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推导_语义分析论文

词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推导_语义分析论文

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义论文,词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词汇往往属于一定的语域,具有特定的语域色彩。当词汇跨入别的语域时,在共时的方向上,可以造成语言活动中形形色色的修辞现象,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可以在历时的方向上成为语言发展中的语义现象,产生出新的词义。本文采用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的视角,观察语义如何在言语的动态中产生、发展,探讨词汇跨域使用所造成的语义现象的规律和类别,并进一步揭示不同语域的语义单位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

关键词 词汇 跨域 语义 衍生 共时 历时

一、语域 跨域 跨域义

语域(register)指语言因功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语言变体(varity),如体育、音乐、中医等语域。语域的不同主要是词汇的不同,也涉及到语音、语法、修辞的不同。一般说来,语域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各语域的词汇具有明确的语域功能。如表达音乐内容时,除核心词汇外,只使用音乐语域的词汇,而几乎不使用其他语域的词汇,如农业、地理等语域的词汇。这有点像长跑不宜身着拖地长裙,睡觉不宜西装革履一样。这种词汇的使用现象可叫做“守域使用”。

但有时人们却往往又故意使用甲语域的词汇去表达乙语域的内容,如以军事语域的词汇表达体育内容,用化学语域的词汇去表达哲学观念。这种言语活动现象,我们称之为词汇的“跨域使用”。跨域使用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常说的引用或引证,第二种是修辞活动中的跨域使用。这两种情况的跨域使用,词汇都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本语域内容的表达,尤其后一种情况的跨域使用更可以造成种种修辞效果。对此,我们曾专门作过较为详细的讨论。

不惟如此,词汇的跨域使用还可以产生新的词义,换言之,词汇的跨域使用还是衍生词义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毛泽东选集》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

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所谓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1]

例中的“包袱”一开始便是一个很成功的词汇跨域使用,即由一般生活语域跨用到思想政治语域,属于跨域使用形成的修辞现象。但现在“包袱”一词便产生了一个新的词义:“思想压力或负担”。这个新的词义便是由词汇的跨域使用而衍生出来的。本文便就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

二、跨域义形成的三个阶段

由词汇跨域使用而形成的词义叫做词的“跨域义”。多数跨域义都是由修辞活动的跨域使用词汇而形成的。一般而言,由修辞活动的词汇跨域使用至新的跨域义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阶段:

阶段一:修辞上的偶而跨域使用;阶段二:频繁的跨域使用乃至固定的跨域使用;阶段三:形成固定的跨域义。仍以前边的例子进行说明。“放下包袱”这一修辞上的跨域使用始于解放区,当时基本上尚处于偶而跨域使用阶段;解放后,此一修辞用法由解放区流行到全国,而后又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作为“毛主席语录”而变为家喻户晓,如孺皆知,这属于第二阶段;几乎与阶段二同时,“包袱”便有新的跨域义,当时的《现代汉语词典》(试行本)即收入了它的新义项。

当然,三阶段说仅仅就一般的规律而言,“包袱”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事实上,具体情况却要复杂得多。下面分别展开说明。

(一)由修辞活动的跨域使用而产生新的词义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佛教语域的词汇跨用到一般生活语域,军事语域的词汇跨用到非军事语域。就数量来说是多的,就使用频率来说也是高的。但是许多修辞活动中的跨域使用词汇并不都是如此幸运,中途流产者,刚出生即夭折者比比皆是。这其中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说话人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好尚因素,科学技术或某一语域内容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普及程度因素,某一语域内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素等,都可能影响某一修辞活动中词汇跨域使用的结果。

(二)词的跨域义即使形成,其流行情况也有种种差异 如“将军”一词由军事语域(或官职语域)借用到棋类语域,再由此而借用到生活语域,这三个词义都很流行。另如“万金油、青衣、回笼、回炉、烫剩饭”都是如此。但“蜡染、驼峰”等就不那么时运亨通,新的语域义仍局限在流行面很窄的专业语域中。

(三)有的跨域义可以一次性产生 一般生活语域的词汇要跨用到专业语域中,或者甲语域中的词汇跨用到乙语域中去,有时新的语域义往往伴随着跨域活动的产生即开始形成,而不一定要经过修辞活动的“十月怀胎”阶段。如“形态”一词由生物学语域跨用到语言学语域时,一个新的语言学的词义便同时诞生了。又如“青衣”由一般生活语域跨用到戏剧语域,“疲劳”由一般生活语域跨用到金属学语域,都属此类情况。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情况产生的跨域义根本不需要修辞活动的参预作用。如“青衣”在一般生活语域的词义与其在戏剧语域中的词义是通过相关性而建立起联系的,即修辞学上的所谓借代。要说明的是,借代修辞活动在这儿并不是表现为上边讲的三个阶段,而是表现为思维联系上的一次性成功。然而,这种思维联系上的一次性成功,也是建立在早已存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上的。

三、词汇跨域义的类型

词汇跨域义可以依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里我们不作面面俱到的讨论,只从跨域义的源头即其所来自的语域进行分析。

(一)由一般生活语域衍生专业语域义

一般生活语域的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就人们的一般思维习惯而言,总是较多地进行由近及远、由己及彼、由自身及外物、由切身关己之物及联系较少的东西等思维联系。故而,一般生活语域的词汇应当是衍生其他语域义的重要基础,就像基本词汇产生一般词汇那样。下面列举的专业语域词汇的词义都是由一般生活语域经过跨域使用而产生的。

