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方法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云萍

质量改进方法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云萍

高云萍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型车分公司质量管理部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随着国内外汽车生产和制造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本文在关注汽车工业中的汽车生产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整车生产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为该领域的有关人员提供更加可行的参考,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质量改进;整车制造;应用

前言

当前汽车生产和制造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汽车企业若想在此环境下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必须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满足顾客不断变化增长的需求。因此,对汽车整车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出优化方案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1整车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1.1整车生产技术供货产品质量控制

对整车生产的供货产品环节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必须在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阶段进行系统规划。如我国某地区的汽车生产和制造公司通过了国家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对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环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要求和程序;但该地区其他汽车企业不能与通过了ISO/TS16949的汽车企业一样,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要求供应商必须获得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可。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该地区汽车生产和制造公司还建立了信息反馈的机制,对于生产配套的零配件及外协件等在进行装配过程中实施质量检验,制定出质量问题应对预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整车生产项目顺利进行,产品能按时投入市场。

1.2整车生产技术生产环节质量控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汽车生产和制造企业在整车生产方面发展起步较晚,在相关领域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技术等环节都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与汽车零配件的生产技术不同,整车生产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在装配和协调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3整车生产技术发运交付质量控制

整车生产发运交付过程中存在着运输路途路况复杂及运输时间较长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汽车发运交付工作在夜间执行,在这一环节当中容易出现汽车的碰撞和摩擦等事故,对于汽车的安全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某地区的汽车生产和制造企业制定了整车发运交付的控制措施和行为规范,用于降低汽车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各类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该地区汽车企业规定驾驶员必须要穿着公司统一发放的工作服,并且保持服装整洁,不可佩戴金属饰品、手表、手机等,服装的拉链和纽扣不得外露,避免对产品外表造成刮擦;驾驶人员需要配备两副手套,白色手套用于驾驶商品车,黄色手套用于对商品车进行捆绑等操作;在进行装车作业时,需要2名工作人员进行配合在操作,车速不能大于5km/h,尽可能降低运输途中对于商品车的磨损。

2整车制造过程质量改进措施探讨

2.1提升模具设计质量

车身冲压生产的主要依据是模具,因此模具设计质量对于整车开发周期、车身质量稳定性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模具设计的质量,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设计。车身钣金模具设计工作可以分为工艺设计及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先对产品图及其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整形模与成型模之间关系、工艺补充面等工艺参数,解决零件在冲压时所产生的表面损伤、回弹及压边力等问题;结构设计是通过优化冲裁、折边、凸包、止裂槽相关钣金结构,以达到提高钣金强度、降低钣金成本目的。

2.2合理对车身分块

车身分块的合理性对于车身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车身设计开发,优先考量采取较大体积的钣金零件,甚至采用一体化零件来提升车身制造质量。在汽车车身制造过程中,采用整体顶盖、整体侧围、整体底板进行生产,有效解决车身表面分块太多,在制造过程产生的尺寸偏差以及钣金搭接不精细等问题。对于车身其他部位钣金零件应当尽量采用一体化设计,与分块组装的工艺相比较,一体化零件设计及相关组装工艺能够大量节省设计成本、提升车身精度、优化车身生产管理工作,有利于车身制造质量稳定控制。

2.3改进车身组装工艺

车身组装是车身制造的重要工艺环节,影响车身组装质量、车身精度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组装工艺。车身组装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钣金,传统车身组装工艺采用电阻焊、熔焊工艺;随着汽车法规升级、行业内已开始车身轻量化设计,车身材料开始使用铝合金等轻量钣材,车身组装逐步导入超声波焊接、铆接等工艺。新型组装工艺在车身组装过程中,可达到理想联接强度,降低车身钣金变形,提升车身外观效果。

2.4优化车身组装作业

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在车身焊装时,已经利用机械自动化开展全自动运作模式,车身组装线上的作业都是通过机器人完成,这种操作模式在提升生产作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车身精度和产品质量,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3整车制造过程质量风险评价的信息搜索

在开展质量风险评价期间,要做出基础信息统计工作,对车辆各个部位的设计指标有明确的了解。可以将所了解到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这样继续开展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避免出现信息丢失的严重问题,为接下来的质量检测打下稳定基础,框架设计中应当包含产品应用所需要的内容,以及各个零件部分的标准质量参数结果,这样接下来的设计任务也不会受到影响,就可以参照框架中所规定的结果来进行设计,并达到理想的工作任务开展标准。商用车质量控制中不仅仅是启动性能,关于驾驶期间的舒适程度也有很大规定,开展质量风险评价时这部分内容也是不可以忽略的。车辆制造的原料在进场前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并且制造拼装过程也是采用自动化标准体系来进行的,在如此的环境下,人工修筑的部分需要重点预防控制,观察系统的运行指标,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对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这样也可以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几率。在这一应用基础的防范作用下,评估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4评价结果对应风险等级的划分

评估结果是以等级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设计工作进行期间,不断的观察质量风险评估等级结果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等级风险评价中,总装车间的风险指标是最低的,原因在于全部生长过程为自动化进行,数据信息已经预先输入到设备中,这样接下来所开展的工作任务会严格的按照这一轨迹来进行,不容易出现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也方便技术人员做出现场调控,根据生产制造的速度来进行,将速度调节到适合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拼装失误问题。对于低风险的制作环节,质量控制开展也是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针对整体框架来进行,无需进行更细致的现场监管控制。而人工制作环节的零件发生质量风险问题的几率相对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制作期间容易出现配合上的失误,不利于最终整车质量的保障。在生产期间,针对这部分质量问题进行控制时,主要是采取团队控制的方法,制造前将质量标准渗入到基层,并对操作方法做出严格的规定,这样也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质量隐患问题,管理计划在落实应用期间也能解决更多的问题,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在现场。在生产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对现场进行抽查,深入了解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通过质量风险等级来将其体现在其中,避免发生严重的质量不达标问题。

结束语

受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内的汽车市场行业规范的影响,我国汽车整装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相关领域工作和技术人员需要继续探索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法,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念坤.基于Fis系统的汽车生产质量管理[J].内燃机与配件,2017,(08).

[2]杨铁夫,廖向阳.浅析汽车整车制造厂产品质量追溯全过程控制[J].价值工程,2016,32(02).

论文作者:高云萍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  ;  ;  ;  ;  ;  ;  ;  

质量改进方法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论文_高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