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地区论文,人才流失论文,原因论文,西部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06)03-0108-05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西部民族地区是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想赶上东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其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西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西部地区人才的大量流失无疑是雪上加霜!关注西部人才问题刻不容缓。
一、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情况及其特点
人才流动自古有之,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历史现象。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大量的居民移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是由于当时黄河流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耕种,更适于居住和生产,因而吸引了不少部族从其他地区迁入黄河流域。例如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之交地区的夏人,他们并不是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的地区,而是被这一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所吸引。再如,在一千多年前的明初时期,有大量的由北向南的移民潮出现。这是当时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利用强制手段把人口从相对稠密的地区迁入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纵观历史,无论哪一时期的移民,都是为了发展,而纷纷涌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人才流动仍然呈现出了从不发达国家、地区向发达国家、地区单向流动的趋势。当今,我国人才流动的主要趋势是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内蒙、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当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其不可阻挡的“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时,西部地区却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
近年来,虽然西部绝大部分地区人才(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总量不断增加,但每万人拥有的人才存量在全国的排位却不断下降,许多地区、许多单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外流加剧,人才断层加剧,“孔雀东南飞”甚至漂洋过海的现象仍较突出。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人才流动情况,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主要特点为:
1.范围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厂矿企业、党政机关等各行各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才外流问题。流失人才的单位,既有省级的,也有地县的;既有地方单位,也有中央单位。不只是效益差的企业人才大量外流,效益好的企业人才外流同样严重。
2.批量大。由于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一批又一批的向东南流去。从甘肃的情况看,有的企业一次流失关键生产岗位技术人员达数十人之多,使企业生产难以正常运行。有的高等院校因流失教师严重,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难以开设。
3.层次高。在外流的人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专长的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高级经济管理和政法方面的领导干部。
4.关键技术岗位的多。外流人才中,相当一部分在原单位从事重要课题研究、技术攻关、关键生产岗位等工作,各方面成绩突出,是掌握关键技术或拥有重要科研成果的骨干。
5.年富力强的多。走的最多的年龄大都在25岁至45岁之间,他们基本上渡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创业前的准备期,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梯队。
二、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探析
1.西部自然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是人才流失的客观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一般都有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甚至气候恶劣等特点,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艰苦得多,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西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这说明当时的西部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是在秦汉之后,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长期大面积的垦殖活动,使得西部植被被大量毁坏,生态环境恶化,使本来干旱的气候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剧增。尤其是近年来,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地过牧的生产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西部总面积的60%,可被利用的地区又被沙漠、戈壁和高山峡谷所分割、支离,交通十分不便;气候干旱、半干旱,单位国土面积平均拥有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及全国水平的1/7。近年来,西部地区沙尘暴爆发频繁,据统计,1952年到1994年间,我国西北地区共发生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48次以上,其中特强沙尘暴22次,几乎占了沙尘暴发生次数的一半,仅2000年春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就发生了12次较大范围的沙尘暴。尽管西部地区采取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草原居住人口数等一系列的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居住环境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西部人才的流失。
2.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金缺乏,工作条件差。有很多科研单位、企业技术开发和改造经费多年来没有增加或增加很少,甚至有的还有所减少,致使教育、科研、中试、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设备陈旧、手段落后,人才作用难以发挥。许多知识分子至今仍然是待遇低、生活困难、后顾之忧多;特别是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尤为突出。相反,沿海地区、经济特区比内地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水平高,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多,工作条件好,子女容易就业,可以较大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客观上导致了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要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有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统计,西部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认为“工资待遇低”的有86.6%;认为“难以发挥其专长”的有61.2%;认为“科研环境不佳”的有56.7%;认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有46.3%;认为“科技经费没保障”的有41.4%;认为人际关系复杂的有41.8%。由此可见,凡是人才,必然追求成功,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有展现才华的舞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目的就是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空间。
