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 014010
【摘 要】目的:分析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50-7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用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表现以心血管反应、皮肤及其附件的过敏反应居多,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均有效缓解。结论:分析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门诊医疗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静脉输注;不良反应
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是临床常见的抗感染治疗手段,集中高浓度药物,作用于感染部位,提升有效血药浓度,对病原菌侵袭的抵抗及治疗具有明显效果。但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直接进入循环系统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不断增加[1]。因此,需要重点分析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情况,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这样才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提高门诊医疗水平。本次研究以我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象,进一步探讨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2±6.5)岁。抗感染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未表明对所用抗菌药物有不良反应史。分析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原发病、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类型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对相关干预措施进行讨论。
2结果
2.1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以50-70岁居多,共21例,占63.6%;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25-40岁共7例,占21.2%;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40-50岁共5例,占15.2%;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明显联系,50-70岁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药物种类的分布情况
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17例次,涉及药物名称有: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共16例次,涉及药物名称有: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2.3不良反应类型的分布情况
不良反应类型以心血管反应(11例,占33.3%)、皮肤及其附件呈过敏反应(9例,占27.3%)为主,其中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静脉炎,皮肤及其附件呈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皮肤红斑、瘙痒等。其次,消化系统反应6例(18.2%),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系统反应4例(12.1%),主要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神经系统反应3例(9.1%),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
2.4转归情况
本组33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例,因外伤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的患者5例,皮肤及附件感染患者4例。不良反应发生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所有症状及不良表现均缓解并好转。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良反应患者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多发于50-70岁中老年群体,提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联,但与年龄存在一定联系。高龄患者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导致抗菌药物的代谢、排泄速度减慢,因而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药物的使用剂量[2]。必要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及监护,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此次调查发现,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两类药物的应用广泛,抗菌效果强,受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心血管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呈过敏反应居多,大多数患者存在高剂量使用情况。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时间依赖特性,需要一日多次给药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但单次高剂量输注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3]。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胸闷、心悸、静脉炎和荨麻疹、皮肤红斑、瘙痒等。
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疗效提升及病情康复的影响较大,通过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应采取一定措施加强防范,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前,需要根据相关准则[4],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还要借助人体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对给药剂量和次数进行确定;用药之前必须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根据说明书进行皮试,避免药物过敏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用药后如果出现皮肤瘙痒、药疹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处理,防止不良反应进一步恶化。抗菌药物输注时,必须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禁止患者自行调节,以免短时间内出现血药浓度过高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巡视,向患者讲解药物输注的注意事项,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嘱咐患者摄入充足水分,避免高强度阳光照射,预防不良情况的发生[5];输液结束后,观察15-30min无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
总而言之,静脉输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常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和防范,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才能减轻患者负担,提高门诊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施丽莎,许春娟,刘连君等.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现存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9):715-718.
[2]龚晓英,程姣,李春华等.某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情况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5):939-942.
[3]姚楠泓,许伟帅,余小红等.301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7):975-978.
[4]谢丽明,邱芝青,谢晓明等.593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及ADR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26-227.
[5]董四平,李萌,吴金虎等.我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5):14-17.
论文作者:贾浩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情况论文; 门诊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