1.文学艺术:人物、山水、天幕、角儿、特技;

2.军事战争:拂晓、死角儿、右翼、前线、后方;

3.化学:混合、酸、反应、升华、液体、蒸馏;

4.物理学:功、力、热、能;

5.哲学:认识、运动、实践、时间、空间;

6.经济学:回笼、炒卖、疲软、银根;

7.数学:勾、股、正方、球、角、直线;

8.语言学:同化、数、时、体、完成;

9.佛教:方丈、世界、悟、觉、脱胎。

佛教语域的词汇的新义实际上是一种梵语词的意译,即借用汉语一般生活语域的词汇去对应,两者又很不相同。所以我们认为佛教中的“方丈”等与一般生活中的“食前方丈”的“方丈”属于不同语域,且前者由后者衍生而来。

(二)由专业语域跨入一般生活语域而衍生新义

这也可以分为种种情况。下面所列均是跨入一般生活语域而衍生的新词义。

1.农业:试验田、温床、土壤、收获、丰收;

2.地理学:水准、上游、中游、下游;

3.宗教:随喜、前身、圣地、取经、劫难;

4.军事:突击、尖兵、进军、旗手、战线;

5.商业:市场、本钱、货色、讨价还价;

6.戏剧:小丑、舞台、跑龙套、开幕;

7.工业:废品、加工、返工、提炼;

8.物理学:比重、反射、加热;

9.气象学:温度、晴朗。

上列专业语域的词汇进入一般生活语域是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而频繁地进入人们生活的结果。以佛教为例,自汉魏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并日益进入民间、社会,进而波及到文学、艺术、民俗等多种语域,而且大量地进入生活语域。因而,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生根开花,并衍生了新的语域义。

(三)各专业语域之间的互借而产生的语域义

1.美术→文学:速写、刻画、描写;

2.逻辑学→语言学:系词、谓词、主词;

3.军事学→体育:前卫、射击、前锋;

4.医学→化学:脱水、配方;

5.生物学→交通:驼峰;

6.生理→政治:骨干、主体;

7.生理→军事:舌头;

8.建筑→电学:铁塔;

9.军事→电学:火线、外线;

10.化学→政治:腐蚀、渗透、反应。

以上种种语域义产生的起因是由于一个新语域的产生、发展需要许多专业语域词汇,除了创造新词,从一般生活语域借用外,还要从相关语域引进。其产生新的语域义的契机在于不同语域的事物、现象之间往往具有共通性,如数学上数63的正与负、电学上的正与负,等等。这些共通性正是它们的语言形式-63词汇可以跨域的桥梁。而与此同时,排斥了原语域的一些义素,而注入了新语域的一些语义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新词义。

当然,以上讨论的三种情况,仅限于两语域之间的跨域而形成的词义。事实上,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如上边所举的“将军”、“分子”、“运动”等都是。

四、词汇跨域义产生的基础、原因

词汇跨域义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如“弦”本指乐器中发声的丝线,又指弓上的绳,又指数学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三者均有“直”这个相似性。由相似性而形成的新语域义是借助于修辞上的比喻产生的。

2.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如“山水”本指自然界中的山、水,而这又可以成为绘画中的题材,又可用以简称画有山水内容的画儿。三者均由山水而关连。这种由相关性而形成的新语域义是借助于修辞上的借代产生的。

3.事物、现象之间的相通性。如药物学、一般生活语域中的“如法炮制”均有“照固定方法做”的性质,佛教、一般生活中的“取经”均有“取得可以仿效的东西”的特点。由相通性而形成的新的语域义既可以借助于修辞上的比喻、也可以借助引申而产生。

跨域义的产生除了以上的基础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具体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系统化,对同一客观对象要求相应产生专门的专业语域词汇,以区别于一般生活用语,并建立严密的科学体系,因而由一般生活语域而衍生的专业语域的词义更加严密,语义内涵更丰富,而外延则更小。

2.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得专业语域词汇大量进入大众生活,人们用专业语域的词汇指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时,这些专业语域的词汇在语体色彩、词的理性含义上均产生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形成的新词义往往表现为所指内涵的简化、外延的扩大,语体色彩与感情色彩的互换。如物理学上的“频率”指物体在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生活中指一段时间内某种现象发生的次数。体育上的“马拉松”用来指生活中旷日持久而未能完成的事情,且带贬义色彩。

3.新生的科学技术语域往往从已有的语域中“借用”相近、相通、相关的词汇,以改造为自己语域中的词汇。旧语域与新语域的词除了相通的成分外,在外延、内涵上均不相同了。

五、跨域义研究的价值

对语言中词汇因跨域使用而产生的新的语域义现象,目前尚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因此,对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

首先,开拓新的语义研究领域,从新的角度认识语言的语义系统。对语言中跨域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语义总系统下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各子系统之间语义成分的互借及其原因、规律等。这是内部的研究。

其次,在进行诸语域跨域义研究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外部的透视,进行内外结合的透视。也就是说,由语言的语义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研究,观察文化的整体系统及其子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变。还可以将两个方面结合,展开互证的研究。

对语言中词汇跨域义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传统语义学、现代语义学之间既有相同点、相关点,又有不同点;既有继承,又有所突破。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研究的领域。

收稿日期:1996-04-15

注释:

[1]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901页。

[2]王珏:《词汇的跨域使用与修辞格的问题》,《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标签:;  

词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推导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