西部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中华民族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核心生息繁衍,耕作发展,特别是到汉武帝时,开辟了绵延万里、横跨欧亚、向世界传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借着这条跨越千年时空的商路,世界各国的学者、使者、商贾云集汉唐长安,中外科技、文化、思想、商品的交流达到空前的高潮。自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失去政治庇护和支持的西部渐衰,加之边疆民族战乱,丝绸之路也时开时闭,同时航海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使黄金通道的作用逐渐跌落,西部经济从此走上衰落。在解放前,一些西部民族地区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在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当时约有70%的工业力量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为了均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同时为了“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指导,当时很多重要的工业基地都建在了西部地区,使西部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部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过度采掘与发展而呈现的结构老化、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及资金供需失衡等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全方位开放,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西部地区更多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等、靠、要的思想大量存在,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这就从整体上制约了西部的发展。
3.教育发展滞后。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各类教育都有其自身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与社会、个人的需求不尽吻合。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知识技能,就是希望孩子进学校后能学到一些看得见、用得上的本领,做人的基本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知识,不继续学习的话,对个人的收入并没有多大影响。对基础教育的个人与社会的低需求,影响了个人或政府投资于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育体制僵化制约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成熟技术的学习和熟练掌握上,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实中,许多职业教育只是办成了“文凭教育”,学制时间长,教学内容应用性差,造成职业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影响了个人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至于高等教育,西部高等教育结构单一,高等职业教育过少,重点大学不仅数量少,而且整个西部地区的高校对各专门人才的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很不相称的,西部十省、市、区超半数以上的高校无博士授予点,重点实验室也少得可怜,硕士教育也存在规模小、经费少、设备差的问题,这都影响了新兴学科的设置、学科体系的科学构建和造成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阻滞了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西部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仅有的技能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现有人才缺少再教育的大环境,是导致西部人才的外流的原因之一。
4.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西部地区人才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西部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好本地人才,而一味的追求吸引外来人才,本地人才成了“后娘养的”,没能够得到足够重视,没能够给本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一些欠发达地区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然而却忽视身边的“卧龙”,许多人才被埋没,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例如,西部某开发区花重金招聘文秘人才,可这个开发区的一个“笔杆子”每年在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开发区的领导却熟视无睹。有关资料显示,东部地区人才资源经济效益系数为1.29,即一个人发挥着1.29个人的作用,而西部仅为0.68,即一个人实际上只发挥0.68个人的作用,也就是说西部的人才约有1/3不能发挥作用。据广西对3571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显示,工作量饱满的只占51.18%,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仅占35.12%。这种情况表明,西部地区要想扭转发展落后的局面,不仅仅是一个人才培育的问题,同时还必须通过人才的合理使用,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西部地区如果不能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人才使用问题,不能采取有关人才制度的创新,就有可能在与发达地区对比形成明显人才缺口的情况下陷入某种发展的误区之中。二是激励机制力度不够。首先,在人才评价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抑制了中青年人才创新活动。另外,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能像发达地区的外企和国内的一些大公司那样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西部人才纷纷南下。三是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中,还存在着讲究亲情、门第、地域、同学等关系的现象,如果没有这些关系,即使宝贵人才也很难得到任用,任用了也不敢放手使用。这样就使有才能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对有某方面特长的人也没有做到扬长避短,不能有效的保证把真正有潜力和较高素质的人确定为培养对象,未形成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据调查,有很多人才,因为得不到领导信任和合理使用,而处在“在职待业”状态。管理机制不健全,人才在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能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工作上,使得自身的价值很难充分发挥。这就导致人才产生外流的想法,最终使得人才流出西部地区。
5.人才市场建设滞后,人才开发和引进配套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市场机构未能充分发挥铺路架桥的作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激活人才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的建设才刚起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尚未形成。各地人才市场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服务的要求,导致服务领域窄,服务功能弱,服务水平低;人才市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缓慢,极大地影响了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的发挥。此外,由于人才统计工作滞后,缺乏统一、规范的人才资源信息库,人才队伍状况分析、人才需求预测、人才信息发布等工作均无法开展。同时,受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所有制结构、身份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全省人才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人才和智力引进的方式和渠道较单一,主要是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人才和智力引进缺乏配套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突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相对落后,而且不合格人员难以清退,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等等,
