样生态旅游才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建立起生态旅游的商品大市场和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3)生态旅游技术培训。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老练侍从的合作和配合;而熟练又有技巧的从业人员源自有效的技术培训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其内容包括旅游政策、市场动态、公园和保护区的经营和操作程序、自然史料、民风民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环境教育、外语培训、公共关系、餐饮业管理以及其它有关的技术管理领域〔(3)〕。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常与自然保护区相联系,也同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和地方特长,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5)切实保护好游客的利益和安全。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主体,只有游客的利益和安全得到保障,生态旅游才得以持续。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nvironment and Ecotourism
Wen Yuanguang[1] Jiang Haiping[2] Huang Mian[3](1 Forestry College,Guangxi Agric.Univ.,Nanning 530001; 2 Forestry Bureau of Ziyuan County,Ziyuan 541400; 3 Management of Damingshan Natural Reserve of Guangxi,Wuming 530115)Abstract Forest environment and ecotourism are the issues which area ttended universally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In this article,theconcept of forest environment and ecotourism,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in global,the relations between forest environment and ecotourism as well as strategy of sustai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re discussed briefly.Key Words forest environment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