三、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建设的对策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因而各国的竞争也就表现在科技、人才、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也不例外。我国西部是各个方面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才对西部的发展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当前西部人才流失导致人才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西部必须增强自身的吸引力,通过改进人才机制、发展教育等手段有效控制人才流失,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人才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人才工作落到实处。人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首先,各级人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提高科技与人才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引进人才的基础,用事业留人。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也只有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去管理,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过去,在人才问题上往往过于强调学位、学历,而不是以真才实学、事业、实效、创造性劳动价值等作为衡量标准。在2004年中央第四次人才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即一是强调“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二是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三是强调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四是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我们要以这个人才观为指导,深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对于人才的重视应该建立在切实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人类的发展贡献。而不应该单纯把人才建设作为一种政绩、一种宣传。目前有些政策的导向作用不完善。如把一个单位具有多少个博士,多少个高职作为一个硬指标,使得人才建设流于形式,同时也伤害了一些确实学有所长、具有才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加强西部教育,改革现有教育体制。教育是基础,是西部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
首先,加大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部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2.07%,高于全国9.08%的水平,尤其是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更为突出。在云南省,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5.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年,也就是说云南4400多万人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六年级!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做好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并鼓励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参与投资办学。同时改革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适当增加职业技术内容,增强实用性,普及基础教育程度。
其次,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办开放式的大职业教育。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改变学历教育的观念,加强学制的弹性,注重当地经济发展所需实用技能的培训,缩短培训时间,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通过培训、进修和实践锻炼等各种途径,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的技能,不同年龄的人也都可以来参加职业教育,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大教育、大培训的全民学习的社会环境。
最后,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由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体制不顺,专业设置比例失调,这不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阻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改变结构单一、高等职业教育过少的局面。第一,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满足有强烈的接受教育欲望的人的需求。第二,高等院校要针对西部大开发急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人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型和特色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和配置,设置一些直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第三,高等院校要认真搞好科研攻坚工作,在力争基础研究上水平、应用研究上效益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兴办高校科技产业,为西部地区培养新的增长点。
3.加快制度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环境。目前,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流失严重,引进人才困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工作环境,从而真正稳定人才和留住人才。
首先,实施优惠政策,稳定西部现有人才。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差,经济落后对人才的吸引明显处于劣势,能够提供给人才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但也要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改善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帮助人才解决家属安排、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使人才在西部地区能安居乐业;还要特别注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实验设施、信息资料、科研经费、辅助人员等必需的工作条件,使人才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否则生活条件再好也留不住人才,也背离了引进人才的目的。
其次,要努力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良性发展的空间。西部要给人才营造良好的自由创造空间,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能量。一是利用市场的经济杠杆作用,对人才的创新活动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要从资金、设施、实验条件上,对于能创新,能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者予以大力扶持。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一个与其所作出的业绩和贡献相符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行高薪、重奖、利润分成、技术要素、技术成果和专利参与分配、入股等分配方式;对人才在实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激励,既重视人才的物质需求,又重视人才的精神需求,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三是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上,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重外轻内等观念,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大胆选拔任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中青年人才。四是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斤斤计较。人才由于其所处环境、经历不同,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知识型专业型人才,大都精于研究而疏于人际关系,领导者对人才不但要有容短护短的气度,而且要有提携超己的胸怀。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务实的人际环境,尊重其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以利于人才的创新活动。
4.开设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减少人才引进的行政审批手续,特事特办,方便快捷,东部来西部工作或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可以按照本人意愿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申领“西部引进人才工作证”。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来西部工作,同时要运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做好西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产业构成、发展前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推荐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采取兼职、短期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对西部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的急需人才,可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支持具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面向省外和国外,进行人才交流。充分利用和东部地区支持合作的关系,通过项目联姻、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